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同一个孔子,现在的学者们会得出极不相同的结论。有人认为,孔子是进步的;有人认为,孔子是守旧的;更有人认为,孔子的言论和活动,一部分是进步的,一部分是保守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原因也许很多,但我以为最主要的原因不外是以下几点:第一,是古史断代问题,换句话说,孔子时代的社会性质问题;第二,是孔子的身分问题,即,  相似文献   

2.
论“所”、“所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所”和“所以”的不同看法自从《马氏文通》称“所”为接读代字以来,我国语法学界对古汉语中“所”,字的看法一直很不一致。刘复称“所”为关接代词,黎锦熙认为是联接代词,王力先生认为是特别的指示代词;这些学者的共同之处是把“所”字看作代词。另外一些学者则有不同的看法:杨树达称“所”为助动词,杨伯峻认为是小品词,中学汉语课本(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认为是助词,中山大学《古代汉语》、上海师范大学《古代汉语》也都认为是助词。近来把“所”看成助词的人越来越多。到底“所”是助词还是代词?这是本文准备论及的一个中心问题。语法学界对于上古汉语中的“所以”,也曾有过争论。杨伯峻认为“所以”是短语,黎锦熙认为是连接词,刘冠群也认为是连接词。上古汉语中的“所以”,到底是词组还是复音词?是本文准备论及的一个问题。另外,复音连词“所以”产生的时代问题,“所……者”词组中的“所”和“者”是否代词的问题,也是本文准备顺便论及的。  相似文献   

3.
<正> 我研究郑和,是从一九三五年发现郑和所亲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开始的,到与郑一钧合撰的五册《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从一九八○年起陆续出版,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时间。从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郑和研究在我国第一次形成热潮,当时我在郑和研究方面做了一些拓荒性的工作。郑和下西洋这个历史事件,在本世纪初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有不少论著问世,提出了众多的问题,展开了国际性的讨论。国内有梁启超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向达的《关于三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国外有法国学者伯希和所撰《郑和下西洋考》,日本学者山本达郎所撰《郑  相似文献   

4.
黄意明 《江淮论坛》2007,(3):116-123
先秦儒家关于关于“情”“欲”问题的看法,近来颇受学术界关注。考诸先秦儒家原典,“欲”“情”“知”三者常交织在一起,成为人性的内容。本文辨析了其间的关系:三者之中,“欲”是最基本的,相当于一种原初意志和生理本能,又可分为道德之欲与生理之欲。由“欲”而“情”,欲望的实现,引起情感的满足,两种欲望对应两种感情。“知”则对“情欲”进行调节。一些学者(以苟子为代表)不承认有道德情欲,故特别强调“知”的作用,以理性调节情欲;而另一些哲人(如孔孟)则重视道德情感也兼及“知”(智)。  相似文献   

5.
产权理论最早是由以科斯为代表的西方学者提出的,但至今国内外理论界对此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认识,说法各异。如关于产权的本质,有人认为,产权就是财产所有权,指不动产,如土地、矿山、厂房设备、房屋等的所有权;有的人则认为产权指的是使自己或他人受益或受损的权利;还有的人认为产权有两种基本含义,即广义与狭义之分,第一种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问题,解放前后都有许多法史学者作过探讨,提出过不少有益的见解。但是,究竟什么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至今在法史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我认为中华法系虽然是一个历史概念,但正确揭示它的特点,对于推动中国法制史的研究,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本文就此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与同志们商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长征研究中两个问题进行再探讨,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一,关于红军长征前和长征中是否知道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问题,过去许多研究者认为中共中央在长征前和长征中就知道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笔者认为中共中央在长征前和长征中知道陕甘边苏区和红二十六军,但对陕北苏区和红二十七军却并不知晓,这主要与陕北苏区形成的时间有关;第二,关于红军长征战略方针转变的问题,有人认为是“湘西—川黔边—川黔滇边—川西—川陕甘—陕北”,笔者认为红军战略方针经历了“湘西—川黔边—四川—川陕甘—陕北”的转变,除此之外常常被研究者认为的“战略方针”,实际上只是一些策略方针。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人口分布的研究虽然还没有成为中国人口学的热点,但近年来的进展还是令人欣慰的。譬如,对土地负载力和人口容量等的研究都可以说是对过去人口分布研究的深化,且从定性到定量已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成果。①但关于中国人口分布,目前的主要认识似乎并没有超越以胡焕庸等前辈学者的开拓性研究所奠定的认识的基础。至今,决策层和学术界对于中国人口分布的共识主要体现在:其一,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目前中国的平均人口密度约为世界平均的3倍,据此认为中国属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国家之一,其”H,以胡焕庸教授在1935…  相似文献   

9.
外语磨蚀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关于外语磨蚀的探讨很多,但却很少有学者从动态系统理论相互连接性的维度出发,探寻它的根源。在此力图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起源、特征和运用出发,具体运用动态系统理论相互连接性的特点,从外部环境因素、内部语言系统因素以及各种语言系统相互干扰因素等几个方面对外语磨蚀现象进行再次探讨,同时提出一些能够减少外语磨蚀的学习建议。  相似文献   

