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一直以来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分化问题,对于中国的城市社会与乡土社会来说,赋予个体的角色和身份认同就是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通过对角色理论和身份认同的分析,来解读文化观念对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一直以来存在着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分化问题,对于中国的城市社会与乡土社会来说,赋予个体的角色和身份认同就是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形成的。通过对角色理论和身份认同的分析,来解读文化观念对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姜华 《求是学刊》2012,39(2):32-36
文章探讨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问题与现代性、西方世界文化普遍性的内在逻辑,反思韦伯关于德国文化问题的研究对中国当代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所具有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应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角色认同是个人对自己身份的知觉和体验过程,大学生的角色认同既是个体心理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46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主要探讨大学生的角色认同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角色认同的总体状况较为积极;性别、政治面貌、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对大学生的角色认同的影响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李三虎  李燕 《探求》2012,(1):5-15
对于科技与文化的关系,从文化来说,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强调科技对文化的带动作用。但从科技方面来说,科技创新本身需要从文化上加以建构,以便聚焦对自主创新的文化认同。目前自主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项"国家经济命令",其文化建构至少包括如下四个层面:一是自主创新概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识形态创新成果,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注重其对自主创新理念的意识形态建构作用;二是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适应自主创新话语的本土文化解释,以便将创新文化意向呈现为一种民族认同;三是在突出国家、区域创新角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以内生创新为中心的企业组织文化建设;四是着眼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借助"学习型社会"概念,将自主创新展示为一种公民生活方式。通过这种创新文化建构,就是要提高对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高度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6.
郑龙云 《学术交流》2004,(6):168-171
编辑活动是编辑主体的文化实践,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编辑活动的文化选择、传承、延伸和普遍传播生成了文化增殖。良性的文化增殖是人类社会文化形成、演进的形态之一。自觉的文化的超越性和编辑主体的文化理想构成编辑活动中文化增殖生成的内在机理。编辑活动的文化增殖意义,体现了文化运行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万远新  张铁军 《创新》2018,(2):28-36
完整的爱国主义是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的有机统一.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在逻辑要求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文化认同根基;同时还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确立政治认同核心内涵,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儒家文化中的"忠恕之道"为现代爱国主义的实现提供了方法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编辑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东赴 《浙江学刊》2007,2(2):204-206
编辑的特殊社会角色决定其承载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无论在为媒体把关传播作品,还是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的进程中,编辑都必须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到守土有责。编辑的社会责任主要有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政治责任,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责任,真诚为受众的服务责任。编辑坚守社会责任,这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保障。  相似文献   

9.
认同是“同一性”及身份的归属。在现实性上,文化认同往往与民族认同联系在一起,政治认同则与国家认同如影随形。文化认同侧重的是民族成员不可退出的族属命运,政治认同则凸显了社会成员选择和判断的主观意旨。近代以降,悬浮在社会结构表层的政治因时代特征的变化而显现出不断加深的矛盾和困惑,政治认同的现实式微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鉴于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之间高度的互补性和相互促进性,以文化认同为支点切入共同体政治的实际,带动制度创新、进行利益调适、强化身份归属,对共同体政治认同的强化格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网络现已成为一些群体进行社会互动时的一种选择,了解网络空间下的这些群体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而群体认同正是这个议题的关键。群体认同是社会互动的基础,也是群体在互动中确定自己的角色及与他人的关系的基础。本文通过分析网络互动中的群体认同的特点及其角色关系,突出了其在网络生活中的意义,使网络环境更为有序化。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是社会在工业化推动下发生全面变革而形成的一种属性.现代性的矛盾就是文化现代性与社会现代化之间的抵牾冲突.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文化始终是一个必要的层面.现代性与文化之间的互动使现代性文化的构建成为可能.技术、社会和政治的支配性逻辑驱动了现代性文化的演变和发展.最后,文章从边陲及中心二元范式出发,阐述了现代性文化认同中的困境与矛盾,剖析了全球视野内现代性文化认同过程的模式及其内在支配动力.  相似文献   

