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一些关注:散杂居民族工作的呼唤国家民委专职委员、政法司司长杨侯第中国各民族随着历史的演进,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有些少数民族既聚居一个地区或几个地区,又散居在其它地区。人们习惯上把少数民族分为聚居少数民族和散杂居少数民族,因此,...  相似文献   

2.
建党90周年以来,散杂居民族理论政策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制定散杂居民族政策法规,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扬弃"民族自决"与"联邦制",正确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民族乡(镇、区)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分离出来,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新突破;确立与发展散杂居民族理论政策,丰富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重视散杂居民族问题,推进散杂居民族工作,对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城市民族工作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有2900多万少数民族散杂居人口,其中相当部分散杂居在城市。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城市化发展,进入城市的少数  相似文献   

4.
四川的散杂居民族工作文/山居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大省,有52个少数民族,5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其中,散杂居少数民族人口65万,建有109个民族乡。四川省在把民族工作重点放在民族聚居区的同时,从不放松散杂居民族工作。省委书记谢世杰多次强调:要象重视民族地...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中国各民族都有其居住和活动地域,也有其居住的形式。这种形式,基本上可概括为,在一定地域内聚居,散居于一定地域内,和其他民族杂居于一定地域内,即聚居、散居、杂居三种形式。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全国有45个少数民族在民族聚居区内建有159个民族自治地方。还有2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杂居、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500多个民族乡和上万个民族村中。其中,分布在京、津、沪等大、中城市的约700多万;分布在东北三省、东南沿海及内地农村地区的约700多万;分布在滇、黔等省、自治区民族乡镇的约700多万。因此,杂散居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是中国少数民族发展问题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是构成中国国情的一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6.
<正>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少数民族干部主要分布在各民族地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但是,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进入了非民族地方(汉族地区和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各民族杂居地区)的各级各部门。作为非民族地方的少数民族干部,他们因其独特的文化背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散杂居民族研究已成为民族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热点,在实地调研与理论建构上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为政府解决散杂居民族问题,进一步完善民族政策,维护和发展散杂居地区和谐的民族关系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不可否认,既有的民族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都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区的汉族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往往受到不应有的忽视。汉民族是散杂居地区的重要民族单元,加强对汉族及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调查研究,是民族学研究亟待深入的课题,也是开创散杂居民族研究新局面的应有举措。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散杂居民族研究已成为民族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兴热点,在实地调研与理论建构上均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为政府解决散杂居民族问题,进一步完善民族政策,维护和发展散杂居地区和谐的民族关系作出了较大贡献。但不可否认,既有的民族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都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区的汉族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往往受到不应有的忽视。汉民族是散杂居地区的重要民族单元,加强对汉族及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的调查研究,是民族学研究亟待深入的课题,也是开创散杂居民族研究新局面的应有举措。  相似文献   

9.
我国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制建设文/黄凤祥谭传位图/邱焰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的法制建设,既是散杂居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法制建设乃至整个法制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对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权益以及国家依法管理散杂居少数...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荆州市是典型的多民族散杂居地区,现有52个民族,常住少数民族人口4.75万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每年约 5000 人次.近年来,荆州市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按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的要求,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得到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11.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Members of Editorial Board of Journal of Ethnolog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南京是东南沿海城市中回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城市,早在明代就形成了回族伊斯兰文化社区。然而,近年来随着南京最大、最典型的“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拆迁,引起了人们对回族社区的消失与回族文化传承问题的思考。“七家湾回族社区”的消失,除外界因素外,其内部经济生活方式、社区组织形式、婚姻情况、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化也是其重要原因。实际上,回族社区的保存和回族伊斯兰文化的传承,一方面需要政府有意识地加以保护,另一方面,更需要回族自身的“文化自觉”,通过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汲取优秀文化精华,并不断创新的方法来解决。而伊斯兰文化核心价值观和伊斯兰文化发展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极其有用的思想工具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重构社会控制体系,完善、加强对社会失范行为的社会控制,是建设当代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任务。壮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先进理念,为社会控制体系的重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构建新的社会控制体系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利用传统法律文化的本土资源以及国家赋予的自治权和立法权,注重从当前壮族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来制定适合壮族实际情况的法律、法规,为当代壮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8.
论锡伯族萨满神歌的心理医疗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漫长历史中 ,锡伯族创造了与自身的生产方式和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相适应的萨满教 ,并不断发展丰富 ,萨满教成为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萨满教延续千百年 ,其主要功能和价值之一是治疗疾病 ,保障氏族的生存繁衍。锡伯族萨满治疗患者是在歌、舞、乐三者浑然一体的场景中 ,即在“跳神”场景中进行的。歌、舞、乐三者是古老时代集体创作的产物。在萨满“跳神”过程中 ,他和助手及众人共同吟唱的神歌 ,对患者产生了心理医疗功能。  相似文献   

19.
《格萨尔》史诗是藏族牧业文明的代表作,叙述的是关于部落的历史。本文认为,在《格萨尔》史诗产生的早期阶段,尚没有专司史诗演述活动的职业化艺人。作为一种集体记忆,其建构和传承由全体部落成员共同完成。职业或半职业化的《格萨尔》艺人的出现,当是后来藏族地区社会文化生态变迁的产物。集体记忆时代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呈现出从历史化向传说化和神话化过渡的文类特征,也具有集体记忆所承载的时空要素及其与群体传承的关联性等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20.
才让 《中国藏学》2020,(1):119-129
文章选取15世纪萨迦派代表性人物的传记,包括桑杰贝、班钦·释迦却丹、绒敦·释迦坚赞、俄尔钦·贡噶桑波、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贡噶南杰、果沃热绛·索南僧格、达仓译师等著名萨迦派大师,介绍各传的作者、成书年代、资料来源、主要内容、版本等。这些传记反映了萨迦派各支系的兴起及萨迦派在15世纪的中兴历史,是研究萨迦派历史的重要文献。所收传记之顺序按人物生活年代编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