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道》是《文心雕龙》的第一篇。刘勰在《序志》中曾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根据这段声明可以看出,《原道》所论乃是“文之枢纽”中的带根本性的问题。问题越重要,越容易成为人们注意的中心,争论的人也更多,分歧也更大。参加争鸣,自知根底不深,但拜读了许多文论家的有关文章以后,我也想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就教于众多学者。  相似文献   

2.
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一词 ,其实是一首托名之作。一、北宋李之仪“用太白韵”填写《忆秦娥》的事实 ,只能表明托名李白作的《忆秦娥》词在当时甚为流行。二、崔令钦《教坊记》无《忆秦娥》曲名者 ,并非表明李白作该词于“天宝乱后” ,而是李白根本未作是词。三、李白在《凤凰台》等诗中自始至终均未用“秦娥”一词 ,而《寓言》其二中的“秦娥” ,则并非《忆秦娥》中的“秦娥”。四、李白集中的《三五七言》诗 ,属“声诗” ,与《忆秦娥》词调毫无关联  相似文献   

3.
屈原《九歌》包括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所存问题颇多.比如,篇名之缘由何在?《国殇》是否当“不入《九歌》之中”?笔者认为《国殇》并非刘永济先生论定的太史公所读之《招魂》,是祭祀神灵,而非人鬼,当属《九歌》无疑.《九歌》除送神曲《礼魂》外,每篇祭祀一神,共祭祀十神,但其中湘君、湘夫人实为一神,即“湘灵”.九歌是九神之祭歌,这便是《九歌》得名之由.本文在上述整体认识之下,从抒情线索、语言特色,论证《湘君》、《湘夫人》是一篇之二章,探讨了屈原将之断为二章的原因,并指出后人因混章为篇而出现九歌祭十神的难以理解的事实.笔者好奇,是非得失容或不同于通人,然“道并行而不悖”,要亦无伤大雅也.  相似文献   

4.
一、《鸱鸮》旧解质疑《诗序》说:“鸱鸮,周公救乱也。成王未知周公之意,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鸮焉。”这说法是根据《尚书金滕》篇的记载。从汉儒到清儒,这是权威的定论,没有人怀疑过。这首诗,“毛传”、“郑笺”都以为是周公托为鸱鸮之言,朱熹《诗集传》又以为全诗是周公托为“乌言”,“鸱鸮”是指受害之乌发出的呼唤。但无论是“鸱鸮言”或“乌言”,从汉儒到现在,都一致认为它是一首“禽言诗”、“寓言诗”或“童话诗”,也算是定论了。  相似文献   

5.
与杜牧齐名的晚唐诗坛上的明星李商隐,不仅各体皆工,他的近体诗,尤其是七律,更在继承杜甫的基础上,凝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珠玉之作,既因声色、新语、巧对的精深绮丽而令人称赏,也因其意境朦胧、包藏细密而引人玩索,当然也往往因其用典深僻而使人掩卷长“恨无人作郑笺”。这不仅包括他的咏史感时伤事诸作,更主要乃是指那些描写不幸爱情的无题诗,尤其是一直在引起争论的那些实际上等于无题的作品。如他晚年所作,确能表现其一贯风格和艺术思想的名篇《锦瑟》:  相似文献   

6.
《吊屈原赋》最早著录于《史记》、《汉书》贾谊本传。后昭明太子箫统合《史》《汉》叙说一节为序,以《吊屈原文》作题收入《文选》“吊文”类。宋朱熹则易名为《吊屈原赋》,再收入其《楚辞集注》“楚辞后语”中。据本传,该赋是“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的“自喻”之作。因而,《吊屈原赋》向以继承并发扬屈原精神而公认为是汉代赋作的各篇。但笔者在仔细研读了该赋之后,觉得过去对它的肯定实有不当。今不揣谫陋,略述咫见谀闻,为臆说者四,以就正于海内明哲。  相似文献   

7.
《离骚》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又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又云:“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脩”一词,《离骚》中凡三见。王逸注谓:“灵,神也;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楚辞章句》)朱熹的说法同王逸基本相似:“灵脩,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其夫之称,亦耗词以寓意于君也。”(《楚辞集注》)清代楚辞研究者亦认为:“灵,善也;脩,长也。称君为灵脩者,祝其所为善而国祚长也。”(王夫之:《楚辞通释》)“灵脩者,大夫颂其君之词,即借以为称其君之词。”(王邦采:《离骚汇  相似文献   

8.
(一)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三)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相似文献   

