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的新发展观,作为当代人类面向未来所持有的一种负责态度和明智选择正日渐深入人心,并开始落实在决策者的治国方略中。其涵义释为“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危机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发展”。从根本上讲,可持续发展揭示...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需要解决的10个突出问题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刘纯彬 《人口研究》2005,29(5):48-54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分析了进城民工需要解决的10个突出问题建立最低工资制,8小时工作制,劳动环境和劳动保护,民工住房,民工养老保障,民工医疗,民工培训,民工子女教育,工资拖欠,进城交通成本。民工问题所以重要,是因为我国大多数农区大多数农户,其所经营的农业实际早已破产,并分析了为什么规模庞大的中国农业还能维持再生产?为什么规模庞大的中国农民还能维持生计?  相似文献   

3.
民工城乡两栖型就业与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民工的城乡两栖型就业这个角度出发 ,重点分析了对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中民工城乡两栖型就业的特点 ,并对民工的城市化归宿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4.
外来民工对上海市职工再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外来民工对上海市职工再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丁金宏,吴绍中,孙小铭,黄晨熹90年代以来,伴随着浦东开发和经济腾飞,上海的就业形势也是“一年一个样”,数十万职工下岗待工,上百万民工接疏而至。人们不由产生这样的疑问:外来民工挤占上海人的就业岗位了吗?外来民...  相似文献   

5.
19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迁,与此相应的人口问题也凸现出一些新特征,在此背景下,人口安全概念被正式提出并引起普遍关注与认同。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张维庆从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视角,将人口安全界定为“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人口发展及其相关领域各种风险因素得到相对控制,避免或化解可能出现危机  相似文献   

