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引用类别”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语修辞中,引用辞格历史悠久,运用广泛。史料文献中有关引用的理论研究不少,但时至今日对引用的类别还没有达成统一的分类标准。本文在大量占有古今有关引用修辞理论研究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细致地分析论证及整合,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对引用的类别作出如下切分:引事和引语,明引和暗引,正用、反用和借用,单引和复引。  相似文献   

2.
《文心雕龙》在论述文学创作中必然涉及对语言运用技巧方面即修辞学方面的论述。崇尚实用、文质并重,以“质”为主,以“文”为辅,就是刘勰修辞观的集中体现。不管是创作论,还是修辞论,《文心雕龙》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准则的。  相似文献   

3.
在荀况看来,《诗》是百家思想的源泉。《荀子》一书中只有5篇未引《诗》言志。从其引《诗》的形式和作用来看,主要可分为三大类:化用《诗》为结尾,解释《诗》作为论点,引用《诗》作为论证依据。因此,《荀子》引用《诗》的方式显然以运用为主,即使称为引,也是作为自己的论点的论据之用。  相似文献   

4.
“用事”论     
“用事”,又叫“用典”。刘勰说:“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文心雕龙·事类》)据此可知,用事(用典),是引用古事、古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的一种修辞方法和论证方法。王勃倾吐“怀才不遇”的牢骚,却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滕王阁序》),就含蓄多了。萧统提出自己的诗学观点,则说:“诗者,志之所之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濮上,亡国之音表”(《文选序》),第一句和后面一联对偶的上半联引自《毛诗序》,下半联引自《礼记·乐记》,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就不证自明了。  相似文献   

5.
《说苑》引《诗》特点及其修辞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经史文献学家刘向《说苑》一书旁征博引典籍之多可谓引人注目,其中引《诗》又独具特色。如对史料原有引《诗》进行录、增、删、改,且绝大多数为直接引用,以全书多达91处,这反映了《诗经》在先秦的至尊地位。也体现了刘向个人的《诗》学观。从修辞角度对《说苑》引《诗》的修辞作用进行分析,认为刘向大量引《诗》是为了以《诗》证事、以《诗》为喻、以《诗》作评,目的是为了达到较好的进言效果。  相似文献   

6.
南朝梁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内容涉及文章学、写作学、古典美学、文学理论批评的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我国古代修辞学的传世之作,它的修辞理论,尤其是修辞的原则对中国传统的修辞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梳理《文心雕龙》的具体内容,来探究刘勰运用修辞的一般性原则,以便更好地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论说篇》之“序”“引”是否为同一文体,曾经引发海内外文论家的关注.诸家常为“引”体“别成一体”张目,但由于论据没有效力,其结论不能成立.其实,“引”与“序”在六朝时期本是互为代称的同一文体.结合《文心雕龙》“序引”的文体阐释与陆云《与兄平原书》“引”体的叙述语境,六朝“引”体与史传文学密切相关,其文体内涵指向史书列传篇首之“序论”.“序论”在“次事”之外兼又“析理”,故而刘勰《文心雕龙》将“序引”列入“论”体.“引”与“序”在六朝以后发生了文体衍变,“引”体的“随依性”增强,并与诗赋之“序”的文体同一性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8.
论《文心雕龙·史传》的史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评述文学理论的宏伟巨著.其中的《史传》篇雕镌史籍,探究史理,关于史体评论、史评准则、史才理论等对后世史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是文论,《史通》是史学,何以一部文论作品会对一部史学著作产生深刻影响?其具体影响又是什么呢?刘知幾在认真分析《文心雕龙》何以产生的基础上,第一次大量引用《文心雕龙》、并明确标注刘勰之名及其著作.实际上,并非《文心雕龙·史传》篇,而是刘勰对"文"的基本观念,使得刘知幾找到了史学的安身立命之所,找到了可以一显身手的天地.《文心雕龙》所谓"文之为德也大矣"的理念,被刘知幾贯彻到史学观念之中,其"远矣大矣"的"文"正相当于"史";刘勰对晋宋以来"文体解散"的批判则成了刘知幾的理论武器,被他巧妙地运用到了史学理论的建树上,形成"文之将史,其流一焉"的观念.刘知幾是一个相当高明的学生,他大量采择刘勰的文词,运用刘勰的思想理论,却完成了一部具有独特价值的史学著作.《文心雕龙》的文章观念笼罩《史通》,却并未将其淹没,而是最终成就了文史双美的佳话,这正是中国文论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刘勰著作《文心雕龙》“为文之用心”的中心意图重新解读《养气》篇,在此基础上,就《养气》篇的研究中关于《养气》篇在《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养气”的功能及作用、“气”概念的理解等三个方面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质疑,并确立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桐城派后期理论家姚永朴在其《国文学》中,选择了20篇古代文论,在总结桐城文章作法的基础上,反复以刘勰的《文心雕龙》阐释自己的文艺美学思想,足见其对《文心雕龙》的主动接受。《国文学》中有关文学起源、文学创作、文学风格的思想,与《文心雕龙》的体例结构不谋而合。考证《国文学》引用《文心雕龙》的篇目,能进一步见出姚永朴对刘勰文艺思想的接受。  相似文献   

