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历史学家李来福(Leif Littrup)1988年来华考察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状况。李来福在华期间,同我国史学工作者广泛接触,并搜集了一些世界史书刊。1989年他发表在丹麦《文化与历史》杂志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一文,以他的史学眼光,介绍了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现将此文节译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世界史学科、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承办的“世界现代史学术前沿与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2013年10月18—2013在山东曲阜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57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70余位学者就我国的世界现代史研究和教学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世界史的学科建设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意见。来自人民出版社,《世界历史》和《历史教学》杂志社等多家新闻出版机构的代表也列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老一辈学者中有不少"通家",既精于世界史,又精于中国史,有的甚至写过两部通史,如雷海宗、周谷城、周一良等.吴于廑先生亦属此列.他以世界史研究名家,对于我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做出过重大的理论贡献,但他对中国史的研究一般人不太知晓,此次武汉大学"百年名典"丛书将他70年前的硕士毕业论文(《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和博士毕业论文(《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合为一册出版,才使得我们对他的广博学识和独到见解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4.
由《世界历史》杂志社和南京大学世界史学科联合主办的“遵循学术规范,加强学科建设,发展世界史学科专题研讨会”于1998年9月19日至21日在古都南京东郊秀丽怡人的紫金山麓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史学会东方历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  相似文献   

5.
《全球文明史》与"世界史"概念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皮特.斯特恩斯等所著《全球文明史》中体现出来的世界史方法论和体系思想,笔者认为,“世界史”与中国史不应是对应关系,中国以外国家、地区史不是世界史,只有从总体把握世界历史宏观进程的研究才是世界史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历史学内部学科分支类目重新斟酌的建议,并结合《全球文明史》就具有整体观念的世界史的编纂学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2013年4月27日至28日,由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廑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单位、出版社、杂志社等60多家单位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珞珈,以史会友,以文论道,盛况空前。本次世界史研究论坛学术年会适逢吴于廑先生百年诞辰。吴于廑先生(1913~1993)被誉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1944和1946年,他先后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应武汉大学周鲠生校长的邀请,吴先生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回到祖国,从此扎根珞珈山,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世界史教育和研究事业,为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吴于廑先生回国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历史系系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历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曾当选武汉市、湖北省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吴于廑先生致力于探索我国世界史学科独立发展的道路,相继发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系列文章,以恢弘的气势和富有哲理的论证,系统阐述了他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开拓世界史新视野的第一创举”。以此思想为指导,吴先生和齐世荣先生一起,共同主编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国家级世界通史教材——《世界史》(六卷本)。该教材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经过数次改版,至今仍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采用的权威教材。吴于廑先生的学术成就为世界所公认。他创立并提倡的新史观及其对世界史著作和研究体系的构想,博大恢弘,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研究体系,在国内外史学界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共提交学术论文86篇,其中探讨吴于廑先生学术思想的文章为23篇。因此,缅怀吴先生的学问人生,探讨吴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是本次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东北师范大学的朱寰、南开大学的王敦书、北京大学的马克矗、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家和等诸位先生均寄思于文,细数与吴先生相识、相交的记忆情景,感怀吴先生治学为人的崇高风范,深切地表达了对吴先生的怀念之情。在充分肯定吴于廑先生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学者们也指出,吴先生在具体研究中的某些观点受时代和研究条件的局限,尚有不足;其整体世界史观仍有继续发展和完善的空间,具体研究还有待拓展和深入。先生的踌躇之志表达的是一种学无止境的通观与豁达,更是对我等后进之学的殷切寄望!  相似文献   

