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宝十四载(755)李白踏上金陵古道,来从宣城漫游桃花潭(今安徽泾县境内),时作《赠汪伦》一诗;因汪伦是“农民”,更为当今论李者所珍重,多撰文列说称颂李白的“平民性”。“今考南宋杨齐贤旧注:“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酿美酒以待白……”;清王琦注本有录唐汝询曰:“(汪)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袒之,情因超俗矣”。均言“村人”,其确切  相似文献   

2.
“白也诗无敌”。李白是以诗名家的,在盛大诗名的掩盖下,李白的文章却鲜为人重视。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桃李园”,王琦注本作“桃花园”)、《上韩荆州书》两篇文章,由于被《古文观止》选录,广被流传,家喻户晓,是大家公认的名文,“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已成为脍炙人口的熟语。但李白其他的文章,就少为人知了。李白的作品专集,如南宋杨齐贤注《李翰林集》。元朝萧士赟补注《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朝胡震亨注《李诗通》,这三家都只注李白诗,置李白文于不顾;到了清朝王琦注  相似文献   

3.
近代学者在考探中多认为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作于乾元二年春天。我认为李白此诗不作于乾元二年 ,而是作于开元十三年岁末。开元十二年秋 ,李白作《峨眉山月歌》出蜀 ,作《初下荆门》寓居金陵。然后返回白帝城打点生意 ,与“饶贾客”交往 ,开元十三年春 ,从白帝城返回江陵 ,作《早发白帝城》。开元十三年秋他又前往巴东一带打点生意 ,由于冬季三峡不通航 ,他一直延误至开元十四年春才又回到江陵。李白的父亲为什么在巴东夔州有生意呢 ?除了夔州紧靠长江外 ,他还有个族兄在夔州当官。《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上·郇王…  相似文献   

4.
李白出蜀年代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出蜀的年代,众说纷纭:郁贤皓先生系于开元十二年秋(《李白丛考》);黄瑞云同志系于开元十三年春(《李白开元六年到开元十八年行踪考略》,刊《华中师院学报》1980年第1期);王琦系于开元十三秋(《李太白年谱》);黄锡珪系于开元十四年秋(《李太白年谱》)。笔者以为,如要准确地系年,必须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5.
李白《静夜思》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白的《静夜思》,只有四句二十字,而且语言浅显,然而诗的作年作地、文本的优劣和诗中“床”、“疑”的解释,学术界却有不同的观点,并且长期争论不休。作年有开元十四年、十五年、十九年、天宝六年至八年等说;作地有安陆、扬州、金陵等说;文本有宋蜀本《李太白文集》和明代李攀龙《唐诗选》的优劣之争;“床”有“睡床”、“坐具”、“井床”三种不同解释,分析诗歌意境以及李白其他诗中对“床”的描写,应解释为“睡床”为当;“疑”,有释为“怀疑”、“疑心”的,根据李白及其他唐人诗中对“疑”的运用,当作“似”、“如”讲。  相似文献   

6.
<正> 李白集中,现存有酬赠崔侍御诗十一首,除了两首之外,其余都是在金陵一带写的。这些诗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李白的行踪、生活和思想,应予注意,这样就必然会牵涉到对崔侍御其人的研究。李白有《酬崔侍御》一诗: 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今本李白集在此诗前附有一首《赠李十二》诗: 我是潇湘放逐臣,君辞明主汉江滨。天外常求太白老,金陵捉得酒仙人。诗题下注明作者是“摄监察御史崔成甫”。李白还有《〈泽畔吟〉序》一篇。文曰: 《泽畔吟》者,逐臣崔公之所作也。公代业文宗,早茂才秀。起家校书蓬山,再尉关辅,中佐于宪车,因贬湘阴。从宦二十有八载,而官未登于郎署,何遇时而不偶耶?  相似文献   

