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民族观念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各方力量对民族问题的回答,比如五族共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民族一体观各民族平等和共同发展中华国族入宪等,对打造中国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共有精神家园,是全国人民团结一心的认同基础。对上海15所高校321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总体较高。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因素方面,学习时长、知识结构、环境感知、家庭状况、民族交往情况等因素作用明显。对不同学习时长、不同专业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强化家校联系,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发挥资助育人功能,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交流交往交融是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3.
加强内地维吾尔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与社会和谐。为此,必须创造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文化环境,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培育公民意识,以多元文化理解教育推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以和为贵",这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奉行的"零和博弈"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中国传统"和"文化的精髓蕴含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之中,贯穿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方面面,向全世界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魅力。"和"文化传统也决定了中国绝不会推行霸权,中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了带动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为实现世界人民的美好梦想作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5.
唐刚 《现代妇女》2014,(3):I0078-I0079
法律职业共同体由法律职业人员所组成,加强对他们的知识技能与职业伦理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阶段,法律职业共同体知识技能与职业伦理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加强对法律职业共同体知识技能与职业伦理培养,今后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加强理论研究、强化教育培训、重视实践塑造、注重立法引导,同时完善行会制度。  相似文献   

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赋予新的内涵。青年民族干部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如何帮助青年民族干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念意识,并将之内化为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不同,常人方法学以“普通人”为观察视角,以日常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日常问题为导向,形成了“场景性”“索引性”“权宜性”“自反性”分析等系统研究方法,能够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走进青年民族干部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由此,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成长场景下,应以民族政策为权宜参照,以共享知识体系指向“共同体知识”,通过保持“政策”与“文化”的自反性和可说明性,以期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7.
翟成鹏  孟凡东 《现代交际》2023,(7):106-114+124
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华民族”一词,并根据当时社会局势和国内环境的变化界定和完善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内涵。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初步形成,经历了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从古代“夷夏观”分野到近代“种族观”再到近代“民族观”,从近代“民族观”到“近代中华”再到“中国民族”,从“天下合群”到“大民族主义”再到“中华民族”,这一过程实现了中华民族内涵的现代转型。从古代概念内涵到近代西学概念学习,再从吸收近代西方概念到近代中国概念转换,最后完全形成中国化概念内涵的自我超越。梁启超“中华民族”概念的形成启示我们,要坚决反对防范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全面构建和谐的世界民族观念。  相似文献   

8.
社区重建应培养“共同体”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是人们的生活共同体。按照滕尼斯的说法,“社区”被理解为在共同体里生活,共同体是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它是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共同体成员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社区的最本质的特征。我们不妨把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称为“共同体”精神。  相似文献   

9.
郭文仪 《国学学刊》2022,(1):109-125
自道咸至民初,数代文士都表现出对贞元、元和学术与士风的认同.晚清士人对贞元、元和士人的认同可大致分为三种:道咸至同光中兴时期,主要是对贞元、元和士人士气昌昌的社会责任感的认同;光绪中后期主要体现为对贞元、元和士人所处变革时代的无奈挣扎和政局多变的体认;以及对贞元、元和士人所经历的时代悲剧和个人命运悲剧有了相同的感伤.本...  相似文献   

10.
中俄两国关系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中俄两国虽然有着各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但两国悠久文化在促进全世界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中有着相近之处。本文从跨文化研究视角对比分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俄国宇宙主义的相近之处,旨在促进中俄两国关系更好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孝道”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在新时期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得到继承和发展。21世纪标志着全球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是社会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发生激烈碰撞、冲突,在面向未来中分化、交融和整合,“孝道”文化也不例外。新时期“孝道”文化的价值取向,将立足民族文化的根基,又超越历史文化,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因此,传统孝文化的建构与重构对老年入的地位、思维方式和生活质量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科学共同体”这一概念源自于英文中的Scientific Community,由英国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波拉尼在《科学的自治》一文中最早提出。其最初含义是指由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和共同规范并专  相似文献   

