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族际政治及族际政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族际政治是族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它在族际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并在民族国家出现以后发生了重大改变。作为一种族际互动的形态,族际政治有自己的特殊本质和丰富内涵,并对民族关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族际政治并未被作为一种正常的政治形态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广泛、越来越经常化、越来越具有影响的族际间政治互动,逐渐把族际政治凸显为一种常态化的政治形态。现实中越来越突出的族际政治现象,也强烈地呼唤着族际政治研究。因此,必须拓展民族政治学的研究领域,开展族际政治研究。  相似文献   

2.
现代民族国家中的族际政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现代意义上的民族 ,源自现代世界体系的政治建构。国家领土范围的确定性和生活在领土上的人民的非均质性 ,是族际政治存在的既定前提。探索不同种族文化集团在民族国家这个政治共同体中和睦相处 ,讨论如何公正地对待各个群体和个人 ,正确处理群体之间的利益和关系 ,求同存异 ,在共同接受的价值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是族际政治的目标和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族际通婚这一视角来分析海晏县蒙藏民族当前的族际关系演变情况,可以看出海晏县蒙藏民族通婚自90年代以后日益增多,蒙藏群众对族际婚姻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本文从海晏县蒙藏民族族际通婚的现状及蒙藏通婚关系和谐发展的原因着手,就蒙藏族际通婚对蒙藏民族关系的影响进行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近代广西城镇族际商业网络与民族经济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代广西城镇族际商业网络形成的主要原因、构成要素、运行机制、人文特征及其对民族经济开发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讨 ,认为正是由于这一网络的良性运作 ,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 ,对民族融合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族际交往、或民族交往、抑或族际接触关系到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平台。作为"知识分子亚群体"的大学生,他们间的族际交往对其学校生活有强烈的影响,应该得到关注。本文旨在从背景出发,通过梳理和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和展现其中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并从大学生族际交往特殊性、具体性和发展性给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6.
异民族信仰之间除了冲突和融合之外,还存在一种二者之间以攀附与逃遁且又和谐共生的状态,其存在从纵向看是一个历史过程,从横向考察则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休戚相关。文章以历史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藏传佛教与纳西族信仰为例探讨异民族信仰相互在攀附与逃遁之间的信仰和谐共生状态,研究这种状态的存在对民族团结、稳定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的深层认知。  相似文献   

7.
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少数民族城市化步伐不断加快,在此过程中,族际互动的良性运行成为不可忽视的要素之一。在此机制中,民族文化是核心影响因素,其中包括语言、宗教、民族习惯、意识形态等多方文化。而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则依赖于族际关系的良性运行机制。本文以民族文化为主线,探讨族际关系的良性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婚姻是每个人人生中必经的路途,婚姻同时也是家庭中不可替代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少数民族地区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存在,少数民族的婚姻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民族通婚现象也日益普遍,民族通婚这种现象也因此需要人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本文着重分析月亮河地区的通婚现状,主要是通过影响这种通婚现象的因素以及通婚带来的双重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进行研究分析。本文中笔者以一个布依族人的真实体会与感悟献身说法,并以当地少数民族通婚家庭为研究对象,从历史原因(族群偏见),文化教育因素,经济因素,居住特点,经济因素等等方面,辅以个案访谈,参与观察,参考相关文献的方式对少数民族通婚现象做出的研究和分析,描述了少数民族通婚的现状。  相似文献   

9.
研究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必须深入考察多民族地区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交往状况,从而发掘影响民族正常交往的隐性因子.在民族众多的西宁市,不同民族在交往中仍然存在远近不等的民族心理距离,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民族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的差异及人们对他民族文化认知的偏差,同时这种现象也是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相互调适中的必然现象.当前,和谐与发展是多民族地区的主题,消除民族交往中的“民族心理距离”,加强民族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民间信仰的聚散现象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民间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地位和民间信仰的聚散特征。  相似文献   

11.
"西北民族走廊"是上世纪80年代由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一个学术概念,它既是我国西北地区多民族迁徙往来的一个重要通道,也是我国西部一个重要文化传播带的交汇地和焦点区。因此,西北民族走廊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界定"民族走廊"概念的基础上,对"西北民族走廊"的地理范围、地理及历史文化特点、研究思路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关于安多藏区族际关系的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人类学族际关系理论 ,对安多这个多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做了类型分析 ,并就其不同特点做了对比分析 ,以尝试从宏观的角度把握该区域复杂的族际关系脉络  相似文献   

13.
在南岭民族走廊乡村中,垃圾食品消费与政府治理是否到位,以及农户的收入水平、文化水平、阶层地位关系密切。但在贫富分化、民族意识定向推定等因素作用下,作为社会问题的垃圾食品却易被置换表述为"民族问题"。经济发展和日常化社会治理,方是对症之药。防范社会问题转化为"民族问题",应是中国民族与社会理论本土化的探索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中国土司制度的研究大都以西南土官为重点,对于甘青地区的土官制度研究只限于简单的阐述.明代甘青地区的土官制度有着自身的特征,它与明代西南地区的土官制度有着较大的区别.然而何以产生这样的差异,学术界讨论的并不多.本文认为明代甘青地区之所以实施以流为主的“土流参治”制度,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民族文化类型不同;二是历史上中央王朝对这些地区的治理程度明显不同;三是明初西北、西南地区所面临的边疆问题不同.  相似文献   

15.
这篇译文译自洛克传记《在中国的边区:植物学家、探险家约瑟夫·F·洛克的颠荡生涯》 (In China’s Border Provinces:The TurbulentCareer of Joseph Rock,Botanist~Explorer)的第四章,原标题为《为阿诺德植物园所作的甘肃之行》。此书1974年由美国佛罗里达州哈斯丁司书屋(HastingsHouse)出版。本译文中没有注明“译者按”的脚注,均来自原著。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一直鼓励和支持译者从事有关洛克的研究项目。在翻译过程中,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的陈庆英教授百忙中校读译稿,在多处做了修改。哈佛大学怀特纳图书馆数码图像部的赵明韬先生阅读译稿,并提出很多宝贵意见。哈佛燕京学社的同事薛龙(Ronald Suleski)先生对翻译中的疑难点提供了及时的帮助,译者在此深表谢意。译文中如有误,责任全在译者。(刊发中,本刊省略了个别段、句,特向译者、读者致歉。——编者)  相似文献   

16.
甘青藏族妇女社会地位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甘青藏族妇女的传统社会地位、在家庭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和在藏区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和贡献等三方面作了分析,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当代甘青藏族妇女的真实生活状况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因此,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各民族生活和精神情感紧密相关,具有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内涵,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对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青海省海东地区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人口状况、民族人口分布情况,从这两个方面反映当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程颐工 《中国藏学》2004,(2):109-112
黎丹(1865-1938)湖南湘潭人氏,活跃在西北政坛上近20年.期间,致力于青海的经营开发,屡出良策,在青海建省,促进民族和解与团结,维护西藏主权,禁绝鸦片,保护人民免遭兵燹之灾等方面均作出过卓越贡献.特别是忧于西北文化底蕴之薄弱,一生致力于西北文化教育事业,在兴办青海民族教育、沟通汉藏文化方面业绩更是独树一帜.其门下多出名噪一时的政治家、教育家及杰出翻译家,如朱绣、杨质夫等,其中不少人1949年后成为著名的教授、学者.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