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月》为周大夫刺幽王致使宗周灭亡之作,《雨无正》为携王余臣的暬御之臣表达自己面对"二王并立"政治格局时怨忧情绪之作,此五诗皆作于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骊山之难、西周覆灭、卫武公率兵救周、平王宜臼与携王余臣"二王并立"之初,周平王元年(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之前;《都人士》为周大夫美平王自西申东归镐京时万民麕集、观者如都热烈场面之作,《鱼藻》为周平王大夫美平王自西申归镐京后宴享群臣之作,此二诗当作于平王自西申东归镐京之时,在东迁洛邑之前,当周平王元年(前770年)顷。上述四诗,皆作于西周覆亡之后,平王东迁之前,即平王仍都于镐京之时所作,皆属西都之雅。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纪年可由《史记.鲁世家》及《十二诸侯年表》所见的鲁国纪年上溯到西周初年。推求西周王年,现存鲁国纪年仍是最基本、最可靠的参照系统。以鲁国纪年与西周王年贯通考证,可为西周史及鲁国史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具体而可信的年代框架。  相似文献   

3.
作者按"诗经"原则,从西周铭文中"读"出诗四首,将不合诗韵的旧释"推陈出新"。"史墙盘"旧释有误处略作纠正,"术语解释"作说明。文章考证"庙"即"灵台",先哲在此测黄道而治平朔历。考证古人祭祀"北子"(月王),非时王之父。证"昭格"(各)为"昭阁",均以出土文物、遗址为凭证据。首创西周铭文学:以科学的西周年代学为前提,再以周文字、语规律讨论铭文内容,考证周史时自觉规范于二大学科部类中进行史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十三年爯壶于1976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庄白一号窖藏,该窖藏内虽有共王时期的标准器——墙盘,但此壶的断代仍争议很大,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说法:共王、懿王时期说;懿王、孝王时期说;孝王、夷王时期说。时间跨度过大。先前学者多只注重断代中纹饰、铭文书体及西周中、晚期各王在位年数等要素的一种或是几种,由于角度单一,所得结论不免有所偏颇。本文综合考虑该器的形制、纹饰、铭文书体和内容,并对西周中、晚期各王在位年数进行讨论,从多角度重新审视该壶的时代归属,认为此壶当为西周晚期偏早厉王时期之器。  相似文献   

5.
(一) 西周的田,分为公田和私田两种。《诗经·小雅·大田》说:“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雅·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西周公田和私田的所有权都掌握在西周统治者的手里。  相似文献   

6.
《王君妻韩氏墓志》(第四册,第14页)此墓志首题"大魏扬列大将军、太傅、大司马、安乐王第三子给事君夫人韩氏之墓志",故应题《安乐王第三子给事君妻韩氏墓志》为是。"安乐王"是北魏宗室,《汇编》将诸王之"王"理解为姓王之"王",故误题为"王君"。  相似文献   

7.
武汉大学历史系譚戒甫教授現在正写《西周历朔新探》。这是他撰著中的《西周金文綜合研究》的一部分。《史記·三代世表》只列王名,不列年代;《十二諸侯年表》,厉王以上十代都无年数。西周积年多少,始終是个悬案。《汉書·律历志》轉赖刘歆《世經》,西周初年各王年数是根据《尚書·周書》等推論  相似文献   

8.
关于西周中期这段历史,《史记》中记叙简约:“穆王立五十五年崩,子共王繄扈立。……共王崩,子懿王立。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懿王崩,共王弟辟方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夷王崩,子厉王胡立。”共王以后,除了承继关系外,别无史实可记。 两千余年来,司马迁留给我们的“共懿孝夷”这一西周王位顺次,历来均无疑义。不知司马迁所据何本,将“共孝懿夷”记为“共懿孝夷”。近年来,众多的西周中期青铜器出土,铭文所记人名、历日都是最可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司马迁的误记应当纠正,以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史念海先生此文发表于《陕西师大学报》1990年第1期,据此文可知,洛阳做为中国统一王朝的都城的时间共为770年。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至周赦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君奔秦邑废,共达515年。东汉光武建元元年(公元25年)至汉献帝建元元年(196年)复归洛阳,其中移都长安5年减去,共达167年。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至惠帝永兴元年(304年)又惠帝光熙元年(306年)至怀帝永嘉6年(312年),洛阳为晋都先后共47年。洛阳在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为隋  相似文献   

10.
"祭不越望"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中的"三代命祀,祭不越望"不是三代一贯的,它是西周时天子诸侯在祭祀权上的区别.天子祭祀的神灵没有局限在王畿范围内,这是三代贯之的;西周以前,方国部落并没有清晰的"祭不越望"观念,西周建国才把"祭不越望"当成诸侯的祭祀规则,形成制度,折射出段周之际社会结构的变革.周王室衰微,"祭不越望"之礼也随之废弛.  相似文献   

11.
从管制发展史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变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西方管制的实践和理论发展脉络为线索,通过分析近几百年来自然垄断产业管制改革的主要经验以及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政府管制和市场竞争关系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要提高高校共外资料室书刊资料的利用率 ,需精选书刊资料 ,按国家标准分类、编目 ,并编制专题目录等 ,使其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崔瑞萍 《晋阳学刊》2011,(4):130-133
汉代碑铭文兴盛,是当时盛行的各文类中的显学,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但是,汉代碑铭序文中出现的大量变体、破体现象,却一直没有在文学研究中得到应有的关注。其主要表现是:碑诔文体功能的接近引发以诔文笔法作序;非事功化带来的志怪传奇体渗入;碑铭形制变化影响——碑传文私人化增强,叙述方式由单一描述加入对话;文人的逞才显能心理使赋体、诗歌体流入序文。  相似文献   

15.
期刊是靠特色存在的,拥有特色是期刊成熟的重要标志。期刊的特色意识在于锁定读者市场,体现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导向,为读者提供独到内容的刊物和服务。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体革命不仅直接导致了文体的生成 ,还间接影响着文体的形态甚至文体的价值。文体革命通常不是纯粹的文体内部的变革 ,总是与人和社会休戚相关。散文诗是诗与散文异质同构的新的抒情性文体。散文诗文体从无到有 ,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追求自由的发展进程大约同步 ,是人类社会和艺术世界自由发展的结果 ,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散文诗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与人追求自由的天性和社会追求自由的本性有关 ,还与艺术自身具有的革命潜能引发的文体革命相关。因此与诗 ,特别是与抒情诗相比 ,散文诗具有更自由的文体形态和更偏向于社会价值的文体特征。研究散文诗的文体起源与价值 ,有助于理解文体革命的真正原因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英华 《北方论丛》2003,4(1):24-26
对于国情的认识对党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决定性作用。翻开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到,正确认识国情是党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根本保证,党史上的重大失误又都与对国情的错误认识有重要关系。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深刻理解我国现今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适时调整政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执政组织文化是政党政治条件下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以及社会组织互动关系中形成的一种体系文化.执政组织文化鲜明的政治性和使命性的文化特质,是构成执政组织文化价值的核心要素,而文化内涵是文化价值的重要变量,发展文化内涵,保持文化的先进性,是提升文化价值的关键.执政环境和执政使命变化后,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政文化内涵建设,增加新的文化元素.当前中国共产党执政组织文化建设中,急需再造学习文化、发展创新文化、重塑服务文化,以进一步提升组织文化价值.增强组织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媒体担负着重要责任,媒体是公民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媒体及其工作者要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和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贯穿到宣传报道之中,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