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商是中国传统社会既有内容.近代以降,中国的乡缘血缘宗族已衍生出市镇商域宗族,家族商号是市镇符号及宗族类型.  相似文献   

2.
冯智明  杨树喆 《民族学刊》2012,3(6):22-27,97
对生物性与社会文化性的讨论是人类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命题之一。从这两个层面去看待家族和民族,既避免了封闭的阈于血缘和文化等传统特征的研究,又避免了在全球化背景下过度突出家族主义和民族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倾向,从该二元概念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人类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家族和民族关系问题,揭示二者的相似性,有助于重新思考文化生产、文化再造、家族主义和民族主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以往汉人宗族家族研究与评述基础上,关注了非汉视域的大家族及其研究,以史学、民族学与汉人类学三维度,分析汉与非汉宗族家族研究及其分支阈径,主要为:中国史学本体与人类学本体的历史人类学之家族宗族研究;西欧汉学与西欧汉学脉络的汉人类学宗族研究;中东欧民族学与历史民族学脉络的非汉族体大家族研究。  相似文献   

4.
金元之交,北方汉人宗族最先兴起于军功家族.他们利用“根脚”和“承荫”,在墓碑上刻写“宗派之图”,建立了同宗共祖的血缘组织.13至14世纪,“宗派之图”碑集中在鲁中山地出现,反映了北方汉人从祖先崇拜向宗族意识的过渡.汉人宗族在蒙元统治下争取权利,利用碑刻记录宗支世系和分派,表现出与南方地区不一样的谱牒类型和特点.元代迄清,北方宗族组织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山东地区提供了可资证明的实例.  相似文献   

5.
家族组织作为Hmong人最为重要的制度原则与社会组织形式之一,是由血缘和共同先祖记忆等为纽带组织而成的、层级化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同时,不同的家族之间通过姻亲关系关联为更大意义上的亲缘关系共同体网络。Hmong人家族组织的结构形态由大及小可以视为四个层次:家族、亚家族、房族、家户。四个层次之间彼此关联,形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可以有效调节内部环境和弹性应对外部环境的整体性文化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齐德舜 《中国藏学》2017,(3):133-142
唃厮啰家族自宋朝初年进入西北地区之后,历经宋、元、明、清直至民国,其政治身份随朝代的更迭不断嬗变,从宋朝初年的河湟吐蕃赞普一步步转变为明清时期"五土之首"的赵土司。唃厮啰家族政治身份的嬗变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变迁的大背景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国家、民族、家族三方互动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7.
宗族是中国汉人社会中极为重要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人类学家将其视为透视中国汉人社会和文化结构的重要内容。本文在回顾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当前宗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几点思考:宗族与家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指涉范围;宗族不仅是血缘群体,也是一个不断被建构的社会文化团体;宗族乡村研究模式和功能主义视角的局限及超越;对当代宗族复兴原因的分析应关注其中暗含的经济因素。  相似文献   

8.
家族思想在我国有根深蒂固的历史,从家族特征的角度来说,民家与汉族具有极高的一致性特征,但在主体身份认同方面却有地域性高于家族性的情况。鉴于儒家思想的传播与族群形成同步发展,民家文化是汉文化与土著文化的融合体,汉文化的家族特征在民家文化中大量呈现实属正常,但就此推演的"白汉一体"结论与族群的动态发展过程并不相符。对此问题的探讨,本文一方面通过分析早期民家的研究成果,探讨不同政治背景的主位民家观及白族观,包括主位的群体认同观念与作为民族的身份建构与转变。另一方面,基于作为原生纽带的家族体系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张力,探讨作为共同体的家族与族群在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的工具理性与纯意识形态的非理性意义取向下的民家观。  相似文献   

