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哈特是战后法律实证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因应时势对法律实证主义思想进行了重大调整,人们称哈特的这种调整为法律实证主义的“诠释学转向”。即,从法律实证主义的“外在视点”转向了诠释学的“内在视点”。所谓“外在视点”指的是早期的实证主义者追求法的客观性,对法采取的是一种外在观察者的态度。这种“外在视点”无法把握法的全部特点,无法为法的有效性提供恰当的理由,因为法律的解释者同样是法律实践的参与者,无法采取“纯”客观的态度。哈特认为,法的有效性的根据要参考官员和市民对法律的内在态度,即“内在视点”。哈特的“内在视点”开启了法律诠释学之门。  相似文献   

2.
哈特法律概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特是当代西方著名法理学家,他把法律定义为: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的结合。遗憾的是,哈特的定义中蕴涵着致命的缺陷,这就是:他的定义仅仅说明了法律的规则性,却未说明法律的法律性。而这个被哈特遗漏掉的法律性特征,恰恰是法律之所以成为法律的根本要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特的法律定义丧失掉了它作为一个有效定义的资格。  相似文献   

3.
哈特认为,承认规则提供了人们确认法律制度中的其他一切规则的权威性标准。法律效力就是人们关于承认规则的使用的一种内在陈述,它体现了人们对于承认规则的接受。法律的效力问题是一个法律制度的内部问题。它最终取决于承认规则,而非道德。但在法律的效力标准中,哈特承认价值的存在。这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法律效力观,它根源于哈特采取的道德中立的描述性法律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4.
语言哲学为法律的研究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从日常语词分析入手,哈特探讨了法律概念的"空缺结构",强调法律语词的"意思中心"和"边缘地带",从而推导出法官自由裁量权。哈特的自由裁量权理论的实质就是语言:从语言出发,确立法律规则;在语言之中,探求法律的不确定性;最后在语言之中找到法官自由裁量权。哈特的法官自由裁量权理论对法理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几乎哈特所有的主要理论都经历了一场场论辩的洗礼。可能由于哈特认为德沃金的批判是众多对其理论的批判中真正具有理论深度与广度的思考,哈特对德沃金的回应也是相当谨慎的,这从1994年版的《法律的概念》的《后记》可见一斑。但是哈特绝未全线退让,而是有所坚持的。从这一来一回的过招中,可以管窥哈特的学术立场以及真理可能的栖身之所。  相似文献   

6.
哈特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思考进路是,在日常语言中阐述法律概念的含义,进而在语言中探寻法官自由裁量权。由于法律在本质上是法律的"陈述",法官自由裁量权就处在这一"陈述"之中。在"陈述"法律的语言中,发现了法律语言的空缺结构、意义中心与边缘地带,从而准确定位了法官自由权的处所。哈特对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法律语言实证主义思考,对我国司法实践具有启发意义,为法官"依法审判"、合理运用自由裁量权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哈特《法律的概念》中,法律是初级规则和次级规则的结合.作为次级规则中的承认规则,正是立足于一个社会事实的基础之上,被社会普遍接受为鉴别法律的终极标准,以及对法律效力最终来源问题.但是,哈特这一承认规则的社会实践理论,同样不是法律实证主义完美的理论架构.本文从承认规则的效力、社会事实性、以及法律的规范性三个方面对承认规则进行剖析、反思,希冀以此更好的加深对承认规则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哈特在方法上完成了法哲学发展的诠释学转向。哈特所主张的诠释性方法一方面把实践的内在面相引入法律理论的分析中,另一方面内在面向中的批判反思态度并不必然包括道德理由。在《大师学述:哈特》中,麦考密克围绕着诠释方法通过发展批判反思态度这一概念对哈特的理论进行了辩护。但这个辩护和分析却有其缺陷和不足,因此尚有进一步向前推进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哈特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法理学家之一和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的创始人。他从分析奥斯丁等早期分析法学派的主要法律思想入手,对法律的概念以及其它相关概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他指出,法律不是以威胁为后盾的强制性命令并从法律的内容、法律适用的范围、以及法律产生的方式三个方面论证了“命令说”的荒谬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他关于法律概念的重要学——法即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分析法学的代表,H.L.A.哈特教授在1961年出版了《法律的概念》一书。在这本传世之作中,他从批判奥斯丁的法律命令论开始,代之以法律规则论,并提出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相结合的理论。法律规则理论具有全新的价值,对后来的分析法学家有重大影响。然而哈特的理论中也有一些解不开的情节,比如作为他的法哲学起点的规则本身应当如何理解,第一性规则和第二性规则具体应该如何结合,承认规则的效力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11.
王船山胸怀“铁肩担道义”的使命感,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阐述了自己的法治思想。文章从权与法、人与法、德与法等方面来论述其法治观。  相似文献   