12.
《文心雕龙》早已成为中国文论与美学中的“显学”,而其诸篇赞语的学术意义并未引起学界的关注.《养气》是《文心》创作论中的重要篇章,其以《管子》、王充的气论哲学作为基础,使之成为文学创作之“神思”的动力.《养气》赞语以其隽永朗练的四言诗形式,将《养气》篇的内容浓缩于其中,并将其明确地置于文学创作思维的框架之中.结合《养气》正文对《养气》赞语加以美学角度的诠解,发掘《文心》诸篇赞语独特的理论价值,可能会成为龙学研究的一个独辟蹊径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关于《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问题由来已久。至迟在元代,《文心雕龙·隐秀》篇已成残篇,现存最早的《文心雕龙》刻本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本,此篇自“始正而末奇”至“朔风动秋草”的“朔”字共四百字整为阙文,此本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所缺四百字,正合一板。明代诸刻本也沿袭了这种状况。这种情况在明末清初得到了改变,据载,先是明末人钱功甫从阮华山那里得到宋刻本《文心雕龙》,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并没有专门论述修辞,由于文学和修辞的特殊关系,在对文学创作作出指导时,兼及谈到修辞。从修辞理论和方法角度,全面阐述刘勰的修辞观,从而窥视到在修辞学专著《文则》出现之前,修辞的理论与方法兼备论及的事实。  相似文献   

15.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藉“知音”一词比喻文学鉴赏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领神会,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知音》篇是刘勰关于文学鉴赏的一篇专论。《知音》篇对文学鉴赏作出的创造性的探索,是西方的文艺理论所不能诠解的,对于我们探索具有我国民族特点的诗文鉴赏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极好的借鉴。刘勰《文心雕龙》在评论历代作家的创作和总结文学创作经验时,对知文之难有切实的体会;在《知音》篇中用大半的篇幅论述文学鉴赏之难,并从“知实难逢”和“音实难知”两方面来分析原因,提出了文学鉴赏必备的素质和基础,说明文情难鉴,乃千古恒一。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心》)是我国修辞学史上第一部理论巨著。在《文心》修辞论的研究中,人们往往认为,《文心》在篇章理论方面比较薄弱,贡献并不突出。实际上,《文心》在句段组织方面的理论是有它的特色和贡献的。《文心》中,较多论及篇章句段组合理论的章节有《章句》、《熔裁》、《炼字》、《附会》等篇,但是,《文心》的有关理论还有很多散见于其他章节,需要我们去认真发掘和整理。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原道》篇主要阐述了刘勰对文学的基本看法。文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本文将从《文心雕龙.原道》篇呈现的为人与自然立法、为社会立法两方面入手,管窥《文心雕龙.原道》篇中的"和谐"之意。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这个书名,既概括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又揭示了该书形式上的特点,总起来说就是,以雕刻龙纹般的华丽的文采和精致的结构去阐述有关文学的理论问题。《文心雕龙》的结构可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个部分。论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今本《文心雕龙》的某些篇章次第与原貌是否相同以及这些篇章的原来位次应在何处产生了歧义,其中分歧较大的有《物色》、《总术》等篇。但因为缺乏版本依据,迄无定论。纪昀对于《隐秀》篇补文真伪的考证奠定了基调,其为明人伪撰基本上为学界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阐明钱钟书的修辞理论和修辞实践是彼此系连,交互映发的。读者可以从中看到钱钟书兼备了学者和语言艺术家之长,从而加深对钱钟书修辞理论的理解和提高对钱钟书的语言艺术的鉴赏能力。本文从钱钟书的《管锥编》《谈艺录》《旧文四篇》《七缀集》等学术论著中选取修辞理论来分析《围城》中的艺术语言。限于篇幅,只拈出四题,作为举要:(一)断章取义,妙解见意,(二)不类为类,出位异想,(三)时空转化,明白可晓,(四)诞而成理,奇而有法。这四题虽内容不同,但大多与逻辑有关,我们从中又可以看到钱钟书对艺术语言的深邃的逻辑思考和别有风趣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近现代以来的《尚书》研究者在分析《荀子》引《书》时存在不同的看法.荀子引《书》共22次,引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直接引用《书》中文句,共17次,其中重复引用者两次;二是化用《书》中文句,共5次.《荀子》引《书》涉及《书》篇范围广,集中引用《周书》内容,引议结合,往往断章取义.辨析荀子引《书》问题有助于我们探究《书》学在先秦的流传、荀子与《书》学的传授关系以及先秦引用学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