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甗(西周)     
<正>1985年济阳刘台子出土。通宽32.20厘米,通高46.70厘米,口径29.5厘米,为连体甌,器物厚重。方唇,卷沿,斜直腹。鬲部分裆,鼓腹,三蹄形足。甑、鬲结合部有三个伸出的榫扣以承箅。甑腹部一周云雷纹带,纹饰较浅。鬲部每足及对应的腹部均饰浮雕兽面纹。甑部有两处明显的补铸修补痕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2.
桂林是举世闻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它不仅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也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名城。早在三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居住,生息、繁衍。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遗址和遗物发现地点达数十处,尤以桂林甑皮岩遗址最著名,本文拟就甑皮岩人的地理环境、经济来源、婚姻形态、族属诸问题逐一探索。一、甑皮岩人的地理环境关于甑皮岩遗址年代有几种说法,笔者倾向距于9000  相似文献   

3.
张鹰 《家庭科技》2011,(12):34-34
东汉时期有个年轻人叫孟敏,因家境所迫,整日挑付担子走街串巷地叫卖甑(一种陶制的器皿)。一天,又饿又累的他一不小心,肩上的扁担滑落堕地,把一担甑摔得稀烂。街市上的人都围拢上来,想劝劝这位卖甑人。可孟敏二话不说,  相似文献   

4.
甑皮岩古人类洞穴遗址试掘于1973年,关于甑皮岩的日用文字过去一直未发现,1998年一个偶然机会,作者发现了甑皮岩陶文,并就其遗物分析其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5.
桂林史前洞穴文化遗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林史前文化遗存的披露,是一九六五年文物普查,及甑皮岩、宝积岩遗址的试掘,才撩开迷离帐幕的。特别是甑皮岩洞穴遗址的试掘,揭开了桂林久远旷古的史前社会的蒙胧面纱,展现了亘古未识的遗迹遗物,这才引起史学考古界的极大兴趣,同时,更给人们拉长了认识桂林人烟气息的尺度。毋容置疑,甑皮岩洞穴遗址,是窥衢桂林史前社会的管缝。通过它,  相似文献   

6.
一、浸谷。取新鲜稻谷(去除瘪谷、败谷),加水浸泡至谷皮轻度膨胀,夏浸谷8~10小时,冬浸谷12~14小时。 二、蒸谷。采用甑蒸谷,因谷皮坚韧籼稻米质坚硬,虽经浸谷,粒米尚未吸收足够水份,故须装甑上气后蒸  相似文献   

7.
一九六五年广西文物普查队在桂林市南郊,位于桂阳公路西侧的独山西南麓,发现了一处属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甑皮岩洞穴遗址。该遗址洞口高8米,宽约13米,距离现在的山脚高约5米;洞内面积约为200平方米,且比较平坦开阔,在洞的左后侧有一含水量充沛的地下溶洞。由该遗址所处的位置,以及洞口不高亦不低,背北朝南,洞内地势平坦、有水源等情况分析说明,甑皮岩先人们是经过长期的选择、思考而最后定居于此洞  相似文献   

8.
出土了青铜面饰的西周早期燕侯墓位于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墓号为1193号,该墓随葬的青铜面饰有4件人面饰与5件兽面饰,该墓还出土了青铜重器克罍、克盉,其上面都发现了重要的铭文。这些青铜面饰曾被认为是用做盾饰,该说法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对该墓地出土的同类青铜面饰的考察,并结合边疆民族学调查资料来论证该西周早期燕侯墓所出土青铜面饰实际是用做面具的,应是墓主生前主持祭祀礼仪所使用。周初最高统治集团的迷信程度十分严重,甚至直到春秋时期,祭祀仍为国家的重要规制。西周早期燕侯墓随葬的青铜面具既是艺术珍品,也是神权之象征。  相似文献   

9.
1 史载有“鲜卑郭洛带”,形状如何,至今不太明了。目前在日本展出的“中国古代北方骑马民族文物展览会”上,有鲜卑人的两副带饰,一副是土默特左旗讨合气村出土的,另一副是和林县另皮窑村出土的。每副带饰四件,两件是带头,另两件是配在带头左右的饰牌。带头略似马蹄形,圆头方尾,今称带扣。子扣作长蹄形,母扣作扁蹄形,在母扣上有弧形穿带孔,以便挂钮或系带扣合。饰牌作竖长方体,形状相同,是跟着带头的配饰。每件带饰上都有精细的花纹,如果把它镶上皮带系在腰中,腰前横着四个黄金制成的饰牌,金光闪烁,显得十分富贵华丽,这就是“鲜卑郭洛带”。(见封三图片)  相似文献   