12.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者。他在 30年的法律实践过程中 ,积累了深厚的传统法学功底。同时 ,他思想开放 ,虚心学习西方近代法学理论 ,融会贯通 ,形成了自己的法学思想。他在法学理论、法学研究方法、法学实践等方面都提出了与中国古代法学1有质的区别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扭转长久以来知识界轻视法学 ,忽视法学教育的风气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推动了我国法学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3.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26年完成的伟著《政治学》中完整的阐释了实现法治的具体路径,他强调依法治国的法律必须是良法,提倡法律的神圣权威以及法治优于人治的社会观念对西方法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亚氏法治思想体系的解读,认为当前中国法治建设中培育市民社会是实现法治的社会文化基础,而良法的确立也必须是在本土资源自然演进的基础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曹操的思想来源是丰富而驳杂的,反映到其人才思想中,则体现为以申、商刑名法术之学为主,而辅之以儒学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及其人才评判标准,其中既有继承传统的一面,又有冲击传统富于改革与创新的另一面。在中国古代人才思想史上,其第一次提出的"勿拘品行"而"唯才是举"的主张,并予之法令化,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的人才思想宝库,而且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作者亲身参与了中国走上依法治国道路的几个标志性事件,本文具体生动地记述了其间个人经历和实践活动。但限于篇幅,未详述李步云在法理学和宪法学,特别是法治与人权问题上的创新性学术观点。其50年学术生涯中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可参见《李步云学术精华》系列丛书。  相似文献   

16.
学界一般认为老子具有"法律虚无观","反对一切人定法"。其实老子反对的只是当时人定的恶法,而非一切人为制定的法律制度。老子在反对诸多人定法的弊端,批判当时法律现实的同时,还对人定法的建制,有着一系列精辟的见解和主张。  相似文献   

17.
商法理念是商法自身的目标,包括基本理念和特有理念两个层次,商法的基本理念以商法作为特别私法为依据,商法的特有理念即适用商法应遵循的商法特色。司法实现商法理念的核心是公平。通过司法来实现商法理念有助于正确理解和适用复杂的商法,突出商事审判的特质并发展商法。商法的基本理念包括公平和诚实信用理念,商法的特有理念包括维持商事营业、信赖保护和保护交易安全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自然法是西方法治观念重要的思想泉源。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和一个价值概念 ,法治经历了从古希腊和古罗马 ,中世纪和古典时代直至现当代社会的渐次发展。西方法治观念的演进清晰地显现出了文明社会的历史潮流所向  相似文献   

19.
《圣经》视法律为智慧和正义,并崇尚法治。它重视审判,视审判为神圣,坚持证据(包括誓言)、公正、严禁假见证、个人责任等审判原则,并反对自己审判自己的案件。《圣经》中的立约现象,体现了诚实、正义、有约必践、权力约定等法律观念。《圣经.新约》则表露了它在法律方面的自然法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20.
康德以先验哲学的方式对传统自然法和契约论进行批判性的改造,探寻政治合法性的根据并提出了"法治国家"和"永久和平"的理念。通过对已有关于康德法权思想的理解路径、具体内容以及意义和局限的分析,探究康德所提出的"现代政治设计"模式的价值与问题,即在他自身不可避免的二元形式主义倾向中论证作为理念的国家的正义之所在;建构起来的政治系统应该对每一理性个体的外在自由实行平等的约束和保护、促进其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