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唐人咏昭君诗与士人心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蒋玉斌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8):192-197
唐代的咏昭君诗是中国咏史诗中独放异彩的一支奇葩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从中可透视出唐一代士人的复杂心态。唐代的士人们以王昭君为载体 ,将其人生感遇寄托于其中 ,表达出了他们张扬进取精神、悲愤怀才不遇、叹惋命运无定以及浓郁乡愁之思的各种心态 相似文献
2.
马冀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6(6):69-74
两千多年来,围绕昭君出塞这个典故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昭君文化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昭君文化的哲学基础是中华“和合”思想;昭君文化的核心价值是“追求和谐”的理念;其重要价值是“坚持和平,反对战争”。昭君文化蕴涵丰富的人生哲理,具有鼓励人性追求完美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瑞芳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47-50
对宋代无和亲这一独特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并以昭君诗为主,解读此现象对两宋和亲题材诗歌的影响,希望达到以诗证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先唐故事诗的起源与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诗经过汉代乐府的推进,至东汉末逐渐走向了成熟.作为叙事诗之一脉,故事诗以故事为核心,兼有戏剧性、小说本事、自传本事或神话本事,因而与一般叙事诗有所不同.本文沿着叙事诗的发展过程,对先唐故事诗的起源和发展做一具体的探究. 相似文献
5.
马丽丽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2):37-38
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花园中一朵异彩独呈的奇葩.文章论及先唐悼亡诗的内涵、发展轨迹;从整体上把握悼亡诗的艺术特点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7.
王驳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4):75-79
昭君诗的内容随时代不同而发生变化。昭君诗的立意主要有三种:单纯咏史;借古抒怀;借古咏今。昭君诗内容、立意的发展演变,体现了咏史诗由单纯咏史向诗本体的回归。昭君诗对其它咏史诗和整个中国诗歌产生了影响,诗人们"求新"、"求异"的精神给我们文学创作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林永二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5(3):11-14
王昭君是汉民族著名的和亲使者,她同匈奴两代单于和睦相亲,平息了汉与匈奴两个朝廷多年的战争,保证了边境人民的安居乐业,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因此,自元以后,"立功的昭君"这一文化形象逐渐为中华民族所接受。 相似文献
9.
唐眉江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7(1):8-12
昭君出塞,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长盛不衰的母题,尤其是两宋诗坛,有约百位诗人创作了大量昭君题材的作品。他们于诗人的眼光之外,更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视角,重新发掘塑造了昭君这一历史形象,寄托了诗人们鲜明的个人色彩并突破传统大胆创新。本文从人生角色、翻案出新与和战选择三个角度出发,来分析解读宋代昭君诗,同时也试图从诗歌里来管窥宋代社会、思想的几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杜莹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4-6
中国古代文人钟情于抒写离情别绪,诗作颇丰,本文以先唐送别诗作为参照,研究盛唐边塞诗人岑参送别诗中的功业情志、儒学用世情志及雄奇壮阔的诗歌意境等方面的开拓创新及超越。岑参送别诗的特质是诗人改变了先唐送别诗随意点染的写景状物特点,大肆渲染,烘托环境气氛,改变了先唐送别诗普泛化的抒写离情别绪的方式,是独具特色的心灵抒唱,用传统的低沉忧伤的诗题传达出坚定、高昂、豪迈的时代强音。 相似文献
11.
