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量材料表明 :2 0世纪 2 0— 30年代中国农村中普遍盛行的民间高利贷 ,无论从借贷户数、借贷利率、借贷期限、借贷保证、借贷的主要阶层 ,还是从农家借贷的主要用途、借贷的主要来源等方面来看 ,不仅和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高利贷相比 ,发生了若干鲜明的变化 ,就是和今天中国农村中一些地区出现的民间高利贷相比也有所不同。这表明 ,此时期农村高利贷所呈现出来的各方面的特点 ,正是中国农村经济衰败与危机 ,以及广大农家生活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的必然的逻辑反映  相似文献   

2.
农户家庭的借贷需求与农户的经济活动紧密相连。在农户的民间借贷中,主要是以"亲情"和"友情"为借贷基础,然而高利贷现象也存在,部分借贷利率超过国家基准利率数倍甚至10倍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经济负担。农户之所以优先选择"高利贷"是因为正规金融求贷的成功率低,对于农户而言,求贷的成功率、便捷度与高利息相比,前者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 ,高利贷是一种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它具有三个明显特征 ,形式多样、周期较短 ;利率奇高 ;抵押借贷盛行。高利贷活动的猖獗引发了中国农村经济中的一系列问题 ,如生产力水平下降 ,土地高度集中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降低。针对这种情形 ,国民政府采取了许多对策 ,但是由于一些自身难以克服的原因 ,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使之成为非常不利于统治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商业信用和民间借贷的恢复和发展,高利贷现象在中国沉渣泛起。当前我国的高利贷与旧高利贷有所不同,故名之为“新高利贷现象”,它表现为关系人复杂、利率畸高,共产生的原因也复杂多样。新高利贷现象严重破坏了金融秩序和经济秩序,引发和造成了严重的社会犯罪,故不能任其泛滥,必须予以打击,可以通过宣传引导和教育、法制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等措施,彻底消除为害日甚的新高利贷现象。  相似文献   

5.
民间高利贷是唐代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唐代民间高利贷对社会的影响和官方行为对民间高利贷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民间高利贷对社会的影响有破坏性和积极性两方面,尽管官方对民间高利贷持压制态度,但官方高利贷在客观上还是促进了民间高利贷的繁荣,提高了民间高利贷的利率。  相似文献   

6.
旧中国土地占有制度极端不合理:百分之五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土地;广大贫农雇农无地或占有少量的土地。在封建土地占有制度下,广大农民受着地租、高利贷、商业资本、苛捐杂税及其他超经济的残酷剥削,长年从事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  相似文献   

7.
(一)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李文成领导的河南、直隶、山东天理教农民起义,正是由于满汉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必然结果。 清王朝自雍正、乾隆以后,满汉地主进一步勾结,大肆提倡尊孔读经,拚命推行反  相似文献   

