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革命文学的叙事方式的重构、《青春之歌》主题的冲突性、从小说到电影的转变等方面,细致地分析了《青春之歌》文本的复杂性,认为其历经了口头流传、语言书写和摄影剪辑等三个不同阶段,反映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由“个人创作”到“集体创作”的基本趋势,表现出几种不同的叙事模式的纠缠和交叠。  相似文献   

2.
论张爱玲小说的悖反现象及其文体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有人说,“张爱玲是属于四十年代的”,这不仅指“她的青春,她的光辉存活在四十年代的小说和散文里”,更指她的小说散文本来就是四十年代沪、港洋场社会的一部分.它们与其所致力再现的那个世界血肉相连,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3.
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家约瑟夫·海勒作品中的“黑色性”,主要是指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海勒的小说人物展示了人类在精神对抗物质的生存困境中的挣扎,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在死亡威胁面前挣扎着生存下去.由于对死亡的恐惧,小说人物产生了对时空的错乱感.尽管死亡是海勒小说的中心主题,但是死亡并不是其作品的最终归依点.海勒的小说总是蕴含了“再生”的希望,可以被称为“充满希望的黑色幽默小说”,这也是海勒区别于其他黑色幽默小说家最重要的一点.  相似文献   

4.
空间叙事是托妮·莫里森小说创作的重要手段,“甜蜜之家”是莫里森小说《宠儿》空间叙事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新奴隶叙事的核心组成部分,渗透着作者的人性关怀和种族意识.“甜蜜之家”呈现了空间、权力和身体之间的种种关系,成为“自我”与“他者”建构的重要场所,其空间机制促使并表现了弱势种族的他者化,为莫里森主要小说的主题和人物命运定下了基调.  相似文献   

5.
王蒙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了文学创作的“二度青春”之后,逐渐地把“费厄泼赖”──自由、宽容、民主、信赖、合作的人文精神熔入了自己的艺术生命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追寻王蒙小说创作的足迹,读者会发现他的这一独特审美价值取向和艺术追求的自我艺术意识经历了一个不断个性化的过程,他的小说创作从主题的提炼、人物形象的塑造到幽默艺术形式的选择无不渗透着“费厄泼赖”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6.
<正> 这似乎是时代提出的理论命题。中国新文学研究越来越清晰地指向地表深层的民族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文学的文化学阐释,即是对民族精神的时代发掘与艺术整理。当我们面对着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青春主题进行理解和思考时,正是着眼于这一主题所显示出的一种美好而健康的精神特征:青春之人格、青春之民族,这是文学的创造,也是我们的一种崇高而优美的追求。青春主题不仅始终贯注于新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构成新文学迷人的风度之一,而且,由于这一主题所辐射的新文学的各种思想意识、艺术方式,比较充分地展示出它的风姿。主题也是一种绵延于文学河流中的文学创作意旨,它的历时性特征使我们在研究青春主题、青春文化观念时,不能不看重“青春”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样,由于“主题”的这种历时性特征以及作家的主观性特征,它又不能不是整个时代精神的积淀与艺术体现。青春主题的形成,不仅来自文学的内部,而且也来自社会的变迁,时代的精神,它是一个民族在精神追求方面的具象化,通过作家内化为一种情感、意识,并通过一些特定的语言符号传达出来。青春主题的历时性,使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比较充分的动态模式。中国现代文化心理辐射下的文学创作,对青春人格的倡导,对民族青年化的探索,造成了文学“主题”形成的基本的文化条  相似文献   

7.
借鉴解构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对新武侠宗师金庸小说《笑傲江湖》的解构分析,颠覆了以往金庸小说研究中对其小说结构和主题的理解,认为:从结构上而言,以往批评所认为的小说中“江湖”和“庙堂”的二元对立结构并不成立;从主旨上而言,作者自己所阐释的小说主旨和批评界对这部小说主旨的传统认识也未处在小说意义的中心地位;而散布在小说意义边缘的细节,则颠覆了传统观点中几组重要的二元对立概念.  相似文献   

8.
高侠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2):80-84,108
在生态批评视域中,小说中的“自然”不仅被用来营造场景气氛、标志事件进程或烘托人物心境,同时也是达成创作意旨的隐喻和象征的主要载体.小说的“自然抒写”着眼于作家对人事与景物关系的处理,其隐含的自然审美观会对作品艺术风貌产生直接影响,并进而折射出创作主体的“精神生态”.借助探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数种重要创作思潮代表性小说文本“自然抒写”的流变,可以透视新时期文学人道主义审美思潮的演进轨迹:知青小说粗狂沉滞的“自然抒写”中充溢着青春激情;乡土风俗小说圆融灵动的“自然抒写”中呈现出人性的自然回归;寻根、先锋小说深邃、狞厉的“自然抒写”中蕴含着人性的哲理求索;90年代生态小说悠远澄澈的“自然抒写”中则透露出“天人合一”的诗意憬悟.由此可见,新时期小说紧紧依托自然审美来呈现主体意识对理想、自由等价值目标的追求,其艺术风貌也因作家自然审美态度及抒写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色彩斑斓的风致,其间折射出来的人与自然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演化成为观测世纪之交“精神生态”的一扇视角绝佳的窗口.  相似文献   

