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描述和分析了四川藏区藏传佛教信仰在老年信徒社会支持系统中所发挥的功能,以及突发地震灾害后宗教的支持功能的变化.调查表明,四川藏区藏传佛教老年信徒的社会支持来源主要有:家庭成员、亲戚、邻居、寺庙神职人员、地方政府等.不同的支持来源提供不同类型的支持,不同类型的支持又在不同层面上调节着藏传佛教老年信徒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宗教信仰对老年信徒来说仍然提供着常态生活中的归属、慰藉以及危机状态下的心理补偿功能.但在宗教世俗化、行为理性化的背景下,宗教对于老年信徒的支持在逐步式微.  相似文献   

2.
藏传佛教寺庙是建立在社区之上的宗教实体,社区则是寺庙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二者相互依存,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探讨寺庙与社区的关系,不仅有助于认识寺庙的内涵及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各种原因,同时,也是了解寺庙的社会功能及其影响的有效途径。1989年9月,我们对壤塘县的夏炎寺与夏炎村的关系进行的调查,使我们获得了这样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安多藏区的文昌神信仰,是藏传佛教文化圈中比较独特的道教文化个案.文章依据笔者田野调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对安多藏区文昌神信仰的四种宗教仪式进行了描述,并试图运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简单分析.认为这些仪式是多种宗教文化整合的产物,是展示和延续传统文化的表现手段.形成了人与文昌神之间的互惠关系.  相似文献   

4.
现代传媒是西部社会加速发展的最有利的现代性工具之一,藏传佛教的弘扬也需要借助现代传媒的力量。现代传媒作为一种"新事物",由外引入到藏区,使得藏传佛教传统的传播方式潜移默化地发生了转变,这种转变在藏区尤其在寺庙和僧侣群体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及效应。藏区的现代化必然带来藏传佛教的现代化,所以,这一社会发展进程将越来越需要现代传媒的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5.
藏传佛教伦理的普世之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传佛教作为传统宗教文化的一部分,几千年来,不仅在藏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占据重要的地位,而且佛教伦理思想为缓和社会文化的多元碰撞,提供了信仰的驻足点和缓解信仰危机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6.
尕藏加《藏区宗教文化生态》一书系统性地对藏区的宗教、文化和生态进行研究并试图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分析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的不同角度探讨了藏传佛教对藏区文化和生态的多方面影响,注重藏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变迁,重视从宽角度、多层次审视藏传佛教的社会功能,期望通过历时性和共时性的比较,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使藏族地区摆脱经济文化滞后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新疆塔城地区大多柯尔克孜人信仰藏传佛教,这个特殊的族群由于被动接触,缺乏对藏传佛教的深刻体会和情感联系.其信仰特征如下:1.对藏传佛教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但普遍对藏传佛教有深厚的情感;2.藏传佛教给塔城信仰此教的柯尔克孜族提供了安全感和归属感;3.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对佛的观念日趋淡化,宗教已是世俗化趋势;4.宗教融汇于其生活和风俗习惯之中,并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8.
康区位于民族走廊地带,是多元文化接触区域,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各大教派并存,并与苯教、汉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和谐相处的局面.康区还保留有其他藏区消失的宗教派别,为其他藏区少有.以往的研究中,宗教学者运用历史方法,重点研究康区宗教传播史.从人类学的角度切入康区宗教及其与族群、社会研究的成果不多.今后可在康区多元宗教与地方历史、族群人口流动、多元文化体系的整体关联、宗教与民众日常生活世界的关系中,挖掘多元宗教在康区社会历史及民众的日常生活世界中所呈现的多重维度和象征意义,探讨多元宗教与社会秩序互动变迁的动力和过程,进而丰富康区宗教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宗教问题是构成藏区主要问题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宗教信仰仍然是大多数藏族人的精神依托,藏传佛教对藏区的影响仍将长期存在。藏传佛教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职人员应当成为优秀宗教文化的继承人和传播者,爱国爱教,维护祖国统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组织对每个公民最基本的政治要求,也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责任与义务。  相似文献   