8.
农户的储蓄目的相当明确--为了社会保障.民间借贷行为是正规金融组织弱化农村信贷服务功能的结果.民间借贷尽管以"亲情"和"友情"等借贷为主,借贷中"立字据"与"付息"比例也不占优,但不少的付息的案例表明"高利贷"行为在农村相当普遍.乡村干部和村级组织在其中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已成为"高利贷"放贷主体.农民在求贷的途径选择上,优先选择"高利贷",是因为求贷的成功率与高利息相比,成功率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由于天灾频发、军阀混战、内外压迫等原因,农村民穷财尽,金融衰竭,高利贷盛行。陕西农村高利贷存在的主要形式有借钱还钱、借钱还粮、借粮还粮、预卖及预押、土地抵押、典当和借农具等。其特点是借贷利率高,借贷周期短,农民借贷来源主要是私人借贷。高利贷的猖獗与农村经济的破产互为因果,为挽救濒于崩溃的农村,民国陕西政府曾积极治理高利贷,除严令禁止外,还发展新式金融事业,如建立现代银行、成立合作社、设立农仓和金库。这些措施对于当今愈演愈烈的高利贷的控制和治理,仍具有可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建立在地缘、血缘等基础上的民间借贷在满足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需求时,以较低的交易成本实现了对贷款有效的事前甄别及事后监督,在克服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表现出较低的违约率。组织化程度较低的民间借贷由于信息甄别和利率发现作用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更具有现实意义,规范民间借贷发展应成为产权多元化金融制度安排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1.
韦伯强调宗教伦理对个人的经济心态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影响,因此有了韦伯命题: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于新教伦理。根据韦伯的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韦伯还提出了反命题:儒教不可能像新教那样焕发出“资本主义精神”,因为,儒教仅有“外王”的入世理性倾向而无实际经世抱负的手段,仅有“内圣”的价值理性的信念伦理而无工具理性的责任伦理。文章从信仰、理性、克制、敬业与成功的内在逻辑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阐发是指说出作者不曾说但会说的。只有知道作者都说了什么,说的是什么,才能设想作者会说什么。无论怎样努力把经典阐释得有意思、有意义,都是严格受到文本限制的。解释的可能性蕴含在作品之中。深刻的作品无论有多么重要的当下现实意义,它都不自限于此。由于其深刻,它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具有意义、得到有意义的阐发。时空间隔、阅读者对作品的间距,产生出一种积极的作用,使作品从某种特定的阅读中解放出来,使作品之为独立的作品这一点彰显。  相似文献   

13.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的灵魂是其独立的思想和传统。百年南大历经沧桑,但诚朴坚毅、自强不息的精神历久弥新,这在不同时期的校训中都有展现。在百年校庆到来之际,南京大学确定“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以激励南大人弘扬传统,奋发进取。  相似文献   

14.
弗雷格区分涵义和指称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对翻译很有帮助。通过阐述弗雷格对涵义和指称的论点,着重讨论英汉语际转换时应注意英汉专名的翻译、不同(相同)比喻形象的相同涵义的翻译、指号对应而涵义不同的翻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新生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 ,新年刚入校 ,面对新环境 ,学习生活有诸多的陌生和不适应 ,他们迫切需要知道如何顺利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参加社会活动的关系 ,如何在提高知识素养的同时磨砺自己的才干等等 ,为此我们进行书面调查 ,以此为契机 ,展开我们的思索和对策 ,以寻找学生工作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的目的不是要扩大文学的"自由效果",而是要探讨使批评、自由与文学之间的关系变得易于理解的那些历史的以及推论的条件。20世纪对康德提出的自由与文化的关系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反应":第一种将文化与工人阶级的自我解放相联系;第二种将文化刻写为治理的一种机制,它通过自我调节手段运作并使之成为可能。这两种反应紧密相连:英国成人教育与文学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史表明前者是如何紧密地仿照作为自由表达空间的后者的。要理解这两种情况,就必须考虑构成审美的原初决定性特质的无用性是如何被重新界定的,以便它能够被用作治理的工具。在文化治理中,恰恰是通过与社会隔离开来,审美文化才作为一种能够从治理上作用于它的有益手段而被提出来。审美实践被变成了可以利用的东西。正是以这种方式,审美、治理与自由在自由治理的诸种机制之内刻写了某种特有的张力。  相似文献   

18.
诗学批评界一向将诗与歌、谣、谚、语笼而统之为诗 ,实为不妥。诗与歌、谣、谚、语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同源异流 ,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同 ,现实的目的不同 ,发展的道路也不同。理清诗与歌、谣、谚、的性质和它们的关联 ,会有助于对中国诗歌发展及诗学批评纲领“诗言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优秀的法律文化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法制进程,对世界法制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即使在今天,西方许多思想家在对本国法律文化反思时,也常常不忘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营养。法治社会应对情、理、法重新认识,挖掘其合理因素,正确看待情、理、法结合在实现法律体系本土化、保障司法公正以及增强判决执行力中的价值,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合理运用情、理、法。  相似文献   

20.
古代湖南除水、旱两大自然灾害外,主要的灾种还有虫灾、风灾、雹灾、冰冻、地震和疫灾,都对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