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方哲学中的truth乃是一个重要概念,有关它的探讨常常与being相关。该词的中译文很多,最常见的是真理和真理性,即使在同一上下文中,同一译者对同一个truth也会采用这两种不同译法。这无疑是有问题的。应该认识到,truth乃是true的名词形式,它的本意来自it is true(是真的)。因此应该将它译为真,而不是译为真理,并且应该在西方哲学研究中将这样的理解和翻译贯彻始终。应该看到,这不是简单的翻译问题,而是如何理解西方哲学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 ,“正确的感性认识是不是真理”这个问题反复被人们提出来讨论 ,有人主张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是真理 ,有人认为正确的感性认识也是真理。从双方的争辩中作者注意到 ,致使双方争执不下的原因在于流行的教科书及一些工具书上有关真理问题的论述是不一致的 ,而双方的实质分歧则在于没有明确“真的”与“真理”的根本区别 ,“真的事理”才是真理 ,因此 ,正确的感性认识虽然是真的 ,但并不因此就是真理  相似文献   

3.
说“真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的"是一个聚讼纷纭的多义结构,它原本为短语,后来因词义的虚化和融合而发展为一个独立的词."真的"表示"真的1"时,是由形容词与结构助词所构成的附着式短语;表示"真的2"或"真的3"时,意义虽有所不同,但仍可看作为一个评注性的多义副词;若介于"真的1"与"真的2"之间,则要参照语境来灵活处之.此外,还探究了"真"后用"的"而不用"地"的多种原因,考察了"真的"在句中的分布组合情况.  相似文献   

4.
从四个层面入手,探讨僧肇佛学的逻辑进程。第一,有无思维建立在"是"的哲学观念基础上,并试图对事物作出是与非、真与假的判断,僧肇对此加以批驳,认为如果不对"是"的思路加以反思,就无法明确大乘佛学对于"真"的认识;第二,经由对"是"的相关思维的批判,僧肇佛学使大乘佛学在"真"观念上的见解凸显出来;第三,借助于《中论》的论证,僧肇认识到大乘般若学的"真"观念与"空"的学说相联系,从而实现了"真"与"空"的辩证反转;第四,通过"空"的真相肯认与"真如实相"的呈现,大乘佛教所倡导的"觉"顺而就在逻辑与宗教悲情上获得了圆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辨析和厘清英文词“truth”的三重含义入手:语句的真,真的语句,真的理论(语句体系),由此区分了原子论的真理观和整体论的真理观,前者把真理看作一个个真的语句,后者把真理看作一个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还演绎出了三个很平凡的命题:只有一个真概念,但有许多的真理,真理常常表现为一个理论体系。留下一个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原子论的真理观和整体论的真理观能否协调?如何协调?  相似文献   

6.
“寻宝”走进了他们的家乡华西村,她忽然动了要去鉴宝的念头,22岁的她,到底也还年轻,既有好胜心,又有点小虚荣,她想让全天下都知道他送她的宝贝,知道她所拥有的美好爱情…… 倒是他不以为意,劝她,别去了,是属于咱俩的,咱们知道就好。  相似文献   

7.
现代叙事学理论引入小说研究,使小说叙事话语的探讨成为热点。区分出一部小说所采用的叙事话语,可以说明作品的艺术效果及其感染力,反映作者创作的艺术成就。王小波《这是真的》的叙事话语,集中体现为以下四个主要特征:零聚焦的叙事视角;恰当的人物话语表达形式;定与不定的话语人物身份叙述;黑色幽默的叙述笔调。  相似文献   