9.
人类思想主题的生命解读--张资平小说性爱主题论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资平的性爱小说性爱类型的多样化与恋爱结局的单一化本身,反映了性爱理想与外在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表现出了作家对人性与社会关系认识的深刻性和全面性。长期被置于否定性评价的张资平的许多小说都可以视为“准革命小说”,其小说的思想内容体现了“五四”文学个性解放的道德主题开始向阶级解放的政治主题转换时的必然形态。  相似文献   

10.
解读王蒙小说叙事要掌握一个花--青春无悔、季节的献祭-青春怀旧,是王蒙小说"青春物语"三部曲.生活在文学与政治之间,思考在庙堂和民间的夹缝之间,决定了王蒙创作的内在冲突性.从献祭性的共性叙事到消费性的个性叙事,"多变"视角使王蒙小说叙事别具创新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先锋小说是“新时期”小说中的重要一脉。即使在先锋小说内部也存在着观念、审美形态及语义分野鲜明的不同类型,“元小说”就是一种在叙事形态、意识倾向上相当前卫,反规范、反传统意识相当突出的一类小说。本文区分了两种类型的“元叙事”:一种是以西方的解构主义哲学为背景,在叙事策略上对传统叙事规范进行大胆的“戏仿”或拆解,其语义则是反本质主义的。另一种以“新写实小说”为主,其特征是通过弱化作者对文本的干预,从而达到还原生活原生态的目的。这两种类型的“元叙事”形态迥异,但其文化功能却是一致的,即都形成了对传统小说主题如历史进步论、理想主义等的龃龉与对抗。  相似文献   

12.
近代“救亡”主题转变为“启蒙”的文化策略,小说被作为改良民智的渠道,而被利用的小说却在客观上提高了地位,刷新了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观念;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尤其是西方小说的译介。进一步刺激了中国小说的繁荣,拓宽了对小说文体的认识;以报刊、出版业为载体,以稿酬制度为推动,小说在通俗化和平民化的道路上,实现了其商品化。中国小说作家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而主体的这种自觉意识成为中国传统小说观念迈向现代化的直接力量。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研究十七年小说时,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象:十七年小说的主题是政治化的。然而它却拥有众多的读者,哪怕是在今天,它的读者也仍然不少。究中其因.是十七年小说做到了“寓教于乐”。  相似文献   

14.
晚清留日群体将民族主义引入中国小说.这一变化给中国小说带来深刻影响——它为中国小说实现其地位的历史性突破创造了契机;它体现了中国小说主题现代转换之一个方面;它为中国小说历史发展提供了新的当代之“道”.与此同时,民族主义因其作为世俗能量的实质及其中国化后的诸多偏见与缺憾,又很难成为小说之文化方向与终极意义供给者.重国家而轻社会、有国民而无个人,这是晚清留日群体民族主义小说写作之关键症结.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三千年代“革命小说”的“革命加恋爱”是“五四”小说个性解放的道德主题向阶级解放的政治主题开始转换和交汇时的必然形态。用“革命的浪漫蒂克”评价当时的“革命小说”,这标志着人们对革命小说的深刻反思,说明人们的思想认识与审美观念进一步成熟。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从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国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史的曲折展开,并首次以“更典型论”对这一时期主流的小说创作理论作出了概括。文章阐述了“更典型论”的兴起原因,以及因之而导致了散文化、诗化体式的小说创作主张的败北,并形成了对路翎小说的批判,以及对《青春之歌》及茹志鹃小说的批评等种种情状。进而,文章又阐述了“更典型论”在战胜了邵荃麟的“中间人物”论与“现实主义深化”论,以及何其芳的典型理论后继续向前冲,而在七十年代达到了它统治势力的顶点,同时在内涵上也就跌落到了它的最低点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发表以来,引发了文学界的高度关注,各种溢美之词不绝于耳,并获得了“人民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就小说本身而言,虽然其想要表达的中国人千年孤独的思想较为深刻,语言风格也很独特,但是小说对主题挖掘的深度不够,叙述手法过于雕琢烦琐,多言语少意味,是形式大于内容之作.  相似文献   

18.
栗华 《北方论丛》2001,(6):80-83
《呼啸山庄》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小说,对其主题的阐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解读其意象和细节入手,可以对小说主题作出一种新的阐释:即通过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这一对“野”的爱与恨,小说表达了对叛逆性格的崇拜和对虚伪“文明”的抗议。应该指出小说的男女主义公是具有严重缺陷的人物,作者对希刺克厉夫的复仇行动是有所批判的,从而捍卫了生活的人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19.
数百年来的《水浒传》研究 ,特别是其主题研究 ,不同的角度、语境与释读者 ,从而构成多样的小说主题形态。我们从《水浒》文本的不确定性、主题释义的开放性、接受者前理解的介入性、文化语境的历史变迁 ,探寻出《水浒》主题释读的多重困境。因而 ,决定着小说主题解读方法必然由“非此即彼”的单极思维、“亦此亦彼”的中庸思维向“非此非彼”的多元思维开放  相似文献   

20.
1898年曾广铨在《时务报》上对于She的翻译,是H.R.哈葛德的小说首次登陆中国,其译本展现出从“言情”到“保种”的多重观念意识。曾广铨的翻译活动与中国维新运动的思潮密切相关,其在大胆呈现原著情爱主题和性别观念的同时,基于国家种族竞争的比较视野,将有关中国文明的焦虑以及强国保种意识融入翻译实践中,进而过滤和改写了原文的修辞表达,展现出翻译行为背后的文化政治,最终构成了哈葛德小说在中国初受“冷遇”后又不断受到青睐的接受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