6.
老年残疾人身份认同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份认同是老年残疾人精神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结合北京市老年残疾人入户访谈调查相关资料,对老年残疾人身份认同的基本内涵、特征、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人口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其特征进行了探讨。认为,老年残疾人的身份认同主要集中在个体认同、自我身份认同、群体认同与社会身份认同等四个方面;老年残疾人的身份认同对其日常生活以及生活质量均具有重要影响;弱化老年残疾人的弱势认同,增强老年残疾人的集群认同感,优化老年残疾人的社会人身份认同感,是改善老年残疾人精神心理状态、提升其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民工流动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民工潮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了民工潮的成因;民工流动对中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最后,对如何疏解民工潮,引导民工流动向合理、有序的方向发展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八十年代末兴起的第一次“民工潮”之后,“民工潮”一浪高过一浪。目前常年外出民工约6000万,其中跨省区流动民工约3000万。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民工潮”现象也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图对我国“民工潮”现象进行一些透析。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在总结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及人文环境特点,确定了将推进“计划生育与社区发展相结合”,作为实现“两个转变”的突破口这一工作思路,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了开拓与创新。社区发展是为世界各国所认同和实践的一种现代社会重要的发展方式,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我国106个城市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对我国流动人口身份认同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超过一半的流动人口实现了身份认同,但他们在认同愿望和内心认同上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内心认同要明显低于认同愿望。这说明流动人口的身份认同在现实中不是同质的和单一维度的,而是复杂的,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制度支持、个体特征、社会资本和城市体验这四个维度对流动人口身份认同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康红梅  杨文健 《西北人口》2012,33(2):68-73,78
农民工属于我国底层社会群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事环卫职业的农民工面临多方面的社会排斥,其职业集体身份呈现"污名化"的特点。在这个背景下,这个群体建构个体职业身份主要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即对环卫职业集体身份的认知、评价以及对自身和环卫职业集体身份之间关系的认知、评价。这两个维度之间交错变化使环卫业农民工在建构个体职业身份时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积极融入型、矛盾冲突型和消极逃避型。剖析环卫业农民工个体职业身份的建构类型有利于我们培养环卫业农民工对环卫职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环卫业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和市民化进程,有利于促进城市现代化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2.
彭远春 《人口研究》2007,31(2):81-91
基于时空情境变化的背景,结合对武汉市杨园社区餐饮业农民工的566份调查问卷分析,从农民工主体角度探讨他们对农民这一强制性身份的认同程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较大比例的农民工对农民身份呈模糊认同的状态。在控制其他变量后,入城前居留意愿、大众传媒接触程度、在城从事职业数、月收入满意度、家庭支持外出务工程度、务农时间等6个变量最终影响着农民工身份认同。城市体验、进城期望、乡土记忆对农民工身份认同起着独自、不可替代的作用,且由大到小影响着农民工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3.
许涛 《人口学刊》2012,(4):24-33
公民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反映了外来人口社会适应与融合的情况,以往研究以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为切入点,忽视了在本地工作的外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社会距离。本研究弥补了这一缺陷。实证研究表明,户籍对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存在一定影响,但在控制了地域身份后,户籍对于外来人口社会距离的影响消失,这说明户籍的影响正在消除,但以本地-外地为划分的地域身份正在接替户籍的作用,二元结构并没有破除。同时,中国人特殊的信任结构并没有在社会变迁和经济的冲击下改变,依然存在着对自己人的特殊信任和对外人的普遍信任两种情况,前者拉大了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后者则缩短了这一距离。结果还显示,心理感受对于公民与外来人口的社会距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表明心理意愿是公民交往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信任对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皖北D县的8个自然村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农民工的社会信任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民工的社会信任状况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社会排斥和信任机制缺失两个方面分析了农民工社会信任危机的生成原因。最后,从农民工自身、组织、制度等方面提出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5.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rural-to-urban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Our analysis of a recent survey uncovered a U-shap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overall life satisfaction for migrant workers in Shanghai. Furthermore,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curvilinear, showing that increasing income yields diminishing returns. Drawing upon ethnographic literature concerning migrant workers, we suggest several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poorest migrant workers, small increases in income are correlated with longer working hours and increased social comparison with their urban neighbors. After migrant workers’ income reaches a certain level, however, they are able to save money, giving them hope for future social mobility. Furthermore, migrant workers with disposable income can purchase status symbols, helping them to partially overcome their stigmatized statu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income on life satisfaction eventually reaches a plateau, however, as even the wealthiest migrant workers find that they cannot surpass the limitations presented by their outsider identity and lack of an urban residence permit. Other findings include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income satisfaction an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income satisfac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unique context surrounding Chinese migrant workers alters the typical effects of certain factors upon well-being and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16.
黄达安 《西北人口》2009,30(3):35-40
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存在“妖魔化”农民工的刻板印象。这种“妖魔化”,在客观上隐藏着一种话语暴力,反映了城市市民与农民工之间不对称的权力关系。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象征形式,“妖魔化”所建构和传递的意义突显了群体边界,推动群体身份认同和维系,为城市市民与农民工二元对立的社会结构提供合法性,并参与这种权力关系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17.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中志  彭程  徐磊 《西北人口》2011,(6):96-100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以及半结构化访谈法,从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务农经验、自我认知和未来发展、对城市生活的认同度及生活消费方式等方面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有非制度化的市民身份认同心理,而该认同心理受个人收入与家庭背景、社会保障权益以及社会接纳氛围等现实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深入了解农民工的信仰、理想及对己、对人、对社会问题的态度与看法,对于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调查显示,一半多的农民工认为自己"还是农村人";近1/3的人认为"农民工"这个称呼"是带有侮辱性的称号";60%的人打工目的主要是养家糊口;最不满的社会问题是"以权谋私、钱权交易",大多数农民工眼里的幸福是"得到社会尊重";一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劳动所得与付出相比不合理;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什么也不信仰"。总地看来,农民工的人生态度较积极,能够关注社会问题,但自我身份认知比较模糊、信仰缺失、与其生活的城市"融合程度不够"还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民工“半城市化”的成因、特征与趋势:一个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华安  杨云彦 《西北人口》2011,32(4):105-110
中国农民工"半城市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回顾已有研究,文章归纳了农民工"半城市化"的成因在于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城市倾向的公共政策、人力资本不足、社会资本缺乏和其他社会文化因素。受这些因素影响,进城农民工在地域、非农就业、居住、公共服务、生活消费、心理认同和政治权利方面表现出城市化的不彻底性。在趋势上,由于渐变的制度环境和城市性累积后的阶层分异,农民工"半城市化"虽是普遍的、长期的,但已在趋弱、且现加速之势。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现阶段,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自然无法置身事外。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对劳动力就业的冲击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现阶段的就业问题中,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返乡成为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缓解就业压力,需要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密切配合,从多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