8.
在中文当中,"是"有多种涵义,其中包括表示"存在",但是作为系词的"是",乃是这个词最基本的意思,是比其他涵义更为基础的涵义.在哲学讨论中,"是"与"存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可以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而用"存在"则无法表明西方哲学中being的涵义,用"存在"与"实存"或"生存"也无法表明"being"和"existence"的区别.Being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反映了西方哲学乃是一种知识论意义上的学科,它体现了对人类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根本方式的思考和探讨,与"爱智慧"乃是一致的.应该把being理解为"是",面不是"存在";应该联系"真"(truth)来理解它;应该结合西方哲学著作中的例子(比如"天空是蓝色的")和所谈论的"ways of being"(是之方式)来理解它;应该把这种理解贯彻始终.而不应该满足于中文字面上的习惯理解,不应该通过中文翻译而从字面上阻断这样理解的途径,从而割断西方哲学在这个问题上一脉相承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是"与"真"的哲学追问与语言学流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语言学诸流派的思想源自于他们各自对语言之"是"与"真"的形而上哲学追问.我国语言学在世界上之所以尚无自己独树一帜的语言学流派,其中一个深层次原因就是我国语言学界没有关于语言的形而上学反思传统.仅仅认识到哲学对于语言学研究和发展的重要价值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懂得如何就什么是语言的本质、什么是语言学知识这类事关语言本身的"是"与"真"问题进行哲学的追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真理论的逻辑与哲学研究,牛津大学贺柏和教授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学术文章,它们形成了过去10年间在该领域讨论的要点,使他成为当前该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通过真与悖论问题的相关讨论,介绍贺柏和真之公理化理论的基本思路,探讨相关公理系统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西方哲学中的Be动词的一个重新考察。本文指出,对Be动词的理解不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而在根本上是一个对于无论汉语思维还是西方思维来说都成立的哲学的问题。本文首先针对西方哲学史中作为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提出者的巴门尼德的相关思想,结合它的重要的研究者基尔克、拉文、肖费尔德的研究,做了具体的文本分析,表明"是"和"存在"的用法对于巴门尼德是同时成立的。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论述指出,这个问题在根本上不是基于哲学家的个人理解和个人认识,而是基于我们的语言和实在、思维和对象的特殊关系,Be动词除了表达一种属于语言和思维的逻辑判断关系之外,还由此表达一种确定的对象存在的所指,从而,对于Be动词来说,"是"和"存在"都是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因此对主张单一地从系词"是"的角度来理解Be动词的哲学内涵的观点提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梁宗岱是有着鲜明个性的诗学批评家:诗人的敏感、重文采,评论家的理性与逻辑的严明,熔铸在梁宗岱的批评文字之中。梁宗岱的批评执着于“真的追寻”。“较真儿”体现出他的批评个性:重视文章中字、词、句甚至文法、结构的批评,强调文章表达要“中肯”与“确当”。梁宗岱的这类批评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尖锐,不留情面;梁宗岱有诗人的气质,在其诗性批评中彰显浪漫与理想情愫,有强烈生命意识及情感张力,追求艺术恒久价值,这恰是我们今天多元文学批评时代所缺乏的。  相似文献   

13.
人类探索真理,认识真理的根本目的是将之运用于改造世界的全部实践,使之为人类造福.真理的运用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对真理的正确运用,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钱道静 《南都学坛》2002,22(4):123-123
<正> 20年代初小诗兴盛时,曾有大批诗人从事小诗创作。但在小诗作者中,写作最早、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冰心。冰心的小诗忠实地记录了冰心的心灵世界和情感轨迹,体现出冰心创作的基本态度和一贯追求:创作“真”的文学,表现“真”的人生。 一、冰心的小诗深情地赞颂了真挚的母爱 母爱是冰心“爱的哲学”的基础,被诗人视为生的慰安、爱的典范。冰心小诗中着力表现的母爱源于她与母亲的深厚感情,母亲对冰心深挚的关爱培养了她对世界的敏锐感受力和温和细腻的性格特征,而冰心对母亲的感情也非常真挚,一直把母爱当作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诗情的重要来源。“母亲呵!/这零碎的篇儿,/你能看一看么?/这些字,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的Being中文只能从“是”去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人理解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西方哲学中的最高范畴Being的汉译和理解问题。传统译法的最大失误是没有考虑到中西两种不同语言结构和哲学思路的差异。西文的Being即使作为哲学范畴也应从其动词意义直译为汉语中系词之“是”。中文的“有”和“存在”因不具有“是”的意义故不足以译Being。“是”的译法涉及到我们对整个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晚清国学是一次思想革新,某种程度上,以重新阅读和言说完成了将传统学术从君主制的意识形态转化为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体现在南社的国学中,其表现之一就是南社对“国学之真”、“孔学之真”的强调与追求。他们将追寻国学真知,定位于自由开放的学术精神,来反抗封建专制的思想束缚。但是他们受传统的羁绊太多,无法超越传统“语言”之障,没有实现学术、思想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7.
梁宗岱对“诗与真”的探索适应了新诗发展的需要。“诗与真”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诗”的形式与“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8.
“境界说”是审美认识论。在“境界说”中 ,“真”“美”一体 ,“真”既是核心 ,又起着脉络作用 ,展示出“境界说”的内在结构。“境界说”审美认识论的基点是价值论。“境界说”中的“真”具有层次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王路教授的新著《读不懂的西方哲学》进行了评价。文章指出:王路教授的新书坚持了他在"是"的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和基本论点,在文本研究方面有新的增强,通过对所选的具体文本的分析,他把一般理论层面的讨论转化为具体语境中相关语词、语句、段落的解读,并以此基础,提出了对整个西方哲学的一种理解。但是本文认为,王路教授在这本新书中并没有实现他的预定目标,他的"一‘是’到底"的译名主张是无法做到的。  相似文献   

20.
“真”是逻辑学的一核心概念,但其界说争议颇多。本文据“真”的指称对象不同把“真”分为三类:命题真,命题形式真,重言真,然后据它们各自“何以为真”分别用递归等方法予以界说,使逻辑中的真能用能行的方式加以判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