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我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上好这门课,充分发挥这门课程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功能,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通过从构建课堂教学体系、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坚持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关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根据 195 0年政务院“关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要求 ,在我国各民族院校开设的一门政治理论必修课。但是目前此门课程教材内容比较陈旧 ,教材内容庞杂而缺乏活力 ,加之课时少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为了更好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要求 ,结合最新有关研究成果和实际情况 ,对其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重新编成讲义。并在此基础上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程的体系构成模式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的主要内容大致分为七个方面 ,教学必须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既有国民教育的共性,同时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因而在民族教育的发展中,有其它院校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族院校图书馆也具有其它机构不可替代的民族观教育职能。在新形势下,民院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民族观教育职能,为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服务。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在我校已经形成为具有系统性、经常性和制度化特点的特色课程之一。几年前 ,我们基于对高校的改革趋势、大学生现状及这门课程本身的内容、结构、功能等基本情况的分析 ,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该文在总结几年来教学改革实践的基础上 ,进一步从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试等教学的各个环节的变化进行分析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以达到继续保持与时俱进、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论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观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观教育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民族院校大学生正确认识民族问题和处理好民族关系有重要的作用。民族院校的民族观教育 ,着重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通过教育要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正确的认识和对待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做一名坚定的社会主义爱国者。  相似文献   

6.
民族院校因其区别于其他普通院校的“政治”与“民族”属性,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特定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为少数民族与民族地区服务。从历史的角度进行考察,民族院校从创立之初即以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首要重任,并经历了政治干部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再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不同主导目的时期。民族院校培养民族人才特定功能的对象观、去向观、类型观在历史演进中具有不同的变迁特征,在其转型之余甚至引发了社会对这一功能是否独特的质疑。社会环境作用机制与高等教育内在逻辑的博弈,要求民族院校培养民族人才特定功能需在变迁中寻找新的平衡,从而不断满足社会与民族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为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论新历史条件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国内大背景和世界经济与高科技激烈竞争的国际大背景条件下,我国高校的改革势在必行。我国民族院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如同其他政治理论课程一样面临着各种新的挑战。该课程的开设是否还有必要?若有开设的必要是否需要改革?改什么?本文从本院实际出发对以上问题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儒家民族观思想基础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儒家民族观为切入点,展开对传统民族观的相关研究.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儒学长期居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因而儒家民族观也得以一脉相承地延续下来.儒家政治思想中的"天下观念"和"大一统"思想,以及儒家"仁"与"礼"的核心思想,不仅为儒家民族观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而且为儒家民族观得以世代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9.
民族院校"两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要提高民族院校"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最根本的问题是更新"两课"教学的观念.我们必须转变民族院校"两课"教学的功能观、主体观、方法观、质量观,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族理论是民族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学科。中国民族理论是根据中国民族的具体情况建立起来的民族理论学科体系。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民族、宗教、国家、文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处理与其他民族成员的关系,等等,是民族理论课程的重要任务。民族理论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有密切的关联,民族理论学科的研究必须广泛地与这些学科联手,主动地汲取各门学科的知识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1.
英文报刊阅读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实用阅读能力的重要专业课。对于为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专门人才的民族院校,其英语专业的英文报刊阅读教学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存在着理论指导缺乏、现有教材不适用和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试从教材使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就民族院校英文报刊阅读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思考,以求对民族院校英语阅读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基本原理的普遍性和中国国内民族问题的特殊性,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观、民族平等团结统一观、民族国家观、民族发展观和民族工作领导观.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过程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主线.  相似文献   

13.
调查显示 ,民族院校学生具有健康、稳定的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职业观。但是 ,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不健康因素仍然存在。我们要从民族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出发 ,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充实教育内容、更新教育手段和强化实践环节等方面下功夫 ,才能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民族观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民族院校对各民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从总体上看,中央民族大学对各民族学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成功的,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调查,大多数被调查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坚持反对邪教。在新的形势下,还应该进一步提高对各民族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针对性,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各民族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相似文献   

15.
1983年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智力观发出挑战,认为人至少具有八种同等重要的智能,它的有关智能的理论对我国发展民族教育具有重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民族及民族问题是艾思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的重要理论主题,他对此进行了充分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民族观。作为对艾思奇民族观的首次系统探讨,其理论渊源、主要内容、时代价值是我们论述的着力点。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民族论述的阐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族论述的理解运用,艾思奇集中讨论了民族的形成、特点及发展趋势、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民族统一战线、哲学在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作用、民族自决与民族国家等问题,回答了民族是什么、怎么解决民族问题、民族国家未来如何发展等时代之问。其中贯穿着的思维方法及价值原则等对我们做好民族工作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潜在的影响,在隐性课程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性格等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民族院校教师在建设和引领隐性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民族院校存在教师在隐性课程建设中"缺位"现象。应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宣传多元文化教育,培训考核教师以提升教师素养,出台奖惩制度促进教师对隐性课程建设的参与,以此实现教师在隐性课程建设中的"复位",更好发挥民族院校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8.
外国文学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当前多元文化环境下,问题依然存在.民族院校作为中国大学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师资和生源等现实情况,外国文学课程倍受冷落.解决这个棘手问题的对策就是开设结合学生特点并糅合教师资源的、具有特色的外国文学通识课,提高外国文学课堂质量,进而提升民族院校学生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9.
调查结果显示民族院校"两课"建设走上了新的台阶,教学改革成效显著,民族学生对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的理解是正确的,对网络的认识和运用是科学的.要提高民族院校"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强"两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地方课程建设,树立课程资源意识,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对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在民族区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要应用三螺旋理论分析民族院校管理体制与民族区域发展互动,在民族区域发展中促进民族院校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