7.
苏版《世界通史》对我国历史学、尤其是中国的世界史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追溯苏版《世界通史》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东传历程,剖析这部以内容宏富与体大思精、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的编纂理念、以五种社会形态为历史分期的标准、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而著称的多卷本通史,评说它对中国史学、尤其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影响,阐发它在现当代国际史学潮流中的地位,从而展现中国史学界对苏版《世界通史》的回应、勾勒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苏版《世界通史》对我国历史学、尤其是中国的世界史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产生了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追溯苏版《世界通史》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东传历程,剖析这部以内容宏富与体大思精、强调阶级斗争为纲的编纂理念、以五种社会形态为历史分期的标准、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等而著称的多卷本通史,评说它对中国史学、尤其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影响,阐发它在现当代国际史学潮流中的地位,从而展现中国史学界对苏版《世界通史》的回应、勾勒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
吴于廑先生所倡导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世界历史新理论在我国的兴起"。这一整体世界史观的萌生,最早见之于1964年他所著的《时代与世界历史》一文。这在时间上与西方学者提出全球史观如英国学者巴勒克劳夫撰写《变动世界中的历史学》(1956年),美国历史学家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1963年),斯塔夫里阿诺斯推出《全球通史》(1970年代初),基本上是同时的。  相似文献   

10.
吴于廑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贯通中西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西方史学史、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等。但我认为,吴先生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在世界通史方面,他作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一位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是当之无愧的。为了更准确地说明吴先生对于世界史学科的贡献,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历史,即世界史学科在我国所走过的道路。1949年以前,我国各大学历史系设课,主要是西洋史和东洋史,只有个别学校有世界史。大多数学校开设的是西洋通史和欧美国家的国别史,如英国史、美国史等  相似文献   

11.
中外关系史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研究中国与外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交流、交通和交涉的历史。我国的前辈史学家对中外关系史的重要性早有认识。翦伯赞先生还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在与燕京大学学生的座谈中提到:“你们学中国史,又学世界史,为什么不把中国史和世界史联系起来学呢?为什么不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宽广背景下来学呢?”在改革开  相似文献   

12.
把16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视为一个发展着的整体并对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考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中日益兴起的一种趋势。多年来,武汉大学夏诚教授以极大的热忱,在教学科研中力图把握和反映这一趋势。最近,由成都出版社推出的《近代世界整体观》,就是他在长期勤奋研究中获得的一项学术成果。我国的世界史整体研究,早已有一些研究者作过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但由于这一研究本身难度极大,加之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薄弱,因而长期未能产生出既反映世界历史全局而又把唯物史观与具体世界历史有机结合起来的论著。这种情况,反映我国世界史的整体研究还处于尚未成熟、未成型的阶段,也是我国世界史整体研究迄今影响还不够广泛和缺乏学术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近代世界整体观》作为一部试图以全球观点对近代世界历史作宏观考察的专著,它的出版,将为克服上述缺陷和推进整体史研究作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对历史学科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当前情况下,必须尽快充实世界史师资队伍,调整和优化世界史课程结构,同时改革世界通史教学的观念、方法和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世界史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后备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的前身是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2000年月10月内蒙古民族大学组建时与中文系、教育系合并为人文学院,2002年11月与人文学院分开并组建为政法与历史学院。学院设有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法学和行政管理四个本科专业,有世界史硕士学位学科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70名,硕士研究生三十余名。学院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院现有教职工54名,专任教师47名,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教授5名,副教授18名。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者15名,还有一部分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学院的重点和特色学科是世界史学科,世界史学科1985年被评选确定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在该学科基础上,1991年成立了世界上古史·埃及史研究所,2000年成立了世界史研究所。世界史学科1998年成为全校首批硕士学位学科点,现有世界古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国际政治三个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世界史学科带头人刘文鹏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专家,美国育因大学名誉博士,“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和“香港柏宁顿集团教育金会”专家评委会委员,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世界史学科带头人姜桂石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华北分会副会长。世界史学科组成员近年来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自治区级科研项目6项,校级科研项目12项。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家级刊物上发表议文四十余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60篇,出版教材5部,专著8部。目前该学科承担着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科研项目和本校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学院教  相似文献   