9.
《诗格》二卷的分离,在考据之外,有更深层的理论意义。通过《诗格》卷上与《河岳英灵集》的选诗及《诗式》的理论倾向之比较;通过《诗格》卷下与《诗式》的意境理论及晚唐五代诗格的理论传承之比较,可以确认《诗格》二卷分离后各自的理论背景及合视之所呈现的唐代诗格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建国十七年艺术歌曲创作继承了我国现代艺术歌曲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有了新的丰富和发展,创作的风格也趋于多样化,作曲家们采取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将民族风格和体现时代精神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今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罗忠镕谱曲的《忆秦娥·娄山关》,对之艺术特色加以分析,并结合自己演唱体会,浅议其演唱风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具有诗人气质的罗伯特一直憧憬着天边外美好的海上生活。但由于一时的爱情幻觉使他做出了留在农场的抉择,成了生活的失败者。他不善于务农,日子过得越来越糟糕,最后农场破产、女儿天折、身患肺癌。他在生命弥留之际爬到山顶。眺望着他那魂牵梦萦的天边外离开了人世。死亡主题构成了作品的内在本质。奥尼尔以其深刻的思想赋予死亡崭新的意义,激起读者对人生的深沉思考,使读者透过死亡看到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在五七年《诗刊》的第一期上,发表了毛泽东的诗词十八首。在其中描写长征的几首诗词中,《忆秦娥·娄山关》有它独特的风格。过去无论从思想内容来阐述它的意义,还是从艺术特色方面来分析研究,大都存在着分歧。本文打算从这首词的意境的角度,来研究它所具有的特色,以就正于专家和读者。这首词写于一九三五年二月,全文如下: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  相似文献   

13.
弥尔顿诗作《失乐园》的主题是复式开放性的 ,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历史、宗教和人性的角度 ,重新审视它的主题 ,认为反思叛逆、企盼理性正是诗人在《失乐园》创作中力图体现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4.
一个已经不太年轻的学者,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且于学问在不少领域也可称”不惑”,但他仍克服严重眼疾,黄卷青灯,孜孜以问学,这便有了《问学集》。《问学集》是薄健夫先生的论文集,已辑人“《民族之光》当代学人丛书”出版。该文集搜录了作者撰写的13篇论文,涉及中国现代小说史、传统诗词创作、诗学、川剧剧本诸方面,是一本认真问学的文艺评论著作。《问学集》的作者把自己的学术研究视野,定位于20世纪中国文化这个大视角之内,问道于中外大学问家、大文学家,同时求法于本心,不盲从,不媚俗,不游说无根,不炫异求售,始终坚持…  相似文献   

15.
《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沈从文在此构建了具有人性美的湘西世界,但美丽总令人忧愁,根底是带着悲剧调子的,这种隐隐的哀愁离不开叙事层面宏观且精巧的营造.在小说中出现了一系列容易被忽视的声音:静与闹、歌声、鼓声、雷声、沉默与失语下的无声等,它们不仅在叙事层面起着烘托气氛、勾连并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作用,更指涉作家个人情绪的纠葛与文学理想的坚守、对现实环境的无奈与道德规约的批判以及对民族主体的期许想象与人类恒常美的追思惋叹.在多重声音的建构下,悲剧意蕴的传达变得自然且深远,内涵亦变得丰富且厚实,而以声音为分析视点来观照《边城》,也有利于激发对经典文本的解读活力.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的思想寄寓问題历来众说纷纭,本文首先从该书的主角、结局、作者对书中主要人物倾注的审美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该书的思想寄寓是悲慨济世贤才济世无成;第二部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及作者的身世考察该书思想寄寓的成因;第三部分通过分析该书所反映的动荡的社会现实,揭示封建社会中济世贤才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7.
研究《文心雕龙》的人一般都认为自《原道》至《辨骚》五篇是全书的理论基础,是总纲。但也有一部分持不同意见的论者认为《辨骚》一篇不属于总论部分,而是专论楚辞的,应当属于“文体论”,与《明诗》以下二十篇同列。到底哪一种意见正确呢?当然是前一种正确。有什么根据?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中早就作了回答: 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刘勰把《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等五篇作为“文之枢纽”,并没有  相似文献   

18.
从声乐美学的角度对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词、曲、演唱、伴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揭示作品的艺术本质和规律的同时,以求为演唱者提供审美导向,使演唱者可以深入浅出地了解如何演绎好这首艺术歌曲。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是"哈莱阿姆文艺复兴"时期非常重要的作家之一。其作品《摩西,山之人》大多情况下被认为是一部仿写《旧约·出埃及记》的宗教故事。这样的观点,忽略了《摩西,山之人》中隐含的多重主题。  相似文献   

20.
查尔斯·费雷泽的《冷山》将个体的命运置于战争的宏大背景之下,表现了战争给人们的身体和心灵带来的创伤。著名导演明格拉的电影改编用视觉化效果将小说主题进一步强化,将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挣扎更加直观地呈现在观众和读者面前,引起了人们对战争、人性和爱的深思。小说中主要人物在身心上都因战争而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了严重创伤,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创伤记忆,而爱使人们重新联系到一起,重新面对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