13.
如何在考场短时间内构思出一篇完整合理的记叙文故事,是师生们在想象类记叙文考查背景下需要不断探讨的话题。从人物身份和情节设计的角度提供了选视角和制冲突两种手段。前者解决选材的问题,后者关注篇章的具体展开。  相似文献   

14.
朱亚兴 《职业》2024,(7):78-80
基于课堂教学共同体的理念,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在国家高水平软件技术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结合相关课程特点,以改革分组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为抓手,以完成小组学习过程评价报告形成档案记录为策略,通过构建开放、协作的课堂文化氛围,重构教学内容、学习活动方式和学习评价方式,实现了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小可 《现代交际》2002,(8):23-23
以往人们习惯于遵从“狼文化”,拼命地向权力、利益等一切欲望中的目标迈进。为此,常常把人际场变成高压锅,老板拼命施威施压,同事间则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爱拼才会赢”当做成功的座右铭。 然而,生活在新世纪的新人类却不受“狼文化”束缚,他们把那些拼命争权夺利的人排斥在圈外。因为,像“狼”一样孤独游走打拼的升职手段已过时,现代职场中,能像走钢丝一样掌握平衡的人际关系才是每一个人成功的原动力。因此,温文尔雅又充满睿  相似文献   

16.
《女性天地》2014,(3):4-4
现代交通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修越多的路反而越堵车。作为全世界地铁鼻祖的大伦敦终于看不下去了,他们决定退回到一人一辆自行车的年代——修建“快速自行车道”,这个项目来自建筑事务所ExteriorArchitecture等机构的联合设讥他们计划在伦敦的主干线上再架设一层全高架,这些高架桥只允许自行车行驶。设计师称,每条专用自行车道都拥有每小时12000人的通过能力,足够供600万人绿色出行。  相似文献   

17.
通过深度访谈北京市回龙观社区的青年程序员,探究程序员职业共同体及其认同。研究发现:青年程序员由于职业气质、职业认知和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接近性,构建了以职业认同为基础的想象共同体;第二,青年程序员群体出于对本体性安全感的追求,自发形成相似职业的生活聚居;第三,程序员通过ICTs(信息传播技术)进行线上信息和资源共享等活动,从而形成了日常生活例行化基础上的社区认同。  相似文献   

18.
当今的中国农村正处于剧烈的阶层分化之中,村干部与村民之间常常处于对立状态。要搞清出现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需要深刻认识中国村落的社会结合性质究竟是建立在合理打算基础之上的结社,还是受共有的社会规范制约的、作为命运共同体的村落共同体。围绕这一根本问题,日本社会学、法学等领域的学者基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的“中国农村惯行调查”资料,展开了一场被称为“戒能—平野论战”的大辩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村落是以完成特定功能为目的的结社,村落由于阶层分化和宗族组织而缺少凝聚力,村干部并非村民利益的代表因而缺少绝对权威。村民之间的互助行为是一种最低限度的经过合理计算的交换行为,村落仅仅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生活共同体”。基于这种认识,今天中国农村在推进向以功能组织为主导的村落类型转变的过程中,亟需加强村落的共同体性质,强化村民对村落的认同感,修复村落的过度分化,促进村落社会的整合与稳定。  相似文献   

19.
时隔两年,“最年轻市长”周森锋再度回归公众舆论中心。4月5日刊登于《襄阳日报》的一纸公示,显示这位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短时间内可能再次被提拔任职。  相似文献   

20.
丁桂馨 《公关世界》2022,(23):47-49
源于对大自然整体有机性特质的深刻把握,中华民族有着崇尚世界“和合共生”的传统价值观。21世纪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昭示了西方主导的现代性文明形态有着内在的生态缺陷。人类必须以生态文明开创永续发展的现代性文明新形态。新时代中国在构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探索中,深刻把握“和合共生”传统价值观及其生态文明意蕴,采取系列举措推动地球村成员的“绿色”共在,以此保障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从学理层面揭示新时代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实践的文化基因,有利于从思维模式及其文化价值观的深度破除西方污名化“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思想的立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