10.
也论鲁迅的脑袋和自由主义的帽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观点认为胡适是自由主义者,而鲁迅则不是;相反意见则认为鲁迅而非胡适才是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以上两派各执一词,迄今没有一个圆满的答案,成为现代文化史上一个仍没有彻底解决的悬案。其实,胡适和鲁迅都和自由主义有关联,胡适属于原典自由主义,鲁迅属于个性自由主义。原典自由主义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主义,个性自由主义则是不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主义,它只具备原典自由主义所有原则中的重要一端,即其中之一的"个人主义原则",注重个性自由,而其内涵近似于"哲学自由主义"。鲁迅的脑袋能戴上自由主义的帽子,但帽子的款式却是个性自由主义,而非胡适式的原典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与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蕴藏十分丰富的产权理论的挖掘和潜心研究指出,马克思早于科斯等西方学者以前一百多年就创立了科学的、系统的产权理论。一些尊重客观实事的西方学者称马克思是社会科学史上第一位有产权理论的社会科学家。因此作者认为,马克思的产权理论,特别是关于产权的性质、关于权利统一与分离的理论,是指导我国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唯一正确的理论。而西方的产权理论适应的是私有制经济关系的要求,决不能作为我国改革的出发点。文章最后对我国理论界有些学者主张照搬西方私人财产原则及以此为出发点提出的几种错误的产权改革方案,进行了有理论深度、有说服力的评析。  相似文献   

12.
现在大多数历史学者,都主张商代属于奴隶社会,但也有一部分学者判定殷商尚未进入奴隶社会,而处于原始共产社会末期。主张殷商为奴隶社会者,对于商周历史的分期,也持有一些不同见解。例如有人认为,商初奴隶制度就很发达,有人则认为盘庚在位前后,殷商的奴隶制度才成熟起来;有人认为,商末封建经济因素已经萌芽,为西周过渡到封建社会准备了条件,有人则认为商代和西周都属于奴隶社会阶段;更有人把奴隶社会的下限移到两汉,从而认为商代尚处于奴隶社会的前期。因此关于殷商社会的性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理论界的重视,发表了一些较有质量的文章。但是,就发表的文章来看,有一个基本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归属问题。关于这点,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来龙去脉看,它应该归属于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第二种认为,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和性质看,它应属于一门独立的学科,和“西方现代哲学”属  相似文献   

14.
《庄子·天下》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学术史,颇为学者重视,关于它的作者与学术立场问题甚为重要,但历来争论不绝。对此问题,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天下》持儒家立场;一种认为《天下》为庄周或庄子后学所作,因而是道家庄子学派的立场。而实际上,《天下》是黄老学派的著作。它的总序部分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是黄老思想发展的结果,它在评论诸家时所采取的立场也是黄老的。  相似文献   

15.
"正义"始终是西方伦理学关注的核心问题。很多学者认为基于道德情感主义的关怀伦理仅仅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对社会正义问题缺乏关注。作为当代有影响力的德性伦理学家,斯洛特认为缺乏正义的关怀伦理是不完整的。他将"移情"作为正义的基础,认为无论社会制度、宗教、分配、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还是国际关系都需要建立在"移情"的基础上,如此才能实现正义。道德情感主义正义理论受女权主义发展的影响,被看作是女性声音的体现;它与当代自由主义特别是罗尔斯的正义论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都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然而,由于移情的偏袒性,其正义理论很难做到机会均等,因而受到很大的质疑。  相似文献   

16.
《龙城录》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著名的文言小说集《龙城录》,旧题柳宗元撰,对后世影响颇大,但对其作者向来存在两种相反的意见。认为是宋人王铚托名柳宗元伪作一说一直占据上风,近今又有一些学者再次提出确为柳宗元所作,此说为一些人所信从。澄清这个问题,对柳宗元研究和小说史研究都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以上二说都未必正确,以新的证据论证是五代后期至北宋前期佚名氏作品,以供学术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 在探索关于共产主义实践问题中,我们认为有两个问题应当弄清楚:一,应当弄清楚究竟什么是共产主义实践?现阶段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否都属于共产主义实践?二,应当弄清楚什么是共产主义劳动和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或者说,共产主义劳动与共产主义劳动态度是否有区别? 先谈第一个问题。胡乔木同志提出关于共产主义实践这个重大理论问题以后,澄清了许多人头脑中认为“共产主义没有经过实践检验”、“共产主义是渺茫的”等错误思想。但  相似文献   

18.
在目前的分配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中,我认为有两种倾向值得重视,提出来供大家思考、讨论。 一、研究范围上的即宽又窄 在经济活动中,究竟哪些活动属于分配问题?迄今为止,经济学界并没有统一的界定。或许正因为如此,学者们在研究分配问题时,对分配范围的理解常常不一致,表现为既“宽”又“窄”。所谓宽,就是把分配的外界环境问题也当作分配本身的问题加以研究,最典型的就是目前颇流行的“收入分配市场化”观点;所谓窄,就是把分配局限于个人收入分配范围内。如一些学者的文章标题为“市场经济的分配观”,但内容只涉及个人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9.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问题,至今为学术界一桩未了的公案。但总其各种说法,不外有三种———罗贯中著;施耐庵、罗贯中合著;施耐庵著。我们认为:《水浒传》作者为罗贯中,“施耐庵”为罗贯中的托名。有关“施耐庵”为托名的说法前代学者早已论及,清人周亮工就提出过质...  相似文献   

20.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端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和东欧易帜,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到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挫折.二十年过去了,苏东剧变尘埃落定,但在这一领域需要研究的问题比以往更多.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端来说,还存在一些争议,有学者认为1847年6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但还有学者认为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另有一些学者还有与此持不同意见,本文主要综合了众多学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端的看法,并依此归纳出了自己的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