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运用大量翔实的史料,较系统地论述了秦汉至民国时期新疆民汉双语教育的发展过程,分析了新疆民汉双语教育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客观地反映了中央王朝与新疆地方政权以及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新疆民汉人民的杂居格局及生活环境,新疆民汉人民之间相互依托的友好关系,新疆与历代中央王朝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以及新疆民汉文化的相互交流与影响等方面的大量翔实史料,客观地论述了新疆民汉双语教育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国"民汉"双语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培养了大批"民汉"双语兼通的人才。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双语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扎实有效地推进,实现科学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民汉"双语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问题,从战略层面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相似文献   

4.
在新疆地区加强“双语”教学,实现“民汉兼通”,为新疆地区培养“双语”人才,是长期以来党对新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只有根据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科学规划、明确目标,细化措施、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进民汉教育的融合,构建与完善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制和多种“双语”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新疆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5.
民汉合校是指在我国少数民族和汉族杂居地区,根据社区人口的民族构成及其语言的使用状况设立的教育社会设置,因其在同一学校内部的不同班级或系科采用少数民族语言或汉语言为教学语言,而与汉语言授课学校和少数民族语言授课学校相区别。民汉合校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成为少数民族教育,特别是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民族迁徙、通婚、经商、入侍、屯田诸方面入手,通过大量民汉接触的史料,对新疆民汉语互学现象产生的基础和条件,对民汉语互学现象的发展过程以及民汉语互学现象对新疆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客观地反映出两千多年来汉族与当地民族密切交往的历史以及共同为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民族之间语言接触和文化交流的中介手段,它能增强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本文运用大量翔实的史料,从佛经翻译和文学及其他翻译两个方面,论述了新疆古代民汉翻译活动的发展过程,客观地反映了中央王朝与西域地方政权以及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8.
2021年8月,根据湖北省委、省政府部署,湖北省民宗委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党史教育活动精神,以"落实民贸民品扶持政策、促进企业发展"为主题,对全省民贸民品企业扶持政策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一、基本情况民贸企业是指民族县市内经销(收购)民族生产生活必需品,符合国家民族政策,经过省级认定的企业。民品企业是指生产民族特需商品,经国家民委等部委认定的企业。目前,湖北省共有民贸企业466家、民品企业43家,其中边销茶企业13家,主要分布在29个县(市、区)。  相似文献   

9.
《民族论坛》2011,(3):12-13
他们如是说话:双语教学是中国民族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曲木铁西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解决少数民族人才匮乏的最佳途径就是培养大批少数民族的双语人才。——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丁文楼双语教学,是要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在双语教学中既不能强调民族语文而忽视汉语文的教学,也不能只强调汉语文而忽视民族语文的教学。——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丁文楼  相似文献   

10.
运用自编问卷对新疆自治区六所高校的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自我评价维度上,民汉学生有显著差异,民族学生的自我评价高于汉族学生;专业因素是民汉学生择业时共同面临的首要障碍因素;民汉学生都有去基层工作的心理准备,但理想工作地区,民汉学生有显著差异;在首选单位上,民族学生更为保守,倾向于选择政府和事业单位;在收入期望上民汉学生都表现为过高期望.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的新时代背景下,面对民族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的现状,既给高校民汉双语教育发展带来新机遇,也给高校培养“民汉兼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和新任务,特别是彝汉双语高等教育惟有大力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适应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需求。本文主要从时代背景、建构历程、实施举措及成效等方面,对新时代“彝语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及实践进行探究,从而将人才培养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适应新时代民族高等教育发展形势,进一步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族群认同感建构的社会学分析:以新疆“民考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族群认同的讨论已成为社会学族际关系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本项研究以新疆地区的一个特殊群体--"民考汉"为例,探讨影响族群性的文化特征与主观认同,并试图对影响"民考汉"族群认同的民族结构和制度安排进行客观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和特点,分析了新生代民汉农民工的差异及其由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影响,旨在呼吁社会和政府对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存在的问题给予妥善解决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高等学校的民族教育是党的民族政策的一项伟大举措,对新疆民族高等教育而言,预科教育是新疆高校重要的特色之一,其在新疆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大力推行双语教育的新形势下,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文中结合新疆民族高等教育的特点,对预科教育面临的新形势,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细致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革新策略、措施等.  相似文献   

15.
为理解"民考汉"在校大学生行动的内在意义,笔者选取了10名维吾尔在校大学生(其中6名是"内高班"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展示了他们对语言、伊斯兰教、维吾尔族历史以及对自身和维吾尔族前途的期待等四个方面的认知,发现:1)该十名访谈对象对其母语具有一定的情感倾向,同时对其他语言也持开放态度;2)该群体为典型的文化穆斯林,"重信仰,轻行为",同时他们对新疆当前的宗教治理实践有各自心理反映;3)对维吾尔族历史的认识呈现一定的分化,其对官方历史的态度更需引起注意;4)大多数人对其自身和整个民族的前途持乐观态度,但其中存在一定的阶层分化。文中最后讨论了"知识分子亚社会"实现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扩展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本文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传承及应用进行了相关的探讨,论述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作用,讨论了民族优秀文化教学的必要性,总结了现有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及困境,最后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希望能够有效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传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他们如是说话:双语教学是中国民族教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曲木铁西提高少数民族整体科学文化素质,解决少数民族人才匮乏的最佳途径就是培养大批少数民族的双语人才。——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丁文楼双语教学,是要培养‘民汉兼通’的人才,在双语教学中既不能强调民族语文而忽视汉语文的教学,也不能只强调汉语文而忽视民族语文的教学。——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丁文楼  相似文献   

18.
李立 《民族论坛》2012,(9):24-26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就开办了民族预科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族预科教育已成为民族地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为各院校本科专业输送了大量人才,为全国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以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现今的预科招生已达4万人左右,其中,仅中央部委高校的预科生就有6000-7000人。据相关部门统计,今年参加高考的湖南少数民族考生有3万多人。然而,有部分少数民族考生和家长对民族预科教育的招生、培养、方式、目的等细节并不是很了解,甚至有部分家长错误地认为民族预科就是"降80分录取"预科班无非就是花钱提前占据一个大学指标"。为了进一步弄清预科教育有关情况,本刊专访了湖南省民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徐克勤,请他为我们解读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和报考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梁黎 《中国民族》2012,(4):59-61
自1913年建校以来,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原蒙藏专门学校)先后培养了前国家副主席乌兰夫以及荣耀先、多松年、贾力更、李裕智和诗人郭小川、文学家巴彦布、国家民委原副主任文精等数以万计的各民族优秀人才,在民族地区、全国乃至国外都具有较大影响。乌兰夫曾经说过:"共产主义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就是从这个学校开始的。"国家民委有关领导在视察民大附中后曾动情地说:民大附中搞活了,我们的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就更有希望了!今天的民大附中,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一所高品质的"不一样"的学校。  相似文献   

20.
"转型"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为了追赶内地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对新疆民族教育事业实施了一系列特殊的扶持政策。研究国家对新疆民族教育的扶持政策,以及这些扶持政策对新疆民族教育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