10.
宗教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藏传佛教在藏区有着特殊的地位,对藏区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均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对于正处在整体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我国藏民族地区来说,梳理和协调好宗教信仰与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之间的关系,无疑对藏民族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藏传佛教以其内容广泛的信仰、知识与价值体系和历史上形成的政教合一等体制,影响了藏族传统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并逐渐内化为藏族社会心理与行为模式的一部分。在当代藏族社会转型过程中,藏传佛教对藏族社会心理的影响依旧十分强大,并进而影响着藏区的社会稳定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对西藏那曲县古露镇及其所属拔戎寺之间互动关系的调查研究,认为藏传佛教信仰从个体发生上看,有理性化的倾向;从宗教信仰的动机上看,以世俗功利为目的的世俗信仰与以来世为目标的价值信仰并存;从宗教行为及信仰方式看,宗教行为趋于简化,信仰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现代化是藏传佛教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宁玛派典籍和敦煌古藏文P.T.996号文献,有证据显示藏传佛教宁玛派俄巴是在传承印度佛教的基础上,受苯教以及藏传佛教等影响下形成的比较特殊的宗教群体,并于吐蕃末期传播到安多藏区之今青海贵德、尖扎等地区,从而为藏传佛教初传安多藏区的历史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4.
藏传佛教的神圣性是由佛经文本和神圣物象、仪轨体系、僧侣组织等社会构成要素的神圣性特征所支撑的。佛经中的智慧广博,且很多经书由高僧大德用贵重材料抄写,彰显出其神圣性地位;神圣物象无所不在,营造出浓厚的宗教氛围,强化民众信仰。常规仪式形式简单,便于反复践行,宗教禁忌更是时刻规范着信众的意识行为;巫术为信众提供了宗教服务,宗教节日则是群体宗教情感和集体意识和谐释放的渠道,这些都是藏传佛教神圣性的有力保证。僧侣是藏区社会的文化精英,学经的艰苦性和终身性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为僧侣身份贴上了神圣性的标签。  相似文献   

15.
社会结构中的"宗教支柱化"倾向是西南藏区的鲜明社会现象之一,当地民众受到藏传佛教的密切影响,这种局面长期延续,至今未有多少改观。原因诸多,主次分明,而"整体稀缺"是其中的一个主因。"稀缺"既有物质层面的表现,亦有精神层面的表现,前者尤为重要。从物质稀缺与宗教信仰两个层面分析西南藏区藏民适应经济状况的主要内容,说明信仰手段与谋生手段的互相倚重,共同托起生存的内容,而且二者的结合是藏区社会维持稳定,缓慢发展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中国藏区发展专题 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冉光荣教授从西藏社会经济环境变革人手,就当地农牧民宗教生活的变化提出了独特见解.他指出西藏农牧民宗教活动与寺庙经济关系日趋淡化.对寺庙依赖关系也在削弱,代之而起的是农牧民宗教信仰自由度的提高.中共中央统战部办公厅主任安七一博士、博士生导师杨明洪教授等.从西藏金融发展的角度分析了特殊优惠政策支持下的西藏金融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是黑龙江蒙古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蒙古族医药发展、蒙文传播、文学艺术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黑龙江很多藏传佛教寺庙与其他地方寺庙诵读藏文经卷不同,其日常课诵是以蒙文经卷为主,因而喇嘛成为传统蒙古社会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阶层。直至今天,藏传佛教仍在黑龙江蒙古族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这种延续的信仰依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新疆维吾尔族社会,也普遍存在与各种自然崇拜、圣墓崇拜、萨满教密切关联的信仰形态。作为现代宗教民俗的一种,萨满及其相关仪式以伊斯兰教的外形在维吾尔基层社群中生存发展。在现代语境中,维吾尔萨满文化处于边缘状态,较少受到关注,其研究还需深入系统地展开。  相似文献   

19.
俄巴是藏族地区民间的宗教师,属于藏传佛教宁玛派。他们既成家继嗣,又专营宗教,可谓"兼职宗教师"。本文根据田野调查资料,探讨了俄巴群体的特征、培养和传承方式、活动场所、宗教仪式及其社会影响等。作者认为俄巴最能体现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性特征,他们不仅是佛教民间化和本土化的典型个案,也是藏区多元宗教文化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藏区形成了藏传佛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宗教总是如影相随着社会发展,不断适应社会的变革。藏传佛教兼容并蓄的体系、护国利民的思想与普度众生的观念,使藏传佛教与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相适应都有着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历代封建王朝都倍加优崇并用之治理一方。通过梳理历史治理方略,探讨藏传佛教盛行的原因和背景,对于当下积极引导宗教健康发展,促进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协调,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