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钱钟书对《诗经》诗学的开拓林祥征《诗经》诗学研究是《诗经》研究的薄弱环节,却是钱钟书《诗经》研究最为辉煌之所在。他的研究可分两个层面:(一)对旧有诗学提出有心得的见解;(二)提出许多全新的理论命题,从而丰富了《诗经》诗学宝库。本文只着眼于第二层面的介...  相似文献   

2.
钱钟书诗学研究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先生是博古通今、中西融汇的一代学术大师。他在诗学研究中的成就与特点 ,突出地表现在将创作与研究相结合 ;他在充分把握诗学本身规律的基础上 ,自觉地将所掌握的一切古今中外的学识作为诗学研究的文化资源 ,使诗学与其他学科互相融汇 ,互相渗透 ,从而呈现出“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辩证统一的开放性学思 ;在诗学论著的写作上 ,钱先生又以其特有的诗性智慧 ,体现出轻松幽默、善于比喻和自然联想等独特鲜明的表达个性。这对于今天的诗学研究与写作 ,有着深刻的启迪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转换”工作在 2 0世纪初与世纪末得到了一种奇妙的响应 ,这一方面说明五四诗学革命中的东西方诗学互动式创造具有合理性 ,另一方面也说明现代诗学发展必须重新找回被丢失了的诗学传统。古典诗学现代转换的根本意义在于 :发掘民族诗学的文化生命价值使之成为现代人的真正价值依托。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诗歌光辉灿烂。中国古代诗学自成体系,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西方古典诗学力主“摹仿”说,中国古典诗学纲领是“诗言志”、“诗缘情”。有些学者以上述这一对比为立论,认为西方诗学重“再现”,中国诗学重“表现”,重“表现”是中国诗学的民族特色所在。我认为这还是较表层的看法,并没有真正追寻到中国古代诗学的深层特征,因而也不可能充分提示民族特色之所在。本文想从中国古典诗学所追求诗美的极致的新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诗学的民族特色问题。古人所执着追求的理想的美,高境界的美,更能显示中国古典诗学的固有的传统本色。  相似文献   

5.
一现代文学艺术观念,不再以规范文艺的“法则”或“公式”自命。作为现代哲学和文化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强调以辩证的实践的观点观察人的活动,着眼于从总体上提高人们对社会变革的自觉程度;至于对文学艺术问题,先驱者们要求揭示探寻文学艺术本性的合理途径与正确方向。马克思主义注  相似文献   

6.
7.
王国维境界说对古典诗学的总结及其与兴的关联刘怀荣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虽为论词专书,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兼论诗、词的,故论者大多承认他所标举的“境界”说对传统的“境界”说或意境说作了系统的总结和进一步的发展、完善。由于王氏“境界”说在理论体系和某些术语的使...  相似文献   

8.
胡建虹  沈涌潮 《阴山学刊》2005,18(4):109-114
诉讼证据的基本属性在传统上被认为是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这是在我国长期流传的正统观点。但笔者认为并不能准确反映诉讼法学和证据学上的特点,应该用真实性、相关性和合法性来概括其基本属性,才有利于对诉讼证据的正确认识和把握。通过对诉讼证据基本属性的分析批判,可以深入了解诉讼法学和证据学意义上的关于证据属性的理论和司法实践有关问题,以期有利于我国的法制进程。  相似文献   

9.
重情体性是中国诗学的传统精神。中国抒情诗的发达,表明了中国艺术的情感谱系是十分丰富的。社会情感和个人情感交错融合,构成了颇具特色的艺术审美风貌。中国古典诗学十分关注情感与艺术的关系,并从这一角度对艺术发生以及艺术形态进行了充分地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学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其鲜明的人学取向和浓厚的人文情味。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既表现在本体论、创作上,也反映在真实观、文艺社会功能论方面。中国古典诗学以人之情志或“道”为本体,以虚心、养气、比兴、禅悟及“风格”论创作,以性情和道德之真论艺术真实,以修身养性的“成人”理想为归趣。研究这一民族特点,对今天的诗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卞良君 《学术论坛》2006,(11):149-152
"合观"是中国本土原创性的诗学概念和论诗方法,在古典诗学领域中由来已久,并且被广泛运用."合观"的作用是在开阔的审美视域中整合文本资源,在努力开掘每一个文本资源所拥有的文化、艺术蕴蓄的基础上,揭示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释放出更加丰富的历史的、社会的、审美的信息."合观"本源于先民系统型整体思维方式,它引人注目的"比较"的因素,具有现代诗学的意义和价值,表明中国人之接受西方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并非是盲目"追捧",乃在于其文化心理结构的预设和期许.因此,在古典文论价值重建的今天,不应忽略"合观"这个概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家学者牟宗三在研究宋明理学时 ,把胡宏和朱熹作为对立的两方。在工夫论 (修养方法 )上 ,胡宏主张“先识仁之体”、“以放心求心”。牟宗三非常恰当地将此方法概括为“逆觉体证”,并认为这是理解真正的道德行为所以可能之超越根据的唯一方法 ,它与朱子“格物穷理”的认知方法有本质差异。经过对胡、朱两人理论体系进行对比剔剥式的研究 ,牟宗三确认胡宏一系在宋明儒学中具有极高的独立价值 ,推之为“正宗”圆教。牟的阐析有独到之处 ,但有些观点也还有可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钱钟书先生在翻译上的"化境"进行了阐述,同时采撷了钱先生的一些经典翻译片断,旨在让广大读者对钱先生以及他的"化境"说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 ( 1619— 1692 ,学者尊称船山先生 ) ,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而且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与诗学理论家。关于船山诗学的一些命题 ,已有不少文章加以研究。但是 ,对于船山诗学的理论特色和学术个性 ,学界还鲜见专门研究。本文拟对船山诗学的理论个性及其内在矛盾做一点粗略的描述。一本人对船山诗学理论个性的基本看法是 :“船山诗学是中国儒家诗学美学化的最后完成。”关于这个意思 ,需要分三层来加以论述 :首先 ,船山诗学属于儒家诗学范畴 ;其二 ,船山诗学属于一种美学化了的儒家诗学 ;其三 ,船山诗学标志着儒家诗学美学…  相似文献   

