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亚如今已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国对外知识视野与知识需求日益关注的区域.古代中国在“西域”认知层面的长期传统以及二战之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中亚”认知中占据主导的国际关系研究路径,这两者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中国“中亚”认知的两种连续性;而在这两者之间,则存在着一种断裂性:即传统“西域”认知与二战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亚”论述之间的断裂.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于“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变迁摆脱了传统的西域视野,开始纳入地缘政治的视角,成为接续后来国际关系研究路径下的中亚主流认知的概念基础.因此,如何厘清和分析近代中国知识界对于“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流变,就成为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西域话语和当代中亚话语之间转变与衔接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以近代报刊文章的相关叙述出发,对近代中国知识界就“中亚”概念范畴的认知流变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2.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午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传统文化经历了解构、重构的历程,端午文化也未幸免。在其解构、重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主题的“端午文化空间”。本文在绘出近代以前端午文化系统的基础上,剖析了近代端午文化解构的全过程,厘清端午文化空间“爱国主义”主题形成的历史过程,最后得出近代以来端午文化空间重构的“爱国主义”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回族、伊斯兰教报刊的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前后兴起的回族、伊斯兰教报刊,是“近代中国回教徒第一次自觉发动的文化运动”。这些报刊在创办者、内容侧重、时代性、宗旨等方百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传统体育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上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密不可分,逐渐形成了地域性、传承性、民族性等文化特质,渐渐的被优秀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传统民俗体育也在反哺这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形成独特的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经济腾飞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共同发展,中华传统民俗体育走向全面振兴道路,寻找如何振兴民俗体育的方法显得迫在眉睫。对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发展的历史定位,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继承、融和、创新,与现代化体育结合,吸引更多年轻血液加入到复兴民俗体育的队伍中来,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肇始于农民生产活动和风俗祭祀的民俗体育植根于乡土社会,是一种典型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其内涵丰富、历史悠久,蕴含着一系列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此外,在建设文化强国和当代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传承优秀文化基因,厚植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自信与话语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新时代社会改革发展中的共识。因此,立足乡村振兴的基点,如何留住人民心中的“乡愁”,重塑优秀传统文化的“形”,铸造传统体育文化的“魂”,成为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亟待的新命题。本文...  相似文献   

5.
不同文化中的人群对身体和疾病有不同的理解,导致求医行为和治疗方式的多样性.基于身体认知和“自然”、“非自然”论病因观的文化逻辑,红瑶人形成了系统而严密的“神药两解”民俗医疗知识体系与实践,嵌入红瑶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分类体系和宗教信仰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类学“本土化”主张已经有时日,成果和效果似乎总不尽如人意.何故?笔者认为:1,“本土”的知识谱系没有完整梳理,近代以降,在西方“文化霸权”之下甚至自我毁损;2,步西式人类学之后尘而未对其进行自主性的质疑;3,以“文化自觉”主人翁心态、姿态进行创新实验和实践的成果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略备分析,不当之处,祈请指教.  相似文献   

7.
徐松石是近代著名华牧和“壮学先驱”.在“西学东渐”背景下,“汉—壮”交融的民族情感,中华大传统、岭南小传统与基督神学间的交织互动等元素,通过“知识—信仰”二元运行机制,总体促成了徐松石“中国认同”的三重变奏:早期延续家教传统,寄情于中华帝制往史和民国政治;居沪四十年,力推本色教会运动,希图“依照圣经真理,建立簇新的中国文化”,护教理念与国粹主义相始终,开创了“以文化成”的认同范式;晚岁流居港澳美加等地,信仰日趋保守而治学日见开放,力倡神本主义“灵治之道”的同时,欣然洞见“环太平洋”族群的华裔底蕴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辩证关系,并以之重构了海外浪者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的文化文学尤其是小说史上,梁启超以自己倡导的“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和创作史上的无人可及的地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离不开近代这一大的时代和政治、文化、文学背景,而其出现则使近代的文化和文学尤其是近代小说更有声色和内涵。本文拟以近代的政治、文化和文学(小说)为背景,探讨梁启超在近代小说的创作上所取得的成就和不足(即他在发现了小说的同时又丢弃了小说)及对近代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巴渝区域视角,对土家族“非遗”民俗音乐文化进行研究,以巴渝区域的民俗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坚持以史为主,史论结合的立论原则。通过对史料的甄别,择选出巴渝区域最具代表性的喜花鼓、哭嫁歌两种不同类型的乐曲,以此为范例,对该区域内的民族音乐进行梳理及研究。以此得出该区域内的民俗音乐,是培育该区人民民族认同及共同意识的载体。该区域内的民族音乐,产生于人民的交流及交往当中,是历经民俗文化变化而转化而成的结论。并且探讨出该区域内的民俗音乐,对于中国音乐发展史、中国民俗文化的变化史研究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传统中国民族思想的主流是以文化辨民族,并形成了“大一统”的国家观.民族主义思想是伴随近代西欧民族国家建构而出现的,其核心理念是国家由民族决定.鸦片战争后,在列强殖民入侵和西方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出现分裂主义思想和运动的倾向.作为对列强殖民入侵下民族分裂危机的回应,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趋向于通过同化政策进行“国族”建构,但这种国家政治建构的努力难收其效,根本原因还在于它始终未能摆脱“民族——国家”的束缚.  相似文献   

