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泰戈尔的散文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对“爱”———那种充溢于宇宙万物当中的暖融融的爱意———的吟唱。不同于印度传统精神中的“寂然于万物” ,泰戈尔思想中有着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强烈的个体意识和对和谐完整、统一宁静的追求 ,使得他的散文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既区别于印度传统又远离了西方哲学、文学中的生命意识观。  相似文献   

2.
郑振铎与印度文学的关系源于他对泰戈尔的翻译和介绍.与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人不同,他对泰戈尔1924年的访华给予了热情的欢迎,并多方面地正面评价了泰戈尔的创作及思想倾向.此后,在国内偏重西方和日本的外国文学评介活动中,他又站在"世界文学"的高度,对印度文学给予了较多的介绍,对印度文化和文学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做了探讨.而他本人的创作和艺术观也受到了印度文学尤其是泰戈尔的影响,包括他对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倡导.  相似文献   

3.
泰戈尔的散文诗歌的魅力在于它的对"爱"--那种充溢于宇宙万物当中的暖融融的爱意--的吟唱.不同于印度传统精神中的"寂然于万物",泰戈尔思想中有着西方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强烈的个体意识和对和谐完整、统一宁静的追求,使得他的散文诗歌中的生命意识既区别于印度传统又远离了西方哲学、文学中的生命意识观.  相似文献   

4.
现代印度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横向联系主要是印度文学接受西方文学的影响 ,这种影响促进了印度文学的现代化。印度文学现代化的过程也是走向世界的过程 ,许多重要作家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印度英语文学的活跃也是印度文学走向世界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泰戈尔是印度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短篇小说创作代表了印度近现代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影响仅次于他的诗歌.他学习并接受东西方文学传统,创造性地运用非人物的灵幻叙述方式,灵活采用多种叙述者类型,运用了不同的叙事视角,使小说的叙事艺术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泰戈尔以独特的叙事技巧揭露社会严峻的现实问题,赋予小说浓郁的悲剧精神,把印度短篇小说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这体现了作家自觉的叙事艺术探索精神以及深犀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现代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矛盾纠缠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同于传统文学的一个重要精神内涵。印度"诗哲"泰戈尔的文化身份在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张扬和世界意识的开放两个层面上都对中国现代作家形成了吸引力。20世纪中国对泰戈尔的接受悖论以及选择和误解,集中体现了作为弱势民族文化体现的中国文学在其现代进程中的文化境遇,中国现代文学对泰戈尔的接受,既体现了中印相似的现代性经验和文化认同的需要,同时也是中西文化和文学关系中所累积的文化情感和精神压力的某种释放。  相似文献   

7.
该文认为 ,冰心的诗歌受泰戈尔诗歌的影响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诗歌结构的单向模仿上 ,更重要的是 ,冰心的诗歌在宗教精神上接受了泰戈尔的影响并有所发展 ,特别是“泛爱主义”的宗教哲学和“神的万能论”的宗教精神这两个方面 ,冰心受泰戈尔的影响较深。但就其本质而言 ,泰戈尔是把人的本能转移到神的身上 ,而冰心则是把神的特质移位到人的理想世界。泰戈尔注重宗教关怀的终极意义 ,冰心却关注宗教的献身理想和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8.
论西方现代派文学中的“丑”──兼及与传统文学的联系蒋承勇艺术家应该追求美、创造美,应该通过他们的创作去展示生活的美,进而激励人们去追求美的事物、美的生活。自古希腊开始,西方文学就是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和展示美的世界与人生的。古希腊的神话中,神的形象是按...  相似文献   

9.
现代主义小说是印度20世纪文学中的重要构成,其发生、发展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各时期的创作成就分别以泰戈尔、阿葛叶与布特代沃·巴苏和"新小说派"作家群作为代表.泰戈尔实现了印度小说叙事手段的现代性转型;阿葛叶和巴苏为印地语、孟加拉语现代主义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后期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的"新小说派"借鉴、吸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观念和表现手法,融合本土小说叙事基因,强化现代性诉求,坚持立异标新,对印度文学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吉檀迦利》,以其散文诗的神秘主义特色,给人一种空灵飘逸又玄妙莫测的感觉和印象,在这部诗集中,诗人体现了他的一种泛神思想,因而,诗作中的“神”具有一种多义性,他既象征着诗人追求的美与真理,又象征着诗人关照世界的自由心灵,在诗集中,还表现了诗人一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他思想中的矛盾与焦虑,诗集的思想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唐诗及其翻译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久享盛誉。本文从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春晓》的英译着手,以翻译美学观切入汉诗英译研究,对十四位译者的十五种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旨在阐明:诗歌翻译虽属文学翻译,但又不等同于普通文学翻译;只有遵循并将更完善、更系统的翻译美学理论付诸于实践,诗歌翻译才能做得至臻至美。  相似文献   

