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国家建构是民族政治学的核心术语,本身具有浓厚的西方学术色彩。正确解读这些术语是实现学术话语转换,理解民族政治学科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是我党成立以来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不仅具有内涵丰富的社会维度,政治维度和公共维度,更具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协商的历史维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路径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对话、破立协同、文化践行成果.今天,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崛起不仅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地缘关系,同时也改变了全球的文化价值秩序... 相似文献
3.
非洲民主化与国家民族建构的悖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非洲国家民主化过程中 ,民族问题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本文就民主化对非洲国家的双重作用、地方民族主义的解决办法及未来走向进行了具体阐述。文章认为 ,基于存在不同诉求目标的地方民族主义的现实 ,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经济、建立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制定适宜的民族政策 ,非洲各国的民族建构过程才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4.
部落是近代以来阿富汗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1747年阿富汗建国之后,杜兰尼王朝在经济、安全和政治合法性等方面严重依赖部落社会,属于“部落国家”。19世纪后期,拉赫曼国王从英属印度获得补助,借此建设现代常备军和忠君的官僚体系;将宗教集团纳入国家控制,避免其与部落联合;通过宗教赋予统治合法性,从而确立了对部落社会的直接统治,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部落社会的割据和自治状态。这塑造了现代阿富汗国家,但也成为现代阿富汗诸多问题的逻辑原点。拉赫曼对现代国家的形塑有其限度,他并未解决国家集权与部落分权的道路之争,也为彻底瓦解部落社会和宗教力量的自治性,对外部援助的依赖又为后续的外部干涉打开了大门。这些问题在当代阿富汗仍有回响。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国族主义逐渐浸润包括旅行在内的国人日常生活,传统上以自我实现为中心的旅行观,开始向以国家为中心的国族主义旅行观转变.在国族主义旅行观影响下,抗战时期的旅行书写通过不同书写内容与策略的运用,担负起服务抗战与建国的重任.概言之,时人通过学术旅行撰写战时中国的“百科全书”,以培养国民国家意识;借寓情于景之法符号化自然及人文景物,建构民族国家认同的象征;以适时应务的书写提供战事及边疆信息,直接服务于抗战;最后利用旅外行记,在借镜外邦的同时增强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心.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先生的神话学研究,立足于国家民族主义立场,从考证伏羲、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和对图腾崇拜的重新阐释两个方面,以探寻民族文化源头的方式,构建同源同族的历史谱系,从而参与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建构。 相似文献
7.
8.
9.
由于民族民俗旅游真实性感知源于人们的时间观,因而民族民俗旅游的时间维度取决于民俗时间与旅游时间的冲突与消解,其可能路径是多方协商目的地社会传统节庆民俗的文化展演时间和内容,并预测和评估民族民俗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旅游开发实践和大量游客的到来,会变动民族民俗的空间范围。民族民俗旅游空间的有效维系,需要在就地式的生态模式和变迁式的异地开发模式中抉择。总之,民族民俗旅游无法逾越自身的时空维度和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全球化的到来,民族主义浪潮再度兴起。在民族主义的催生下,多民族国家内的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得以强化,相应地可能弱化国家认同,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受到严重威胁。显然,当代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危机的症候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紧张关系。何以消解这一紧张关系?一些民族国家曾经采用过或仍在继续所谓的同化和多元化等策略,前者已经被人民强烈地抵制,后者也凸显出诸多问题。为此,本文尝试基于对民族国家实质的分析,结合考察已有的理论范式的不足,并探究一体化的路径,即通过构建国家民族来实现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素,中东国家普遍面对着国内二元文化的挑战,民族国家建构存在着极大缺陷.其根源是在现代化的压力下,各民族和利益群体对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利益分配所产生的分歧在文化上的体现.中东国家要解决民族国家构建问题,根本答案在于推动国家的现代化并使各民族平等分享现代化成果. 相似文献
12.
花腰彝是彝族人口较少的一个支系,近些年因女子舞龙才逐渐为世人所知.花腰彝女子舞龙并非原生态呈现,而是在文化产业语境下立足当地传统民族文化建构出来的.女子舞龙的成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伸张了自己文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14.
民族国家最先形成于欧洲,其后扩散至全球。对于民族和国家这两概念的"交织"与逻辑先后,一直受到学术界的讨论。民族国家的内涵是现代性,在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国际移民的流动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正是国际移民的流动,民族国家的演变形态不断被塑造。本文基于国际移民的历时背景维度,来探讨民族—国家的"交织"与逻辑、演变历程及"超越民族国家"这一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5.
16.
周泓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6(6):2-9
探讨女性人类学的成长历程、方法内容与争论的课题及成果.涉及女性及女性主义与人类学的关系,女性主义理论与人类学理论的勾连,女性人类学研究方法与主要论题.主要包括社会性别的文化内涵及分析模式,女性人类学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界定,后现代女性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文化符号的建构与解读——关于哈尼族民俗旅游开发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从哈尼族山寨箐口村的梯田、蘑菇房、图腾柱以及磨秋等许多文化符号的意义建构过程中可以发现,获得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体系的认可,并最终成为该体系的结构性要素,是民族文化转换为文化产品的重要条件。新的文化符号的建构是不同的文化进行交往以及不同的利益主体进行资源博弈的结果。在建构文化符号的过程中,消解不同文化图式间的紧张关系,关键在于当地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且真正成为文化符号建构规则的制定者。 相似文献
18.
文化作为一种在特定地理、历史、经济、政治条件中形成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是变动不拘的。本文以神秘湘西的旅游文化制作为例,以民族志的方式探讨了湘西在民族旅游开发背景下的信仰文化再生产。为了开发旅游以获得地方经济的利益最大化,各种媒介、地方百姓以及旅游企业,都依其对游客心理和旅游业的不同理解,选取了赶尸、落洞女、放蛊、命运、还傩愿等信仰民俗文化事项,参与到神秘湘西的制作宣传之中,对该旅游吸引物进行符号建构。人们这些参与旅游文化制作的行动,有可能改变土著信仰文化的原有面貌和内在和谐,从而对其未来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民族”的政治文化评析:人类学视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五族共和”到“多元一体”,中国的族群和民族实践,始终处在一种历史文化和现代实践的对话之中。文化多元、政治一体是不争的事实,而民族主义的文化一体加政治一体,则是值得商榷的说法。 相似文献
20.
二战之后,西方各民族国家中产生了大量外来移民群体.这些外来移民群体和其他少数族裔群体不断从内部向西方各民族国家提出权利要求.这使西方各民族国家不得不放弃"单一民族"的民族国家建构模式以及同化政策,转而采取更为宽容的多元文化主义政策,以满足各族裔群体的权利要求.此举引起了很多人对民族国家会走向衰微和终结的担心.但事实上,民族国家并没有走向终结.其原因在于,多元文化主义政策本身就是民族国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行重新建构的方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少数群体的权利要求,促进了多元文化国家内部的整合,使得民族国家的建构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