12.
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内涵是承认文化多样性所产生的差异,并承诺差异之间的平等性。政治文化认同是内化于心的、对文化和政治传统的固有信念与身份定位。多元文化主义常常被认为会削弱政治文化认同并造成社会的分裂与动荡。本文结合美国社会的经验,阐明由多元文化主义所培育出的宽容开放的政治文化氛围,非但不会成为凝聚人们爱国力量的障碍和阻力,反而会加强人们的认同感,尤其是对政治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3.
"身份认同"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指人归属的某一种社会范畴或类型,即所说的身份;第二层特指一个人对自己一套行为模式、价值观的认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身份认同具有激励作用、组织文化作用,同时拥有一种强大的市场力量,可以起到类似于制度的功能。身份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内生于特定政治结构。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身份认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群与国家认同的产生、构建及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现代社会的交流和流动中可以看到,社群认同的给定性和客体性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而纯粹的主观主义阐释也只能停留在现象的静态描述上;如果使用建构主义理论来阐明社群特性和认同则更符合当前的实际,因为它更关注认同形成的复杂而多元的动态过程。同时,当代社会中急速扩展的流动和交往、尤其是它所酝酿的各种新的社会和政治运动正在超越近代以来的社群和国家认同,造就着一种新的共同体及其认同。就目前而言,这种流动和交往主要使现代化所强化的、与族群认同相一致的国家层面的认同减弱了,使国家认同不再是以族群或族群同化为基础,而是在尊重族群文化平等共存的前提下强调更为基本的个人价值层面的文化认同,或者说是在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的层面上来构建社群或共同体的认同。  相似文献   

15.
邓伟龙  尹素娥 《创新》2012,6(3):106-110,128
从多民族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刘三姐文化现象,探讨刘三姐文化符号对于多民族认同的作用、价值与意义,以及这个文化符号在多民族文化认同构建中的历史与变化是新时期刘三姐文化研究的深入和实际需要。刘三姐的多民族文化认同不但没有导致民族文化个性和差异的泯灭,还为多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和相互信任与包容的文化心理,这不仅为广西也为其他多民族地区和国家解决民族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6.
刘金才 《日本学刊》2013,(1):55-67,158
冷战结束以来中日间一直摩擦、冲突不断,探讨其深层的"文化冲突"问题、寻求相互间的"文化认同",成为中日学界重要的课题。这不仅需要在全球化发展与文化冲突相伴而寻求"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语境下对中日"文化冲突"的现象进行考察,而且需要对其主因——中日间的文化差异和对彼此关系认知的差异进行分析,并探讨寻求中日"文化认同"所需的要素、思想理念和理性态度,以为中日间客观、理性地识解和认知彼此的文化传统,缓解冲突和建构文化认同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吴新慧 《浙江学刊》2012,(5):203-209
基于对上海、杭州等地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流动儿童城市文化认同状况进行探讨。流动儿童对不同层面的城市文化特质认同状态存在差异,对易接触、易学习的表层文化特质了解更多,情感上更亲近;一定程度上保持着原有的文化习惯,并选择性地接受城市文化,对具有"符号性"、"标志性"的城市文化愿意积极付诸实践;他们并未形成清晰的身份认同,仍具有乡城"我群""他群"之分,城市归属感较弱,其文化体验整合存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18.
乔瑞雪 《学术交流》2005,(4):184-187
编辑主体是重要的文化传播者,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信息的承载者。编辑主体的文化传播是对社会成员文化心理及精神世界的观照,是对社会文化的建构;人文精神是编辑主体的品格和精神特征。编辑主体的人文精神内涵包括人的价值尊重、理性和智慧、批判精神、终极关怀等层面,并体现在文化传播的社会沟通、社会教化、文化增殖、社会调控等机制中。  相似文献   

19.
胡文涛  林坚 《日本学刊》2011,(1):120-131
由于战后美国对日本的军事占领和社会改造,日本尽管经济在20世纪60、70年代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日本对内存在公民文化身份的认同不清,对外出现国家文化身份的缺失,因此一种文化不安全感充溢着社会。80、90年代,日本政府利用其国内文化民族主义思潮高涨的契机,适时推出"文化立国"战略。在此背景下发展文化产业,既满足本国人们现代精神消费需要,又对国民进行文化价值观的集体建构,而大量出口文化产品,让国际消费者感知日本文化符号、社会价值的同时,提升其文化的国际认同、建构良好的文化形象。日本文化产业的缘起、发展特征中文化民族主义起到了内化作用,但这种作用具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20.
宋振文 《社科纵横》2008,23(10):127-129
电视文化是现代传播中最重要、最有效、覆盖面最广的声像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电视文化思潮,电视工作者任重道远.坚持文化自觉是电视工作者的社会良知与文化责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和国家电视文化安全观等观念是电视工作者文化自觉的前提条件.坚持电视文化创新是电视工作者文化自觉的核心和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