7.
阮诗无酒说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同时留下诗名与酒名的是阮籍、陶渊明和李白。 陶渊明和李白都留下了大量关涉酒的诗篇。南朝梁代之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陶渊明集》中确实有《连雨独饮》、《饮酒二十首》、《止酒》、《述酒》等诗。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说:李白的诗,“说到饮酒上来的有一百七十首。”其中篇题涉酒的名篇就有《将进酒》、《金陵酒肆留别》、《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把酒问月》、《月下独酌四首》等。唯独阮籍在其毕生创作的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中却没有一首是咏酒的,只有其三十四中提到了酒: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中多次提及“长安都”。如第五十六回,宝玉说:“长安都中也有个宝玉和我一样的性情。”“长安都”在何方?雪芹借湘云之口说:“若打得急,逃到南京去,找那个宝玉去。”显然,这里的“长安都”系“假语”,实即南京。李白《金陵三首》其一云“晋家南渡日,此地旧长安”,《三山望金陵寄殷淑》亦云“三山怀谢,水澹望长安”,其中“长安”显指“金陵”。黄之隽《登报恩寺塔绝顶》诗中写道“长安称雁塔,此亦旧皇州”,三国吴赤乌年间,康居国高僧来建邺,定居于长干里,孙权特建报恩塔以颂其弘扬佛法,诗中“长安雁塔”正是借喻“金陵”报恩寺塔…  相似文献   

9.
李白天宝初年应征入京之说,始见于《旧唐书·李白传》:"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筠征赴阙,荐之于朝,与筠俱待诏翰林."后人往往因其说,如清人王琦所著《李太白年谱》.今人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云:"又按太白之召见,《旧唐书》以为吴筠荐之,《新唐书》以为贺知章言之,《新书》盖本之乐史别集序.考太白有《别内赴征》三首,则其西入京师,乃应诏而至,非浪游也."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则据《为宋中丞自荐表》,也定李  相似文献   

10.
杜诗考索     
杜诗考索丘良任《九日曲江》是入蜀后诗杜甫《九日曲江》诗,仇兆鳌于题下注云:“当是天宝十二载作。盖十三年九日有寄岑参诗,十四年九日,有杨奉先诗,此诗盖在前也。”《杜诗镜铨》、《读杜心解》均编在天宝十二载。时杜甫在长安。诗云:“百年秋已半,九日意兼悲。”...  相似文献   

11.
南京市的别称颇多,金陵即是其一。战国时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灭越后在今南京清凉山(石城山)设置金陵邑。东晋王导曾谓:“建康古之金陵。”唐人诗篇中的金陵游历诗,怀古诗触目皆是,多指现今的南京市。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作品自问世以来即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而广为流传。可是,李白诗文散落民间,亡佚是很严重的。李阳冰《草堂集序》称:“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今之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这是太白弥留之际托族人李阳冰为其集子作序时的情况。魏万说:“经乱离,(李)白章荡尽。”(《李翰林集序》)也印证了此点。由于时代推移和其它诸种原因,李白的作品在宋初已散失得很厉害了。乐史、晏知止、宋敏求等人在搜求、整理、编次太白作品上,是有贡献的,可是宋求敏在广裒李白亡佚诗文时又不免失之粗疏,致使伪作羼入,诚如清人王琦所言:“功虽勤也,过亦在焉。”(《李太白全集》)全集里真赝杂陈是一弊端,各种选本就显得特别重要,应运而生,出现一些颇有  相似文献   

13.
《光明日报》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五日第三版,发表了陈文华同志《刘希夷时代考辨》一文(以下简称《考辨》)。该文根据《国秀集》目录上“广文进士刘希夷”一语和刘希夷的两首诗,就断定刘希夷“是盛唐时人,而不是初唐时人”。并进而推测“刘希夷及第之年可能是肃宗上元二年(761),而不是宋之间及第之高宗上元二年(675)郑益榜”。近来翻阅一些有关刘希夷的资料,发现此况距事实较远,愿提出与陈文华同志商榷。 现存《国秀集》口录上确有“广文进士刘希夷”一语。《考辨》一文指出:“广文进士,即广文馆进士。据《唐会要》卷六十六云:‘广文馆,天宝九载七月十三日置,领国子监进士业者。……’……希夷既称广文进士,则其及第之年必在天宝九载(750)后。”这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仔细查阅《国秀集》  相似文献   

14.
南朝乐府《吴声西曲》中有不少诗提到“扬州”,如“江陵去扬州,三千三百里;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懊侬歌》)“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不断流。”(《莫愁歌》)“人言襄阳乐,乐作非侬处,乘星冒风流,还侬扬州去。”(《襄阳乐》)这里的“扬州”并不是隋唐以来的扬州,如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隋唐以来  相似文献   

