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贫困,不能仅仅限定于由自然环境的恶劣和经济生活的窘因所致,还应包括教育落后导致的教育贫困。事实上,教育贫困是与人类的生存命运相始终的。而人类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恰恰就在于不断地解决教育矛盾和改善教育环境。本文以宁夏农村回族女性教育贫困研究为主要内容,通过田野调查,到农户家中和田间地头与其进行面对面的拉家常,从中揭示了农村女性教育极其贫困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在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我国西部农村教育有了显著发展。当前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的严峻现状依然制约和阻碍着我国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完善西部农村教育将是我国西部地区文化建设全面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我国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农村地区也不例外,已严重威胁我国未来人力资本水平。基于2018-2019年在西部2省9县农村地区163所学校四至九年级的实地调查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分析了同伴效应对青少年近视的影响。研究发现班级中近视同伴比例越高,青少年的视力水平更差、近视的可能性更大。同时发现同伴效应在近视的青少年中影响更大,但该影响在戴眼镜的近视青少年中有所降低。同伴效应对女生、初中生以及住校生的视力影响更大。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同伴近视并未通过间接影响个体对于近视的态度来增大近视可能性,可能主要通过直接改变个体用眼行为产生影响。因为同伴效应的存在,近视防控亟需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让近视防控产生社会乘数效应。同时,近视防控工作需要针对不同的青少年给予差异化的关怀与帮助,积极倡导正确的用眼行为。  相似文献   

4.
一般理论认为,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同步的,人们教育意识的提高与人们经济水平的提升是相关的,但在山东莘县朝城镇回族社区在步入小康的同时,面对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小学教育仍存在大面积的失辍学问题;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及中小学教育质量没有相应地发展,而教育质量仍在滑坡.本文从教育人类学的角度,以回族社区家庭教育投资理念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山东莘县朝城镇回族社区中小学高失辍学率,低学业成就问题.  相似文献   

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农村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对贵州省大方县部分农村学校进行的调查表明,当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因素主要表现在社会、学校、家庭和留守儿童自身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基于西部地区106个村落1575位农村老年人的调查数据,对影响老年人贫困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Probit模型显示:影响老年人贫困的因素有共性因素和特性因素,年龄、劳动、政府救济金、财产性收入、低保和子女生活费、子女经济状况是影响老年人贫困的共性因素;文化程度、健康程度、自理能力和是否有养老保险是影响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贫困的特性因素;子女数、性别、婚姻状况是影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贫困的特性因素。针对这一结论,应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基础医疗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新型“孝文化”,营造尊老爱幼的良好社会氛围,缓解西部地区老年贫困。  相似文献   

7.
以Y省X县为个案,系统和客观地展示和分析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适应状况,通过深入分析寄宿制学校的学校环境及其条件、教师、家庭和同伴对寄宿生适应性的影响因素,提出改善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的学校适应性建议,探讨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指导对策,以期为农村教育工作者提供点滴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现状调查入手,分析了西部偏远地区农村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培养对策。  相似文献   

9.
回族是一个有族内通婚教义习俗和"大分散,小集中"居住格局的民族.通过对山东三个回族村庄的调查,试图找出当地回族娶嫁距离的分布状况和当前农村回族青年娶嫁流动状态,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乡土教育是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农村中小学开展乡土教育有助于凸显乡村教育的特色,并能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综合实践活动独特的课程属性与课程开发的实践证明,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为农村中小学开展乡土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教育实行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每个人都应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原因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区农村回族女性教育公平难以提升,表现出一种教育发展的非均衡态势。从农村回族女生的升学率、辍学率等方面显示出了非均衡现象,其现实不容乐观。因此要解决农村回族女性教育公平问题就要从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性别视角本身进行反思,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回族女性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与诸多西方国家不同的大学体育体系。然而,该体系的利弊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现已成为影响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新西兰学校体育的实地考察与研究,对中、新两国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建议性意见。  相似文献   

13.
对“关于西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logit回归可得,正上学子女数、家庭医疗和农业支出显著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与否”的选择,搜集1978-2009年西部12省的面板数据对劳动力转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素质、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工业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高度相关,城乡收入差距和城镇化工业化水平成为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从相关系数可得,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由于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素质、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理性、“自愿”转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问题的提出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在经济、文化、科学、体育各方面都有着广泛的交流基础。日本在传统文化方面与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大和民族又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善于吸收别国的先进经验。可以说日本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吸收引进国外的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日本文化既有东方文化的特征,又有西方文化的印迹,特别是在体育方面日本受欧美的影响较大,因此以日本作为比较研究对象,可以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了解日本学校体育的现状,找出适应于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还可以间接地了解世界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1日本学校体育具…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我国整个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校体育教育是国民体育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海内外回族文学比较研究,属华语比较文学中的华裔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的范畴,学界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尚很少见。海内外回族文学有共同的文化渊源,属古代回族文学在近现代以来的不同分支,海内外回族文学中的文化流变、文化融合、文学形态、文学语言存在差异。海内外回族文学的发展,可以进行区域文学比较、作家比较、作品比较。海内外回族文学的比较,不仅有助于两支文学未来的发展,也有助于学界未来开展华裔少数民族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反贫困是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最重要部分,而西部地区贫困主要体现为教育贫困。西部教育贫困表现为知识贫困、信息贫困和文化贫困,应通过发展西部农村教育来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素质和发展技能,从而达到反贫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根据课题组对西部农村学校现状的调查,发现西部农村广大师生、家长在希望解决“上学难”问题的同时,更迫切希望能为其提供培养未来社会竞争优胜人才的最具战略意义和历史意义的“优质教育”。然而,由于我国西部农村小学布点设置“散”、“偏”、“难”的客观原因,根本就不可能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这就极大地阻碍了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重组西部农村基础教育,集中一切优势,优质办学,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9.
回族是一个以农为主、农商并重的民族。笔者以民国时期西北回族商业活动为例,对回族商业经济及其在西部开发中的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在描述西北回族空间分布的人文地理特征和商业传统的基础上,从甘青回藏贸易、内地回族传统商业和集团化连锁经营等方面对民国时期的西北回族商业活动做了梳理。笔者认为,商业活动是回族参与西部开发的一种独特方式,西北回族在边疆所开展的商业贸易活动具有跨民族、跨文化区的特点,这有利于打破传统经济文化类型的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西北区域经济中商业流通环节薄弱的状况,优化了区域经济结构,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内地城市、集镇和农村地区的回族商业则立足于民间社会、面向各族民众,有利于丰富和改善各族人民生活。回族商业活动本身也是族际互动的一种形式,它在各民族之间架起了一座流动的经济文化交流之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边疆与内地的交融与互补,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凝聚,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成型和固化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西部地区24个行政村千余名农村妇女的调查数据,对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稳定性进行了研究。本项研究发现,虽然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性不及非留守妇女,但高稳定性仍然是两类妇女婚姻的共同特征。分析表明,“留守”将通过扩大夫妻之间的人格特质差异,促进农村妇女婚育观念的现代化,增加其精神压力,降低其婚姻关系和性生活满意度,进而对婚姻稳定产生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