15.
吴于廑先生(1913-1993)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在我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构建、世界通史编纂、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西方史学研究及史学名著编译等方面,吴先生都是奠基者和开拓者。他还曾在武汉大学长期担任校、系领导职务,与唐长孺先生一道,开创了武汉大学历史学科的鼎盛时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吴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方面也深有造诣。他于194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专业,其硕士毕业论文题为《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文章认为,中国的封建时代是商周时期,推动中国封建制度瓦解的动力不是工商阶层,而是士人的崛起。吴先生的独到见解,在当时就受到万国鼎、吴景超等学术名家的激赏。他于1944年和1946年先后在哈佛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毕业论文题为《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与中国商周时期的封建制度进行比较,阐释二者的异同。1947年吴先生回国,后一直任教于武汉大学,主要致力于世界史研究,也未再提及旧作。在他生前的讲话和论著中,偶有言及中国古代社会时,并未重申和坚持其1949年前的观点。其硕士毕业论文于"文革"中遗失,博士毕业论文也一直未译成中文。在吴先生哲嗣和其他后学的努力下,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把这两篇学位论文合为一部书出版,并列入"武汉大学百年名典"系列之一。201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吴于廑先生的封建论"为主旨,召开了一场小型学术讨论会,数十位学者纷纷称赞吴先生对"封建"问题的前瞻性思考,高度评价吴先生的真知灼见和学术贡献。2013年是吴于廑先生逝世20周年,现将此次讨论的部分论文摘要发表,以飨读者,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16.
在著名历史学家、我校历史系吴于廑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我国史学界的部分世界史专家于4月6日云集珞珈山,举行了“世界史学科建设与世界史观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吴于廑教授在世界史学科领域的辛勤劳作、开拓精神和重要贡献。研讨会结束的次日(4月9日),吴于廑教授又主持了由他和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教授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编务会议。吴于廑教授发言时突然发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本刊特发表我校校长、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在这次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以及与会专家为此会提供的部分学术论文,以此缅怀吴于廑教授。  相似文献   

17.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5 5周年华诞 ,内蒙古民族大学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世界史学科 2 0 0 4年校内学术研讨会于2 0 0 4年 9月 2 9日在文史楼顺利召开 ,世界史学科各位专家、教师以及研究生、部分本科生参加会议。会议主题为“聚焦文明 :从中东到世界” ,由于得到学校和历史学院的大力支持以及各位老师的精心准备 ,会议气氛热烈 ,取得圆满成功。刘文鹏教授作了《2 0世纪古埃及文明研究的发展趋势》的报告 ,总结了国外 2 0世纪的古埃及文明研究的重要成就及其发展趋势。他认为 ,古埃及文明的专门研究 ,既有古埃及文明全面系统的综合研…  相似文献   

18.
在著名历史学家、我校历史系吴于廑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我国史学界的部分世界史专家于4月6日云集珞珈山,举行了“世界史学科建设与世界史观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吴于廑教授在世界史学科领域的辛勤劳作、开拓精神和重要贡献。研讨会结束的次日(4月9日),吴于廑教授又主持了由他和著名历史学家齐世荣教授主编的6卷本《世界史》编务会议。吴于廑教授发言时突然发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本刊特发表我校校长、著名哲学家陶德麟教授在这次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以及与会专家为此会提供的部分学术论文,以此缅怀吴于廑教授。  相似文献   

19.
朱利安·巴恩斯的《101/2章世界史》是继《福楼拜的鹦鹉》之后又一颠覆传统宏大历史叙事的后现代主义巅峰之作。在《101/2章世界史》中,巴恩斯对历史的颠覆除了打乱年代顺序,杂揉文类,结合真实与虚构,更是混杂了各种不同的叙述声音。小说第四章《幸存者》就以女性主人公凯瑟琳·费里斯的视角来展现男权社会对女性声音的压制,以及凯...  相似文献   

20.
【编者按】2013年4月27日至28日,由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廑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单位、出版社、杂志社等60多家单位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珞珈,以史会友,以文论道,盛况空前。本次世界史研究论坛学术年会适逢吴于廑先生百年诞辰。吴于廑先生(1913~1993)被誉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1944和1946年,他先后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