12.
汉英诗歌第一人称指示词隐显模式的美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一人称指示词在汉英诗歌中有着迥然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汉语诗歌中第一人称指示词常常处于隐匿状态,而在英语诗歌中则表现得彰显.这种不同的隐显模式并不只是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而且反映了汉英诗歌不同的美学追求与审美实践.该文旨在从诗歌美学观、诗歌解读以及读者的期待视野等方面对汉英诗歌中第一人称指示词隐显模式的美学功能进行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在诗歌阅读和翻译中关注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3.
汉语诗歌中常常隐去第一人称指示词,英语诗歌则不然。两者迥然不同的第一人称指示词隐显模式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着重比较了第一人称指示词所反映的汉英两种文化在宇宙观和人伦方面的差异,以期引起人们在跨文化欣赏和译介诗歌时充分重视汉英诗歌中第一人称指示词的隐显模式。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1949—1966)是袁可嘉诗歌翻译的高峰期,他以深厚的英语文学与汉语写作的功底,将翻译作为展示自己诗艺的舞台,为中国新诗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此处以"文化转向"为视角,将关注点投注于袁可嘉在这一阶段的译源选择与翻译策略,通过梳理发现他的译介活动是在当时政治语境、主流诗学及翻译政策等多因素规约和作用下发生的。而作为一位诗人翻译家,袁可嘉在这一特殊时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诗才,在相对逼仄的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进行诗歌译介,力求达到"限制中寻求完美"。  相似文献   

15.
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论诗评诗既讲诗歌的情景交融 ,又追求诗歌的声情并茂 ,从而将其诗学研究推向了中国古代诗学和美学集大成的历史总结者的高度。概而言之 ,船山诗学“诗乐一理”的要义在于 ,强调诗歌艺术更靠近“乐”而非“文”。这一诗学命题是对宋人“以文为诗”的反拨 ,是对沈约“四声”说的纠正。“诗乐一理”说无论在船山诗学和美学的理论体系中 ,还是在整个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研究史上 ,均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杜甫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越来越引起关注。通过统计近十年国内中文期刊(包括会议论文集)涉及到杜诗在英美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类文章,从翻译对话性角度出发,对杜甫诗歌进行回顾和评价,并对杜诗学未来的发展和具体实践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7.
丝绸之路是丝绸、瓷器和玉石等货物的贸易之路,也是东西方宗教、思想与文化交流的枢纽。以当代英诗中的丝路形象为研究对象,以跨文化形象学为理论基础,以Nvivo11质性软件为具体工具,通过逐字逐行阅读当代涉及丝路元素的英诗文本,并对其编码赋值,结果发现:当代英诗中饱含着诸多的丝路形象,呈现出乌托邦化、意识形态化和褒贬并生的三大范式,其中乌托邦化丝路形象是当代英诗关于中国形象最为稳定的结构范式。作为英诗记忆符号的丝绸之路,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西渐与海外中国形象的提升具有镜像宝鉴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可以借由英诗客体输入的丝路形象,为丝绸之路的复兴和丝路文学的景观发掘提供软实力的文化支持。  相似文献   

18.
清代以来,温庭筠、李商隐诗歌地位的巨大反差遮蔽了晚唐五代诗歌史流变的真实面貌.事实上,温庭筠诗名雄霸晚唐,他的人生遭际和倔强个性在唐末产生共鸣,温诗对唐末五代诗歌的影响远在李商隐之上.唐未不同风格流派的代表诗人普遍效法温庭筠的诗风和笔法.唐末诗歌对温李二家的不同取舍,显示出晚唐五代诗歌的走向及递嬗规律.从中唐开始的文学俗化倾向发展到温庭筠时代,已然和雅文学分庭抗礼,到唐末五代文坛终于形成整体性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文学翻译方面,我国本土翻译家们结合切实的翻译实践提出了一些翻译理论,对中国翻译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汪榕培先生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总集《诗经》时提出了传神达意,翻译时做到了"以诗译诗,形神皆似",在传达原作的音韵美方面堪称模范。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诗歌体现着人类文化的显著特点。通过对英汉诗歌在美学思想、精神风貌、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比较,从历时性角度分析英国诗歌文化与中国诗歌文化的不同特点,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诗歌文化,把握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