15.
李白长流夜郎,究竟是在巫山遇赦还是在贬所夜郎获释,这是文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之悬案。正史对于李白流放事记载甚略。《新唐书·李白传》只有“有诏长流夜郎,会赦”一语。《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也只以寥寥数言记载此事:“永王谋乱兵败,白坐长流夜郎,后遇赦得还。”这些记载均未交待李白遇赦获释之地点。唐人撰写的李白之《墓志》、《碣记》、《墓碑》、《集序》等,对于此事,更是未置一语。首先明确地提出李白获释地点的是北宋曾巩。他在《李太白文集后序》中说:“乾元元年,(白)终以汙璘事长流夜郎,遂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至于“至巫山,以赦得释”之根据是什么,曾巩未作具体交待,他只是对于记叙李白生平事迹之依据,笼统地总提一下:“其始终所更涉如此,此白之诗书所自叙可考者也。”而白之诗书能为此提供线索的,只有《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  相似文献   

16.
杜牧《寄扬州韩绰刺官》诗艳称海内,尾联色调尤浪漫,“二十四桥明月夜”致被誉为“千古丽句”而传诵众口。惜乎“二十四桥”一语,由来说者,歧舌纷纭,迄无的诂。有曰桥如其数,有曰数即桥名,《辞源》子集引沽·李斗《扬州画舫录》十五“冈西录”曰:“二十四桥”(原为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以李代桃,诡更正文,俾歧之中又生歧焉。  相似文献   

17.
作家的艺术见解往往与其创作个性相联系。正因为这样,李白、杜甫这两位各具风貌的艺术大师,在阐发他们的诗学观时,必然从不同的视点着眼、不同的角度入手,从而形成一定的差异,尽管这种差异也许并不构成实质性的冲突。李白和杜甫并不是职业的诗论家,但创作之余,他们都曾留下深具会心的“说诗晬语”。李白的诗论主要见于《古风》其一、其三十五、《江夏赠韦太守良宰》、《大猎赋序》、《泽畔吟序》等诗文;杜甫的诗论则主要见于《戏为六绝句》、《解闷十二首》、《偶题》、《同元使君春陵行序》等诗文。其中,有对诗旨诗源的探求,有对诗艺诗法的切磋,有对诗人诗作的品评,而更多的则是创作甘苦的“夫子自道”。“吉光片羽,弥足珍重”。千百年来,李白、杜甫的诗论和他们的诗作一样,启迪和沾顾着后人。  相似文献   

18.
一、从崔颢、李白的诗谈起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诗流传遐迩,历久不衰。据说李白登黄鹤楼打算题诗,也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①此后,李白过金陵,登凤凰台,仿崔诗章法与意境,题《登金陵凤凰台》诗,意欲一较高低。对这两首诗,后人众说纷纭,似乎难定甲乙。宋人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但也有人认为,李诗结句以浮云蔽日喻奸臣蒙主,表达作者思君念国的忧世之情,而崔诗给句写思乡离愁,似无更深内涵,故李诗给句差胜。明代王世懋独具只眼,他说:“崔郎中作黄鹤楼诗,青莲…  相似文献   

19.
李白一生曾到过几次巴陵?纵览古今一些著名学者编写的李白年谱,看法很不一致。举其代表性意见,主要是三种:郭沫若的《李白杜甫年表》詹锳的《李白诗文系年》都认为是四次,黄锡圭《李太白年谱》标为五次,而清人王琦的《李太白年谱》则只列有三次。在具体时间上,各家距离就更远了。郭、詹二谱分列在开元十三年、开元二十七年、乾元二年;黄谱分列为开元十五年、开元十七、开元二十五、乾元元年、乾元二年;王谱标明的是开元十三年、乾元元年、乾元二年。三种意见殊异,且都有若干根据。那么,究  相似文献   

20.
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但是,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很不一致。到目前为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下面三种观点:(1) 王瑶在《李白》中认为是李白二十五岁的时候,“出蜀途中离开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到江陵时作的。”(2) 朱东润在他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说:“唐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