9.
美第奇家族创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神话,这样一个富可敌国的家族历来褒贬不一,尤其以艺术赞助人的身份为人所知.美第奇家族的财富究竟是怎么建立起来的?隐藏在巨额财富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野心?美第奇家族进行艺术赞助究竟是出于对艺术的爱好亦或是存在别的动机,这些问题将是文章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10.
欧洲对"民族"(Nation)有不同的解读.19世纪末,欧洲的"民族"主要是指公民或国民的总称,因此,欧洲的民族主义实际上是"民族国家"的公民主义或国家主义,这与我们理解的民族主义完全不是一回事.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概念产生于20世纪前后,其来源是西方的民族主义理论.一是强调现实的法律政治关系,公民身份来源于权利与责任、义务,与血缘、历史和文化无关;二是强调血缘、历史、文化与公民身份或国民身份的必然联系,单一、纯洁的血缘是获取公民身份的唯一条件.有效消解中国的民族主义,一要清晰地理解"民族"与公民的概念;二要理性地理解集体权利和个体权利的关系;三要树立超民族国家的理念;四要实现现代化;五要建立民主化和法治化社会;六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体系.树立超民族国家的理念,是最终消解民族主义,特别是极端民族主义的最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刘俊哲 《民族学刊》2014,5(2):20-27,115-116
儒学与藏传佛教曾长期在藏汉两地之间进行互动传播,彼此影响。这既有政治、经济、宗教、婚姻、交通、人口迁徙以及儒学和藏传佛教各自的特质等方面的根据,又有着多种实现方式。二者之间的互动传播与彼此影响不仅表现在外在的形式上,更体现于思想文化的内容上,且形成一种以形式为载体,以内容为核心的互动传播和影响的结构模式。其实际效用是多方面的:拓展了藏区藏民族和汉地各民族的思想文化视野,丰富发展了汉地和藏区的思想文化内涵;促进了藏区和汉地社会秩序的稳定;增强了两地各民族之间的团结。  相似文献   

12.
设若旅游人类学是一门以人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解读旅游现象的学科,那么其早期的研究则有单薄零散之弊,不足以对学科总体的研究取向形成支撑.因此,旅游人类学的研究内容需要重新考量,逻辑框架亟待重新建构,以藉此回归到人类学固有的研究传统与范畴中去,从而达到认知旅游现象及其本质的目的.另一方面,中西旅游发展道路迥异,旅游研究亦不同途,相应导致了中国旅游人类学有别于西方的研究使命与职责.因此,中国旅游人类学研究的"本土化"势在必行,由此可更接近国内旅游现象的本质,更兼具指导国内旅游研究的价值和意义.鉴于上述,本文认为,作为一门学科的旅游人类学急需系统的建构,而作为"舶来品"的旅游人类学则必须经历"本土化"的调适过程,方能立足于中国旅游学界,承担相应的研究职责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目前青藏地区民族高校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少数民族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些思考,旨在为民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浅谈藏学研究文献的馆藏建设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简要分析了我国藏学研究文献馆藏与利用现状,提出了建设和开发我国藏学文献的若干意见及对策,如建立藏学研究各专业文献馆藏数据库和藏学研究文献网络资源库,加强馆际合作,进一步提高藏学研究文献的利用率等.  相似文献   

15.
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本文认为,要真正将心理素质教育贯穿到素质教育全过程中去,在理论和实践上皆有若干问题需进一步明确。如对心理素质结构这一问题的研究启示我们,心理素质教育完全可以着重从个性品质、心理健康、认知、社会适应等方面着手进行。文章指出,作为广义的心理素质教育,除了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形式外,学校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众多少数族裔中,非洲裔是人口众多、影响力巨大而最具典型意义的少数族裔之一;简要回溯了美国非洲裔"从奴隶到总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概括阐述了非洲裔文化的一些精粹内容,重点介绍与分析了近年来美国对于非洲裔历史文化所采取的多种保护举措,尝试思考美国经验对于我国保护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具有哪些积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民族偏见的研究进行了介绍.民族偏见研究的起源;有关民族偏见的定义及民族偏见所包括的三个成分:认知的--刻板印象、情绪情感的--情绪或情感强度、行为的--歧视;重点介绍并评价了国外有关民族偏见的理论及国内外民族偏见研究的现状:包括民族或种族偏见最新研究趋势及民族认同与民族偏见的关系;最后对我国偏见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以壮族地区双语制为主要考察对象,提供新的材料,并从新的角度进行探讨.结论要点是一是壮族地区双语现象的量化分析结果;二是双语制给壮语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带来了明显的影响;三是双语制给汉语有关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也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四是双语制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政策.  相似文献   

19.
翻译实践中具体的语境决定一切细小问题,语义的判别和语词的抉择都必须依赖原文的语言环境.脱离了语境的制约,我们无法谈论词句的意义,更谈不到准确无误的翻译.只有透彻的参悟语境,才能达到对等转换的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20.
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是民族国家最具实质意义的两种利益形态,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分殊。如何协调两者关系,是当今世界一切民族国家必须面对和加以解决的基本问题。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多元一体"理论为两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可贵的启示。可以把"多元一体"看作是对两者关系的高度概括;两者关系协调的本质是要消除"多元"与"一体"之间的张力;只有尊重和承认不同民族的"多元"利益,才能维护和实现统一国家的"一体"利益;"多元"与"一体"的辩证关系为两者关系的协调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