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晚明清初,省域巡抚与区域巡抚的辖区是互相重叠,而不是此盈彼缩,出现了较为普遍的"一地两属"现象。省域巡抚总管一省的行政事务,区域巡抚专管辖区内的军事行动,双方有时也会协商处理一些事务。由于两类巡抚长期共存,在实际政务运作中,"两属"地区的道员会同时向省域巡抚、区域巡抚请示、汇报一些民政事务。晚明的总督名义上管辖数省,实际上只管辖一省的军事、行政事务,对其他各省只是"兼辖"相邻区域。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文章思深力遒、酣畅淋漓、纵横千古、形式活泼,而其好立异说与"善骂"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以"尖锐锋利之目光"和"精密深刻的头脑"著称的"师爷气".鲁迅在魏晋士人特别是嵇康身上汲取文化素养,这一主动性选择激活了其与生俱来的地域文化基因中的"师爷气",最终形成以冷峻、缜密、犀利、深遂著称的文风.鲁迅"师爷气"的形成是其与当时黑暗现实抗争的外在表现,更是其内心世界中对独立精神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鲁迅·"绍兴师爷"·越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陈源技穷,以"绍兴师爷"对鲁迅作人身攻击.上世纪80年代后,多有学者论及此事,然持论与陈源相似,鲁迅研究由此呈现了一个怪圈跨越了两个世纪,关于鲁迅与绍兴师爷之话题,我们最终还是回到了陈源那里.文章认为,鲁迅与绍兴师爷有着质的不同,不能混淆.但在思维方式、文字表达,乃至某些性格表征上,又确有相似之处,其原因并非是鲁迅"继承"了绍兴师爷的传统,而是因为他们都植根于同一地域文化的土壤之中,越文化的某些"基因",决定了二者之间有某些共通的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4.
"绍兴师爷"心态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绍兴师爷地位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异常复杂的心态历程。该文通过对绍兴师爷的动机、情感、意志等心态特征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以求更全面地认识、理解和评价绍兴师爷。  相似文献   

5.
<雪鸿轩尺牍>是绍兴师爷龚未斋的尺牍集,目前出版的<雪鸿轩尺牍>收有书信186篇,然仔细阅读,我们发现这186篇书信非龚未斋独作,其间混有同为幕宾的缪莲仙的作品,而世人将缪莲仙的游幕经历及人品幕德与龚未斋混为一谈,这对龚未斋乃至"绍兴师爷"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应予以澄清.而出版界也应该还龚未斋一个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6.
绍兴师爷是一个分布广大、规模庞大、影响巨大的幕僚群体;绍兴师爷既是中国幕僚制度演变发展的结果,更是特殊的地域环境、特殊的人文基因和特殊的社会背景综合作用的结果;绍兴师爷发展经历了蓄势待发、顺势而生、因势而衰的漫长过程;绍兴师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遗产,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师爷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曾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刑名师爷,不仅在司法诉讼史上,而且在法医检验上也有诸多的成就,清朝的许多法医检验书籍即来自于他们实际的检验发现。但是由于他们的政治地位特殊以及我国法医学发展缓慢等原因,大多数学者和研究人员往往忽略刑名师爷这一特殊群体在法医检验方面做出的贡献,因此本文着重刑名师爷与法医学的关系及产生原因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绍兴师爷作为职业化的幕友群体在中国历史上有过较大的影响,但是留下来的文献资料却极为有限。本文试图通过对《绍兴县志资料第一辑》中的人物列传的梳理,对绍兴师爷游幕地域以及当时社会对绍兴师爷的评价标准做一些初步的分析和阐述,以进一步认识这一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地域性职业群体。  相似文献   