11.
杨清华  田中阳 《民族学刊》2021,12(3):74-79, 10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基于民族工作新形势部署的新战略。作为民族话语重要文化载体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见证并勾勒了其话语表达逻辑及实践机理。从主流意识的“政治宣传”到民族文化“共生交融”,从话语主体的“他者言说”到“开放自述”,从镜头对准“集体形象”转向聚焦“个体形象”,折射出我国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传播的递嬗性超越。作为民族话语重要文化载体的中国少数民族纪录片一方面应以植耕历史,加强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和阐发,表达文化诉求,促成各民族间的认识、认知、认可、认同,进而在精神层面生发持久、恒定的态度与力量。另一方面从人本角度出发,思考“人的自我发展”、“人与他者”、“人与世界”的多元伦理关系,互相接纳,互相启迪、互惠利他,在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生活困境,在共同体谱系中实现个人、民族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2.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21,12(3):29-36, 97
马克思主义的“交往”范畴,立足于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应用,重视日常生活化“接地气”的交往功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的落脚点在“交”,即“相互交汇,有所接触”的“交往”。这样通过“民族群体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日常生活的应用理解,阐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的核心要义及其逻辑起点。风俗习惯在人们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产生与传承,直接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交往活动。重庆国家级民俗类非遗的秀山花灯,当代以来舞台化精品打造历史经验收获不少,但我们可能更应注意的是其民间交往功能存在的问题,政府主导的秀山花灯春节“跳花灯”习俗活动,成为本地“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间文化交往功能重要载体,有助于美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愿景的达成。  相似文献   

13.
论维吾尔族婚礼中的传统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雏吾尔族婚礼具有自己的传统习俗,它已经成为有规律的风俗,具有普遍适用的一套模式,由一系列阶段组成。这一模式的各个部分在民间的说法是提亲,送“茶”、念“尼卡”,迎亲。这些组成因素在数量上是一定的,任何因素的缺漏和减损都不符合群体的理念,在排列上是固定的,群体内没有谁会乐意于改变它的搭配。  相似文献   

14.
何一民 《民族学刊》2021,12(3):1-9, 94
以清代基层社会组织重建和社会治理为视角进行考察,清代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清朝建立后,不仅继承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继承了明朝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重点对宗族、保甲、乡约以及会馆等民间组织的恢复与重建予以支持,并让渡部分公权力,使其统治触角向下延伸,“皇权”也由此渗入县以下的城乡基层社会。满族属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员,而非域外之人,因此,他们一旦取得政权之后,除了保留满族的部分政治文化和风俗传统外,更多的是在大中华文化体系中寻找生存智慧与治国理政之道。在清代,不仅汉族、满族,也包括蒙古族、藏族或回族以及其他中国境内各民族,都主动或被动、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构建的历史进程之中。正因为如此,民族融会才升华为“中华民族”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15.
16.
There is now a great deal of literature that shows how Islam and Muslims are routinely represented in negative ways in the mainstream newspapers. With overt or covert reliance on Orientalist discourse, discourses of cultural clash and extremism, including terror, are prevalent. Not only are Muslims less likely to feature in “normal” stories, abuse and prejudice against them is also more unlikely to constitute “news”. British converts to Islam have only recently begun to receive more focused attention, both in academia and in the mainstream press. Occupying a unique position in respect to the idea of the “other” and of integration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converts offer a powerful point of critique of these concep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how and in what discourses British converts to Islam are represented, and thereby contribute empirical knowledge to these theoretical concerns.  相似文献   

17.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18.
恩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口头文学艺术,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对于恩施州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应该以项目的形式,确定相应的传承人,发挥基层社区和教育机构的作用。同时,还应该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推介。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教在伊斯兰文明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伊斯兰文明具有政教合一、复古倾向、文化统一性以及因强大的适应能力导致的多样性和区域化倾向等文化特点。对于中国穆斯林中的回族而言,文化自觉包括对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研究,对伊斯兰文明的研究,以及对西方文明的研究。对于伊斯兰文明的研究,特别需要关注伊斯兰文明的网络结构以及伊斯兰文明对于当代社会的适应性。文化自觉的意识源自危机和危机感。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必须从文明内部寻找原因,并从内部和外部全方位寻找解决的办法。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可以从中国伊斯兰文化和域外伊斯兰文化中受益。  相似文献   

20.
近代中国,教案是十分突出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基督教在传播中呈现的侵略性、强权性,激化了中华民族与资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成为近代教案频发的根本原因.基督教实施强制性的文化移植,挑起中西礼俗冲突,则是民族矛盾的延伸和深入,构成民教冲突的内蕴.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在政治上具有无可辩驳的正义性,并反映了民众对于本土文化的珍惜与捍卫.但是,对于近代教案所凸显的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也必须予以正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