10.
刘兆伟  刘北芦 《理论界》2024,(1):99-108+91
<正>《卦序》:“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贲》;贲者饰也。”上下合聚,需有秩序、礼仪,即必有文,文者饰也。卦象是山下有火,火耀山光,草木土石饰以光彩,故曰《贲》也。■贲:亨,小利有攸往。注释:贲卦之错卦为困卦(■),综卦为噬嗑卦(■)。贲(bì)卦,下离(?)上艮(?),卦象为火在山下,火光上冲,为山增添了光彩。适当添些光彩(文饰)是有利的。诸如治国治民所制订的礼仪规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地区发现的东周时期腰带饰是"胡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作为带扣的动物纹饰牌和联珠形带饰、S形带饰的发展演变大致分为三期五段,反映出其自东向西由内蒙古东部传播至内蒙古西部和宁夏等地的过程。S形带饰主要见于男性墓葬中,联珠形带饰则主要见于女性墓葬,并由实用趋向象征意义。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东周时期中国北方腰带饰的传播也反映了中国北方对欧亚草原的文化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周蟠龙罍     
一九七三年春,在辽宁西部山区喀左北洞村孤山,先后发现了两坑窖藏的商周青铜器,这件蟠龙罍是第二号坑出土的。蟠龙罍通高44.5、口径15.3、底径16.5厘米、重8.2公斤。全器高耸,体形轻巧为平口、圆肩、高圈足。通体饰以繁缛的花纹,上腹饰以两两相对的卷体怪兽纹,突目利爪、尖齿,下腹饰兽面纹,近底及圈足饰夔纹皆以雷纹衬地。耳鼻作牛首状、耳衔圆环。覆盆式盖,盖饰立体昂首蟠龙,前足蹲踞盖面,周沿以长尾夔纹盘绕。造型端庄,雕铸精细,是一件罕见  相似文献   

13.
盖鼎(春秋)     
<正>1975年莒南大店春秋墓出土。通高35.7厘米,口径29厘米。鼎部平唇、直口、口外有一周宽凸棱以呈盖,深圆腹,圜底,三蹄形足细长、外撇。两附耳微外敞。覆盘形盖,盖面稍隆起,中央有一圆环,边缘有三个兽形钮。器身、盖饰极简化的蟠虺纹。足跟饰凸起兽面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14.
壮族图腾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岭南的古代文物——铜鼓,型式典雅庄重,鼓体铸有太阳、云雷、翔鹭、羽人船、园涡等纹饰,十分生动。最引人注目的,是兀立于鼓面周边的青蛙立体浮雕。立体蛙饰分为单蛙、群蛙、累蹲蛙和累蹲群蛙等数种类型,造型别致,栩栩如生。蛙饰之间偶而也出现一些武士、马、牛撬等立雕,但都小于蛙饰,显然成为陪衬,足见立体蛙饰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古人曾经试图对此作出解释,但都没有找到过正确的答案。1963年,郭沫若看了广西出土的铜鼓上的蛙饰之后,曾说:“或解为图腾,恐未必然。”(见1963年12月《光明日报》)这里虽然只是提出一个疑问,但我认为解为图腾是比较合乎实际的。首先,蛙黾曾经被古代殷人奉为图腾。在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部落彩陶上,也发现有蛙类的图象(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第263页)。古代越人也曾崇拜蛙黾。由此可见,蛙黾是曾经被尊崇为神物的。其次,各民族总是把自己的图腾描绘或雕刻在适当的地方,以便供奉。突厥人“建狼头旗,志  相似文献   

15.
公簋(春秋)     
<正>1977年山东沂水刘家店子出土,同出7件,形制相同。此件通高35.4厘米,盘径24厘米,圈足径17.7厘米。形似盖豆,簋身大口,方唇,折沿,浅盘,底略平,喇叭形圈足。器、盖饰鳞纹、蟠魑纹、三角鳞纹,圈足饰镂孔鳞纹。半球形盖,盖顶有八瓣镂孔莲状捉手,盖沿有四枚兽首小卡纽。盘内底有"公簋"二字铭文。现藏于山乐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包括新疆巴里坤东黑沟遗址在内的欧亚草原地区发现的钩喙有角蹄足动物母题牌饰,认为在草原游牧文化中,这一题材常见且有重要地位,至少战国时代已出现于我国北方草原地带,汉代大为流行,这种题材的牌饰部分出自中原工匠之手,亦为汉代上层贵族所喜爱.此母题中的虚幻动物宜用"有角神兽"命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国北方商周时期的弓形饰进行重新考察,认为所选弓形饰分为两类;两类有着不同的用途、起源与流布,第一类还是探索商周时期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文化关系的一条有益线索。两类均具有标识墓主特殊身份的作用,发展来看,东周时期第一类弓形饰的墓主由不确定的特殊身份到专属男性高级别武士贵族。  相似文献   

18.
鲁中齐匜     
<正>曲阜鲁故城出土。匜长34厘米,宽17厘米,通高19厘米,造型规整,器型优美。器身椭圆形,流较窄、微上翘,兽首鋬,四夔龙蹄形扁足。口、流下饰窃曲纹,腹饰瓦棱纹,錾饰重环纹。匜内底铭文五行二十五字:"鲁司徒中齐,肇乍皇考白走父宝匜,其万年眉寿子子孙孙永保用享"。  相似文献   

19.
亚弓觚(商)     
<正>器体高32厘米,口径20.5厘米,足径13厘米。粗矮圆体,侈口,腹微鼓,喇叭形圈足。腹部与圈足各饰两组兽面纹,两组兽面纹之间以扉棱为界。颈与腹之间、腹与圈足间均饰两周凸棱,腹与圈足间有两个十字镂孔。圈足内壁铸铭文"亚弓"二字。孔府旧藏。  相似文献   

20.
“成周邦父”壶盖浅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11月间,千阳县崔家头公社社员挖土时,发现一铜壶盖,内有一铜斧(见封三图片)。据出土情况,我们认为这两件器物是出自墓葬中。此墓早年被盗,只剩两件残器,从器物的形制和纹饰看,属西周中期后段。 铜壶盖高十五厘米,口径十四厘米,盖冠作圈状,盖顶中心饰圆涡纹,圆涡纹外一周饰重环纹,盖冠外一周饰鳞纹,盖口沿上部饰窃曲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