9.
清朝于顺治元年入关,至十八年基本统一中国内陆.其所依靠的统治地方的军政首脑,主要是来自与满洲贵族利益关系密切的八旗汉军.清朝沿用"明制",以总督、巡抚掌管地方大权,其中巡抚以民政为主,至关重要.据统计、考证,顺治朝出任巡抚者125人,其中97人为汉军旗人,占78%,余22%为汉族籍.汉族籍出任巡抚,主要是清朝入关之初,满洲贵族出于拉拢汉族官僚士大夫及地方汉族势力的需要.随着清朝统治日趋巩固,汉军旗人几乎垄断了巡抚之职,汉族籍巡抚寥若晨星,且受到汉军督抚的节制、监控.因此可以说,清朝入关与汉族政权角逐,化劣为优,最终取得开国胜利,与其利用汉军旗人出任督抚,争夺掌握地方大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绍兴师爷究竞渊源于何时,史载阙如,也难以推断。然而,迟至明代,绍兴师爷确已相当活跃,且闻名于世了。当时京中胥办“自九卿至闲曹细局,无非越人”。嘉靖年间的徐渭就是典型的绍兴师爷。“总督胡宗宪招致幕府,掌书记”。及明清,随着中国官僚体制的日趋完善与强化,其势力继续膨胀,“户部十三司胥算皆绍兴人”。雍正、乾隆以后,绍兴师爷更演进成为地域性、专业性极强的幕僚群体,所谓“无绍不成衙”正是这一现象的折射。它与有清一代相始终,与商人、绅士、官吏等社会群体共联姻,共同操纵了清朝封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史为镜,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汲取社会治理的养分。探寻历史渊源不难发现,从先秦的门客到清朝的师爷,精英阶层备受推崇,为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知识保障。清朝师爷制度作为清朝官制中的特殊群体现象,迎合清朝统治者社会治理的需要,两次出现发展高潮,印证了精英团队治理模式在社会转型或者复杂的社会环境背景下的巨大价值。但是,清朝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制度及国外新文化的冲击等社会背景及其自身的制度缺陷,最终导致师爷作为清朝官制中的特殊群体现象走向衰落。分析清朝师爷制度的盛衰历程,对我国建立和完善顾问团制度应对社会转型中的各种挑战,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担任台湾巡抚之前,邵友濂就与刘铭传紧密合作,为抗法斗争及丈田清赋作出贡献。待其接替刘铭传续任台湾巡抚后,更是为台湾的建设与治理尽心尽力,但奈何受制于财政支绌,不得不停办部分近代化举措;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邵友濂正在积极布防,朝廷的一纸调令却命其赴湘。正是基于其"停办"洋务和战时"逃跑"行为,人们对其评价多以负面为主。揆诸史实,此类批评忽视了当时的时空背景,对邵友濂而言并不公允,应对其重新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陕西省韩城市素称"文史之乡",历朝历代名人辈出,先后有汉太史公司马迁,明朝首辅薛国观、户部尚书张士佩、宣化巡抚刘永祚,清代状元王杰、刑部尚书张廷枢、贵州巡抚刘荫枢等。宋、元、明、清四代,韩城有进士115人、状元2人。明、清两代,科举入仕者达八百余众,其中进士90多人、举人  相似文献   

14.
师爷发源于周官幕人,有清一代盛极一时,但历代只是政府官员的私人"秘书",并无官衔职称。自咸丰年间曾国藩幕府起,其性质发生了变化,"作幕为官"现象盛极一时,这既与清初师爷团体的兴盛有关,也是特定社会时期、历史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通雅云、左邱明姓邱、本孔平仲杂钞、李太虚待郎虚中言、昔湖州有人发古冢得碑、乃南朝邱迟、其言乃左史邱明之后、王元美驳之、元美安知左邱明之確姓左耶、孟奇亦有邱明不姓左之说、據此、左邱明明之姓氏、自宋迄明、卽已成为聚讼之端、清嘉间、山东巡抚奏请立邱氏为左邱明後、世袭五经博士、时怀甯汪德鋮官礼部、驳其议、遂不果行、臧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在中国相声界论资排辈的话,马三立生前无疑是当时同行中辈分最大的。侯宝林该叫他师叔,马季该喊他师爷,至于姜昆、冯巩等辈,都该尊他为师祖了——当然新社会不讲究这个,我们一般只称他"马老师"、"马先生"或"马老"等等。马先生是相声前辈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他念过私立高中,在今天恐怕相当于大专了。因而他的相声别具一格,按行话说就是"文哏"  相似文献   

17.
吕坤经济思想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坤经济思想论略王兴亚,马怀云吕坤(1536—1618年)字顺叔、叔简,号新吾、心吾,晚号抱独居士、河南宁陵县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历官山西襄垣、大同知县,吏部主事、郎中,山东济南道参政,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山西巡抚,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相似文献   

18.
"啯噜"是清代主要活动在四川的一种游民群体,有学者认为近代的哥老会组织即源于啯噜,然而关于啯噜的含义与起源有着不同的看法。依据新发现的雍正朝湖广总督迈柱奏折,可知贵州有一种"鹘掳子",即啯噜子,其名应起源于川黔汉族对外来抢掳的少数民族的称谓,其活动特点是"多人"抢掠,具有群体性与流动性。乾隆初年署四川巡抚布政使方显、四川巡抚纪山的奏折,补充了《清高宗实录》记载啯噜的简略,可知"啯噜子"是清初官府移民实川中从事"盗窃"的"失业无赖之徒",主要在乡村集市三五成群,进行抢夺窃劫。雍正六年清丈之后,四川地皆有主,以后开荒占地很难,无业游民问题可以说是清丈之后加剧的,防止"啯噜子"实为设防"游民"。  相似文献   

19.
上海图书馆藏《艺文类聚》纸背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山西藩王宗禄文书,记载了巡抚山西都御史孟、杨、万、王,巡按山西御史陈、宋、饶、桂监察王府宗禄发放事宜。通过文书与传世文献的结合,明确了嘉隆万年间巡抚山西都御史与巡按山西御史具体为何人。山西藩王宗禄文书为新发现的第一手资料,提供了明代山西巡抚都御史、巡按御史监察山西藩王宗禄发放的细节性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与学术价值:其一,为明代巡抚都御史与巡按御史监察职能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其二,为巡抚都御史、巡按御史等监察官的个案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20.
明王朝中叶以后,政治黑暗,吏治败坏,土地高度集中,皇庄和田庄猛烈发展,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社会危机日益严重。地主阶级中一些较有远见的人,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竭力主张进行一些社会改革,海瑞就是其中一位比较典型的代表人物。一五六九年六月,海瑞调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苏州府是巡抚驻地。海瑞在应天巡抚任上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