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2 毫秒
1.
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80名维汉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群际接触经验对维吾尔族(民考民和双语)面孔识别本族效应的影响。发现:1与汉族高质量的接触(个性化经验水平)有助于维吾尔族对异族面孔的识别;2与汉族高接触的维吾尔族对维汉面孔的识别能力都更好;3汉族在维汉面孔识别中未表现出本族效应,且识别面孔的能力不受接触程度的影响。结论:汉族和维吾尔族识别本族和异族面孔依据的心理机制不同,社会结构的类别参数可能是影响维吾尔族大学生本族效应的重要因素,而汉族大学生的本族效应可能更多受到历史因素或社会结构的等级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新疆区外流浪的新疆流浪儿童 ,绝大多数是来自南疆城乡的维吾尔族男孩。他们被诱拐 ,被成年人控制 ,以盗窃为主要的谋生手段 ,并在大、中城市间有目的地频繁流动。新疆流浪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区域性发展不平衡 ,其次 ,新疆流浪儿童的特殊性使政府有关部门难以处理。由于新疆流浪儿童依托于在内地生活的本族群体 ,当地有关部门对异地、异族文化的陌生与隔阂 ,使流浪儿童的个人行为成为内地一些地方出现歧视与排斥新疆人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甚至因此影响到新疆与内地、维吾尔族与汉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清代以来,外省移民和区域内的人口流动决定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新疆的分布格局。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促进了新疆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形成。汉族的分布及与他民族的互动,推动了具有多民族、多地区和多层次内部结构特征的汉族移民文化的生成,并在北疆地区形成一条文化带和两个文化区。  相似文献   

4.
由于民族不同,文化上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词汇文化的蕴涵意义和词汇覆盖层面就显示出民族文化蕴涵意义的不等值性、非对应性以及零对应性.正是这些民族文化的差异性造成了异族文化理解的偏差,这种偏差现象就是对非本族语言理解上的文化盲点.  相似文献   

