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最新进展与后殖民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主张以"殖民地群族的价值观"介入翻译文本而重塑殖民地群族形象,从而彰显了后殖民语境下翻译的"主体性、权力关系以及文化身份"。本文从这三个维度阐述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本质特征,提出后殖民主义翻译语境下的翻译标准已转向了翻译的伦理。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强势文化和弱势文化所构建的后殖民主义权力话语下,译文背后的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和权力运作,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的归化、异化、杂合化的翻译策略的描写,指出不同文化间从未有过真正的平等对话,探讨了在世界范围的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的改革开放的语境下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明了殖民主义批评是一种政治批评 ,而作为当今西方显学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则是一种文化批评。深入研究了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范畴中的东方主义文化批评和女权主义文化批评 ,并指出了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对我们实现文化战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源于后殖民批评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中国传播。本文将介绍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被引进、译介、研究和接纳的全过程,分析其对中国翻译的影响,提出对待该理论应当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主义的兴起,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西方关系变幻莫测,具有东方血统和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进入西方学术界,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重新崛起,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中国家对民族文化独立性的追寻.后殖民主义借用的思想资源主要是非洲的殖民主义批评话语,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和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就其基本特征来说,后殖民主义从文本解读入手,着重分析东西方间的文化关系,并表现出超越民族主义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直面后殖民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后半叶 ,传统意义上的殖民主义在全球基本结束。同时 ,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悄然兴起 ,理论界称之为后殖民主义。放眼新时期文论 ,我们对西方大量的引进和借鉴 ,在某种程度上的确有效地推动了国内文艺理论、文艺思潮的发展和繁荣。这种引进和借鉴在一定程度上却导致了以欧美为文化中心的后殖民主义文化危机。这种现象确实应当引起文艺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和警惕。然而 ,我们不能囿于后殖民主义理论 ,在中西文化交流问题上裹足不前 ,我们应该以一种跨文化的开放式姿态 ,直面后殖民主义 ,推动我国文论的现代化 ,促进其与世界文论的接轨  相似文献   

7.
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是继后现代主义之后当今西方学术理论界和比较文学界的又一大理论热点和研究课题。本文在概述了后殖民主义的主要观点之后,着重探讨了其代表人物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对其两大理论支点——东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予以了质疑和重构,同时强调了赛义德理论的二重性:反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有助于全面地、准确地理解后殖民主义理论与思潮。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概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通过审视近年来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的概况,深入分析后殖民主义研究对整个翻译理论体系造成的影响,在承认其理论价值的同时,也指出此研究仍旧具有一定局限性,并试图通过探讨其尚且存在的一些不足来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主义提醒我们,殖民主义不仅仅局限于军事、政治、经济统治,还存在着文化上的操控,西方现代性价值的背后往往隐含着殖民性。不过,受欧洲高雅理论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既反对殖民主义,又反对民族主义。而殖民地及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殖民性批判的时候,却往往容易回到后殖民主义所避免的民族主义立场。这看起来是一个悖论。  相似文献   

10.
翻译既是殖民化进程中殖民者维护等级秩序的"殖民工具",又是解殖民化进程中弱势族群抵制文化霸权的工具.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译者的翻译行为成为一种有明确指向性的话语实践,成为弱势族群表达文化诉求、争取话语权力、重塑文化身份的途径.霍米·巴巴的杂合化、巴西的食人主义及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成为主要的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后殖民主义译论,为国内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带来了全新的致思模式.  相似文献   

11.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在中国人文科学领域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知识体系,涵盖了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范畴。而后殖民主义理论也以其文化政治的批 判策略引导翻译研究走向更广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语境,由此给予翻译深刻的现实意义。与丰富多彩的后殖民研究文献相比,后殖民翻译才刚开启了冰山一角。文章通过分析后殖民理论投射到翻译研究上的影响,指出中国的翻译事业应当走出一条既植根于本民 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同时又兼收并蓄西方先进思想的特色道路。  相似文献   

12.
后殖民主义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其翻译理论强调制约翻译的外部条件以及译本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后殖民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并用它的相关理论运用归化、异化、杂合化翻译策略对《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四个中译本中俚语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由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的历史沿革,可知后殖民主义之后的发展方向为:既反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又反对自闭的民族主义,在各个国家或民族文化自主的基础上,实现多元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前殖民地国家与民族在与西方文化的对撞中开创出新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主义理论以其文化政治批判的策略引导翻译研究从语言的内部层面走向了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语境,由此给予翻译以深刻而具现实意义的揭示。我国翻译研究有必要全面反思中外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不同,找出一条既植根于本民族优秀文化又借鉴到西方先进理论的研究路向。中国的翻译研究应当在走出边缘、争取自身话语权的同时谨防陷入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力图寻求与西方话语的真正对话,达至多元共生,互动互补,从而获得研究视野的开拓和方法论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国内对零翻译问题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这一全新的视角来考察零翻译这一日益普遍的现象,得出结论:尽管零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存在的理据,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零翻译中蕴藏着翻译霸权的因素,带有文化侵略的倾向,应该慎用零翻译,尤其是政府机构和公共媒体。最后,笔者建议对于零翻译应该采取中文为体,西文为用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文化冲突已成为当今世界冲突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受到社会冲突正负功能的影响,具有两面性。文化冲突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与中国本土传统中呈现多义性的理解。“和”与“不同”各自拥有正负面效应。中国文化传统中“和而不同”理论与后殖民主义理论之差异性理论看似相似,实乃解决文化冲突的两种不同的思路。文章通过对“和而不同”论的先决条件、“义”“利”之辨与解决思路的辨析,审视“和而不同”之“和”与后殖民主义理论之差异性语境下多元共生的区别。在“和”融入现代文化的基础之上,探讨如何结合两种理论的优点、避其不足,借助差异性理论推动“和而不同”等本土传统理论的创造性转化的可能,帮助本土传统在当今世界纷繁复杂的隐性文化殖民战场上发挥积极功能,克服、缓解甚至解决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7.
1980年代末以来,后殖民主义理论逐渐被中国学者置于汉语语境之下进行研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使中国的后殖民批评不可避免地带上某种民族主义色彩。自1990年代中期至今,后殖民理论的中国话语总体上在朝着思考理性化和全面的方向迈进。文章简要介绍了后殖民理论在中国的研究背景,并试图从理论评介与理论实践两个维度进入,描画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中国的研究概况,并分析和点评了其中的不足,希望国内的后殖民研究话语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18.
后殖民主义理论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西方学术界。在不同的学术领域都有人在使用这个概念。后殖民主义这一概念的政治内涵,是指代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现存国际关系中的生存状态及其尴尬处境。从国际政治的角度讲,后殖民主义是一种现存国际政治关系的现实。其政治内涵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种种现实表现。  相似文献   

19.
面对当下大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汪洋恣肆,"后殖民主义"理论同样适用于大众文化研究。"后殖民主义"理论既能阐释大众文化中"西方"与"东方"的文化关系,又可用来阐释大众文化中"城市"与"乡村"的文化关系,两种关系都是憧憬与对抗并存的复杂的双向互动关系,存在着异质同构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化人类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对于异域文化的描述。因此,翻译问题始终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民族志的撰写过程是对于异域文化的描述过程,也是一个翻译的过程,这种翻译不只是文本翻译,而是一种涉及跨文化翻译的问题。在全球化和跨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人类学翻译理论有了新的的出发点。文化人类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翻译为新时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特别是对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