15.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的十四大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我省实现“赶超”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下面就我省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今后14年的发展战略问题,作初步的思改和阐析。一、我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总体要求九十年代及下个世纪的前十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非常关键的时期。省委、省政府确立了“赶超”发展战略,对我省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动员全省人民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刻不容缓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尽快形成我省两个文明一体化发展,传统文明与…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诗学是一种立足于人的生命意识的诗学传统。它以“情志”为诗歌的生命本根,“兴感”为生命的发动,“意象”乃生命的显现,“意境”则是生命经自我超越后所达到的境界;而在“情志为本”的前提下,由“因物兴感”经“立象尽意”再到“境生象外”,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生命活动的流程,这也就是中国诗学的内在逻辑。中国诗学的生命论传统具有与西方知识论取向的文艺思想以及晚近的表现论、意志论、直觉论、精神分析诸说各不相同的特点,在开展中西诗学对话与交流中,清除其历史的杂质,抉发其思想的精髓,将能为人类思想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资源。  相似文献   

17.
诗“贵情思”——明代主流诗学论诗的音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阳是明代主流诗学的早期代表。他在《麓堂诗话》中说 :“诗有三义 ,赋止居一 ,而比兴居其二。所谓比与兴者 ,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 ,则易于穷尽 ,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 ,形容摹写 ,反复讽咏 ,以俟人之自得 ,言有尽而意无穷 ,则神爽飞动 ,手舞足蹈而不自觉 ,此诗之所以贵情思而轻事实也。”这里应该郑重指出 ,“情思”包含了“情感” ,但其含义又非“情感”二字所能取代 ,因为 ,它同时还强调了感觉和音乐效果。“比兴”与“情思”的联系指向对诗人感觉的关注 ,“手舞足蹈而不自觉”与“情思”的联系则表明情感、情绪与音乐…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 ,在古典接受诗学的理论性探讨、古典诗人接受研究、古典诗歌接受研究几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标示着我国古典接受诗学研究已走过了其孕育阶段 ,正在日益成为极具生长性的古典文学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19.
除中国古典诗学的"载道"、"言志"、"缘情"传统,还应重视对"妙悟"传统的揭橥和阐发。"妙悟"说萌芽于先秦诗学,成型于唐宋诗学,并浸润在元明清诗学的中心地带,成为影响中国古典诗学千年历史走向的一种重要观念。从古代诗歌的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总体倾向看,其中包含的妙悟思想可以划分出感性之悟(直觉)、非理性之悟(灵感)和神性之悟(彻悟)等三种理论形态。古典诗学妙悟观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本体思维,力求超越知识,摒弃"理障"(理性判断),回到以心传心、单刀直入的本质直观,妙悟的终极旨趣在于通过对意象的直观来显现世界的本来面目("妙悟在于即真")。妙悟也是一种非对象性思维,通过妙悟可以打破主观与客观之界割,摒除心物之间的藩篱,回到真实的生命世界本身。  相似文献   

20.
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本文侧重于阐释“清”的诗学内涵 ,同时对于“清”在诗学中的特殊位置、确立以及展开进行了分析和勾勒。作者认为 ,“清”在中国古典诗学中既是构成性的概念 ,与诗的本质论、创作论相关 ,又是审美性的概念 ,与诗的风格论、鉴赏论相联系 ;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倾向 ,并在某种程度上与古典艺术的终极审美理想相联系 ;“清”在其形成和确立的过程中分别被注入和赋予了各个时代的美学精神 ,具有由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基本内涵 ,就其正价部分而言 ,是诗歌语言的明晰省净 ,诗人气质的超脱尘俗 ,立意与艺术表现的新颖 ,此外还有意境和情趣的凄冽和古雅等 ,而其负价部分 ,则是单薄浮弱 ;“清”在诗学史上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审美概念 ,有广泛的包容性 ,其派生能力极强 ,进一步整理和研究这一概念的衍变和内涵 ,是今后古典诗学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