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墨磊宁博士在访谈中从自己对语言的持久和专业兴趣出发,回顾了他对中国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考察过程.他认为,对西南民族的探索应超越单一民族的研究模式,走向民族史和民族学学科史相结合的研究方向;对中国民族识别工程的认识也应具有历史的深度,在认识50年代苏联民族定义影响的同时,需进一步扩大到对20世纪初期西方的西南语言分类体系继承的探讨,而且应分析民族分类如何被自然化、成为公共常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俄罗斯民族学的成就与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俄罗斯民族学,在世界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界中占有重要地位,苏联时期民族学在理论方法、现实问题和世界民族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苏联解体对当时的民族学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经过多年徘徊之后,俄罗斯民族学界在世纪之交提出民族学全球化的问题,预示着俄罗斯民族学正在努力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民族史研究不仅应满足于追寻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还应探求民族发展的现实和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进一步开拓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理论和方法上取得新的突破,为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提供更多的智慧,是中国民族史研究者的当务之急。正确把握民族史研究的方向,加强学科理论建设,使民族史具体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科学的基础上牢固地建构中国民族史学术体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民族史资料收集整理方面,还存在着广阔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开拓视域,扩大范围,包括少数民族文字历史资料及波斯、阿拉伯等域外文献尤其值得重视。为推进中国民族史研究在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多学科协调并进,在多维视域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当今,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深化,离不开历史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边疆学、地理学、考古学、宗教学、人口学、军事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学者的参与。在中国民族史学框架构筑上实现飞跃,使中国民族史学成为一门交叉学科、综合学科,这既是学科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的要求。为了开拓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局面,必须立足于探索,着眼于创新。  相似文献   

4.
由于受到百余年来西方文化导向以及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南方民族史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思维惯性,这种思维惯性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中国南方民族史的原有形态。中国民族史的学术研究与现实政策,固然是一个无法截然分开的整体,但是民族学的研究必须具备自身较为独立的学术本体性和科学性,应该尽可能地摆脱既有的思维惯性模式所造成的影响,客观公正地深入研究民族史的各个领域及其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人为地塑造超越社会经济与文化的特殊民族的偏颇,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学术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绍明教授长期致力于西南区域人类学和民族学界的交流、合作与发展。为了推动西南各省区民族研究的合作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初,马曜、李绍明、何耀华、余宏模、平措次仁和童恩正等联合西南地区民族学界的同仁,发起并成立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该学会的成立推动了西南地区的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学会的有关研究成果现已构成了中国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自成立以来开展的重大学术活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西南区域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本土民族文化”研究论文。全文以恭城五排瑶为研究对象, 通过大量、翔实的调查材料, 运用民族学、民族史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并参考国内外瑶族研究学者的相关论述, 较深刻地揭示了五排瑶命名制度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7.
戴裔煊是中国民族学界的前辈,长期致力于民族学与史学研究,著述颇丰。值戴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忆古思今,不仅是对他的追念,亦是对一批前辈学者的回溯。文章从学科史的角度,结合有关论著、自述和专门评述,解密了一批档案资料,据此探索他的研究心路,以期衬托中国民族学的曲折轨迹。  相似文献   

8.
"族群"与民族概念的互补还是颠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我国学界对"族群"一词的理解歧义颇多,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举行了以"族群、民族:概念的互补还是颠覆"为题的讨论会,围绕着"族群"与民族概念的关系,以及它对于既有民族理论的意涵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形成不同观点,充分反映了当前我国学界在族群、民族理论上的争论焦点以及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9.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黎羌教授是一位长年从事中西戏剧文化比较、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与民族戏剧学研究的专家,十余年来他撰写的《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民族戏剧学》《丝绸之路戏剧文化研究》等书,在民族学、戏剧学学界享有盛誉。新近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发行的《民族戏剧文化大视野》是他在上述著作基础上形成的更为优秀经典的学术专著,为当今方兴未艾的民族戏剧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学科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崔明德教授作为历史学与民族学专家,在中国古代民族史及民族理论等方面,撰写了诸多论文及学术专著,其学术地位得到了国内外的认可.最近,他与马晓丽教授合著的《隋唐民族关系思想史》已于2010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研究古代民族关系思想就是要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并进行现代诠释,以启迪人们的智慧,提高人们处理现实民族关系的能力.该书立意高远,在深入挖掘隋唐时期民族关系思想的同时,给以新的诠释,使其具有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和考古学家林惠祥在《中国民族史》、《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等论著中探讨了民族史理论和方法。他提出:民族史兼具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学科性质,民族史研究具有极强的现实功用,中国民族史宜采用“两重分类法”,中国民族史的分期标准应以华夏系为主干;还创立了融历史文献、考古学、文化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于一炉的综合研究方法。林惠祥民族史理论和方法的启示:民族史研究要集科学性与现实性于一体,作成信史;民族史的撰述应贯串民族平等观;科际整合的研究方法和多角度的研究取向是民族史研究的趋向。  相似文献   

12.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的基础上,集中了原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平研究院等单位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史和民族语言等方面的  相似文献   

13.
汉族是我国和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对他的研究 ,在国内却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近二十年来 ,我国的一些民族学、民族史和汉民族研究的专家加强了对汉民族的研究 ,不仅有许多汉民族专著问世 ,有关汉民族研究学术活动也日益频繁 ,汉民族研究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傅斯年具有强烈的民族情感和丰富的民族思想。民族思想是其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民族史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所撰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开创了我国民族史研究的优良传统。他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的观点,既有充分的历史根据,又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加强民族团结,反抗日本侵略的现实作用。他热情颂扬中国的民族脊梁,激发维护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族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除中央和各自治区、省所属的12所民族院校外,一些综合大学也设立了民族学专业和各种民族学研究机构。高校的民族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在50—60年代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语言、风俗、宗教等方面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志合作,深入基层考察,勤奋耕耘,撰写了一批有关民族理论、民族史、民族文学、民族语言、民族艺术、民族经济等方面的专著和论文。下面分门别类,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6.
1999年9月,波兰社会科学院考古学民族学研究所民族学负责人、民族学民族史研究专家S·辛科维奇教授专程拜访了我校历史系教授、中国民族文化交流研究所名誉所长、博士生导师陈连开先生,就中国民族问题及其研究情况进行了提问,陈先生做了回答。兹将本次答问的主要...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都市民族问题的探讨逐渐成为民族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学界主要围绕少数民族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况、文化保护、社区建设、民族关系等问题而展开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以不同的视角,展现了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18.
唐代前期是中国古代民族法制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运用法制手段调控民族关系的初步基础。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政策学、民族史等领域。本文试图用法律人的眼光对唐代前期民族法制的指导纲领、主要内容及其特点和历史地位等问题进行较为全面、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9.
国内学界把"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理解为狭义民族经济学,进而将其定义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民族学和经济学相互交叉形成民族经济学和经济民族学两个学科,前者归属于经济学科,后者归属于民族学科。笔者以为,"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学科归属定位在中国经济民族学,可能具有更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也更加符合国家现有学科分类的意图。  相似文献   

20.
从1954年出版的《蒙古通史》和1966-1969年出版的蒙文版三卷本《蒙古通史》来看,尽管对从古至今的历史作了总的叙述,但有关民族学的内容仍嫌不足。为此,从事民族学研究的苏蒙两国学者决定在1990年编写出综合性专著《蒙古人的民族起源和民族史》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现代民族文化发展状况》。并在苏蒙历史文化综合考察队中组建了民族学分队,主要任务是收集蒙古各民族的民族学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