詹志红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0-12
亲情诗由《诗经》肇始,到唐代已相当成熟。杜甫可谓唐代亲情诗的集大成者,其亲情诗的思想主题可概括为:礼下静好的夫妻之情、舐犊情深的父孺之爱、血脉相连的兄弟(姊妹)亲情等。杜甫的亲情诗内容丰富且内涵深邃,并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影响着后世诗人的创作。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昭君诗中的风云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眉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12):77-80
宋代诗人创作的许多昭君诗,各以其侧重点表现出一股风云之气.即他们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面对艰险的旷达胸怀,以及他们深沉的历史意识.这股风云气源于宋代诗人在诸如文官政治、尚文轻武、道学思想等因素所构成的社会大环境下,形成的强烈的现实责任感与功业思想.而昭君所以能被选作这股风云气的载体,就在于这一历史形象本身富有风云气的因子,她的命运获得了宋人的认可,引发了诗人们的共鸣.本文正是在对这一现象加以揭示和具体分析之后,进一步探讨了这股风云气的成因以及这些诗人选择昭君做载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宋词“女性化”倾向之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月琴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82-85
宋词以其独特的审美情韵成为古代文学艺苑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全宋词》电子计算机检索系统”对两万余首宋词中高频字的检索结果反映出其鲜明的女性化倾向 ,而宋词女性化倾向的形成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艺术和心理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马淑丽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27-29
埃米莉·狄更森喜欢孤独,其潜意识中充满了记忆和感情,象一口深深的井.她孩童时代所需的慰藉,家庭未能给予,母亲的细心照料未能满足她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成功之后,她对世界感到失望并厌倦了它,她总是被胡思乱想所折磨,内心冲突最终变成了危机.所以她最终将自然作为她诗歌的永恒主题,自然成了她唯一可去的地方,在自然中她找到了和谐,她所崇拜的自然体现. 相似文献
15.
马淑丽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
埃米莉·狄更森喜欢孤独,其潜意识中充满了记忆和感情,象一口深深的井。她孩童时代所需的慰藉,家庭未能给予,母亲的细心照料未能满足她内心强烈的求知欲望;成功之后,她对世界感到失望并厌倦了它,她总是被胡思乱想所折磨,内心冲突最终变成了危机。所以她最终将自然作为她诗歌的永恒主题,自然成了她唯一可去的地方,在自然中她找到了和谐,她所崇拜的自然体现。 相似文献
16.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154-156
晚清诗人邓辅纶有"和陶诗"76首,作于中年归隐之后。其诗极力追慕陶诗的平淡之美,却不时地流露出感伤基调。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仕宦经历及个人志趣,分析其感伤情绪表现形式和成因,可以发现陶渊明的诗歌中也有感伤的色彩,但比较之下却有不同。 相似文献
17.
段海蓉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1):117-121
茀林人金哈剌是元末重要的文人,他能书法、善散曲,有《南游寓兴集》传世。由于该集国内未见传本,研究界关于金哈刺的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南游寓兴集》存诗358首,抒发金哈剌作为色目官员的忠贞报国之情。游览观景诗既能反映金哈刺对渐东风光浓厚的游览兴致,也透露了他在方国珍治下的境遇和心态。对各种诗体的尝试是金哈刺诗歌在艺术方面突出特点,它反映了诗人金哈剌对中国传统诗歌创作的强烈兴趣,对自己诗歌创作水平提高的追求,古朴、直白的诗风还折射出元代的复古诗风。 相似文献
18.
李德辉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6):96-100
唐代馆驿诗带有鲜明的俗化特征,是观察唐诗俗化的极好窗口。馆驿生活的世俗化、馆驿诗作者队伍的平民化促进诗人转换审美视野,使其内容世俗化,风格浅俗化。馆驿诗的俗化也与此类诗歌的写作目的、发表场所、读者对象有关。在上述因素作用下,唐人馆驿诗走向俗化。 相似文献
19.
南朝民歌和宫体诗在南朝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两者并非是孤立的文学现象 ,六朝民歌尤其是其中的吴歌和西曲在深入影响文学风气之时 ,实际上也就孕育了宫体诗。它们为宫体诗的产生和流行创设了社会环境、准备了文学观念和提供了传承内容。因此 ,笔者认为宫体诗作为吴歌、西曲娱乐性和艳情特征肆意发展的产物 ,两者间有着复杂而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周乾隆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4):74-77
唐代是诗歌发展的繁荣期 ,其间众体兼备 ,成就非凡。通过对唐代《行路难》诗题的归纳整理 ,考察其对前代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并试图揭示出唐代知识分子在《行路难》中展现出来的矛盾心绪及其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