5.
论新疆汉族地方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在新疆生活的汉族人口主要是由清代以后陆续来自内地的迁移者以及他们的后代组成的。几百年来,作为迁移民族的新疆汉族,广泛地吸收了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并对各地汉族风俗融会贯通,业已形成自己独特并具有新疆地方特色的文化。这种地方文化,以新中国建立前数百年间迁移进疆的汉族文化为基础,以新中国建立后几十年间进疆的汉族及其后代为主要载体,以中国北方汉族人的语言和习惯为基本形式,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氛围而别具特色。新疆汉族地方文化主要表现在语言方言化、饮食地方化、礼俗简洁化、双重地区观念以及多面的性格特征等几个方面,具有多元性、变动性及非传统性三个显著特点。新疆汉族人口占到新疆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是新疆13个世居民族之一,对新疆的发展和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术界应该重视对新疆汉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郭金山(2002)修订的EOM - EIS -Ⅱ为测量工具,对达斡尔族和汉族高一学生的自我同一状态进行了考察,并在性别和民族维度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统计方法比较结果中,同一性各维度间不存在性别差异;FOR、DIF维度存在民族间差异;现代统计方法比较结果显示,同一性各维度不存在性别差异;仅DIF维度存在民族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国家,就有少数民族与汉族同胞互相学习语言的传统。在新疆,大力提倡双语教学是推动新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对促进新疆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语言环境的两个方面(课堂语言环境和课外语言环境)出发,研究不同的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效率的影响,试图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于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构建,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切入会得出不同的认识,以资源竞争理论、交往行动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用于对新疆构建信任和谐民族关系实践的分析,可以发现新疆民族关系中问题的出现与民族间的资源分配、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个体的社会交往行为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相关性,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现状及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及其他数据,本文从动态结构视角对新疆以及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族这四个主要民族的人口现状及变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发现:新疆人口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其中,新疆汉族以迁移增长为主,而维吾尔、哈萨克、回族等少数民族仍以自然增长为主。在人口结构方面,无论是自然结构还是社会经济结构,新疆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外,在人口分布方面,汉族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且分布相对均衡,而少数民族人口多居住在乡村,且呈现明显的聚居性,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居住隔离。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口发展的差异及不平衡性依旧存在。新时期充分认识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发展特点、差异及不平衡的现实,将为我们落实好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新疆汉人”是近代中国边政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大部分研究者认为,西汉以来汉族始终是新疆地方社会的重要一员,及至清代则形成了“兵屯、户屯、商帮”等组织形式;汉族在新疆地方史上的生存和发展主要呈现为“被迫迁入”“安家立业”和“建功立业”三种类型,“守疆、治疆、兴疆”则是汉族对新疆地方社会所作的基本贡献。针对近代新疆民族问题,部分研究者以新疆民族交融为依据,指出包括汉族在内的新疆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构成的一分子”,并以此为汉族在改善新疆民族关系上作出应有的担当和示范构筑观念基础。近代中国边政学兴起背景下的新疆汉族研究,为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作出了可敬的思考探索,也为当代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提供一定的学术镜鉴。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地域特征,撒拉语既有古突厥语的特点,同时又因与周边语言的联系而有自己新的发展。它的突厥语特点代表了几种历史层面,这种层面反映出与不同突厥语群的联系。由于复杂的共时特征和与历史记载的差距,对于撒拉语进行分类是很困难的。根据如下两方面的论述:1和乌古斯语的发生学关系;2和南西伯利亚语和克普恰克语长久的联系,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同意撒拉语与现代维吾尔语有发生学关系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3.
14.
噶当派是11—15世纪藏区影响较大的一个佛教教派,其兴起原因主要在于它适应了当时藏区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以及藏区佛教的发展方向。本文强调指出,噶当派在教理教义、寺院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影响了其他教派的产生与发展;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的形成也与其作为藏区第一个佛教教派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此外,噶当派对藏区社会的其他方面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论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律地位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法规 )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一项自治权。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高于一般地方性法规而具有法律性质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本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上级国家机关要尊重和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但自治法规不能规定和约束上级国家机关。制定机关和批准机关对于自治法规都享有“半个立法权”的说法 ,实际上是把报请批准自治法规视同提请审议自治法规案 ,把自治机关享有的自治法规制定权等同为拟定权。自治州、自治县的自治法规报请省级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的规定 ,是一项宪法原则 ,这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一大特点。在自治法规的效力等级和适用范围问题上的分歧 ,源于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世界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背景及其理论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冷战后,民族分离主义浪潮在世界各地迅速泛滥的背景错综复杂,包括民族怨仇、殖民统治及大国强权政治等历史根源;东、西方冷战终结和雅尔塔体制解体的国际大气候;某些国家政府民族政策的严重失误、西方世界有目的的推波助澜等内外缘由;以及世界现代化、全球一体化大潮所激发的各民族经济、文化权益之争等深层因素。民族自决权原则的真谛是遭受外国异族统治的殖民地附属国各民族的非殖民地化,它与国家主权原则、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紧密相联,不能不顾相应的历史条件,无限扩大民族自决权适用范围。倡导民族国家在民族结构上的纯粹性和单一性的“一国一族论”,以及主张每个民族都必须组成一个国家的“一族一国”论,在理论上是极端偏狭和荒谬的,在实践中也势必增强民族分离主义运动的非理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建国后中央政府支持的边远地区经济项目的得与失出发,阐述了这些项目设计立项时应当考虑的各种因素及效益评估办法。  相似文献   

18.
严庆  孙铭晨  王跃 《民族学刊》2023,14(3):1-10, 142
历史观是记忆的出发点和认同的基石,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强调“四个与共”的结构一体性和“四个共同”的过程延续性,为中国历史政治基因的延续性、合法性提供了理念维护,为多民族国家整合、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素材,也是对外部挑战的理念回应。问题史观通过修改历史认知坐标系和思维方式,销蚀政治认同与意识形态合法性,而二元史观、多元文化主义史观等问题史观冲击了中国历史主流话语的延续性、一体性、主体性和本土性。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价值立场,以强化中华民族史观认知、凝聚“五个认同”历史情感、坚定历史自信为关切,引导受教育者形成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的历史认知和历史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犹太人杰超常涌现诸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犹太民族以思想、文化上的成就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并为人类贡献了大量杰出人才。犹太人杰的超常涌现与犹太民族视学习为敬神的宗教观念和崇学尚智的文化传统有直接的关系 ,而以家庭、会堂、犹太中心为基础的教育实践 ,开放的民族心态 ,兼收并蓄的文化机制 ,备受迫害的民族流散经历所激发的民族意识 ,本民族杰出人物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激励作用 ,则共同形成了犹太人杰超常涌现的精神沃土  相似文献   

20.
人关前的满族正处在由一个生机勃勃的氏族社会末期向封建制度的转型时期,其文字、宗教、服饰、婚姻制度、社会组织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满族上层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开明措施.使满族在大力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的同时.又保留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而成为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发展的良好范例,对于新时期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