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唐西域记》所载与佛本生故事相关的窣堵波,凡十七处,文中选择了其中的五处,通过与相关佛教经典及印度文献的比较分析,指出这些遗迹都是某一佛本生故事的最初上演之地,亦皆反映了相关经典的戏剧表演背景。六群比丘表演佛本生戏剧的事实,说明本生经可能都是在相关戏剧表演的基础上形成文本的。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处欧亚交通冲要;居民种族多源、民族复杂;多种文化会聚、异彩纷呈;19世纪初、20世纪前期成国际竞逐的焦点。相关历史、考古、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之研究,呈现十分复杂的面貌。目前,学界关注的"吐火罗"问题堪为显例。吐火罗,是里海、黑海北岸古代游牧民族之一,自称"Tochori"。公元前2世纪以前进入阿富汗北部。唐代玄奘译称它为"覩货逻"。公元8世纪前后,在回鹘文《弥勒会见记》题跋中有"Toχri",德国学者据音读相近,指其为印欧语西支中早已失落不见的"吐火罗",并与古欧洲人南下挂钩。近年发掘之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被个别学者假想为"吐火罗人"遗痕。有美国学者更将这一"假说"作为结论,并扩展指称塔里木盆地自青铜时代至唐,诸多不同王国、不同民族,均是"吐火罗",甚至与新疆现代民族联系。涉及古族、古国,必须关注特定时空背景;语言、文字不能与民族等同;种族与民族不能等同;它们又都必然在交融中发展。考古遗存必须总体把握,才可认识其民族个性,切忌抓住点滴枝节,就与民族联系。  相似文献   

3.
猕猴与罗刹女交配繁衍藏人通常被看做是有关藏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本文对这一传统看法提出了质疑 ,认为此传说并非神话 ,而是藏族的重要祖源传说 ,是关涉藏族起源真相的具有实际含义的文本。文章指出 ,传说中的“猕猴”与“罗刹女”是血缘图腾符号 ,“罗刹女”种系人群应为藏地土著 ,“猕猴”种系人群则出自东部横断山区 ,二者结合的传说实际上隐含着远古两地氏族之间的联姻。这一内涵与藏文史料中关于藏地最初四大或六大氏族中曾存在藏地腹心地区同横断山区氏族相互联姻的史实记载一致 ,二者逻辑结构、族群背景与地望均完全对应。文章还对此传说在藏族起源研究上的价值及所预示的新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4.
《中文信息》2008,(5):109
阿克苏克孜尔尕哈千佛洞是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唐代遗址。共有46个洞窟。解放前大部份被毁。现在较完整的洞窟有38个,其中19个为支提窟,19个为毗河罗窟。窟中壁画多为佛本生故事,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国家名称变迁考——从“罗刹”到“俄罗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深 《江淮论坛》2010,(3):105-111
俄罗斯是世界大国,也是中国最大的邻国。清朝与罗曼诺夫王朝的交往是中俄关系史上的开始时期,也是中国人对俄国形成认识的最初阶段。清朝前期,无论官方与民间,还是中央与地方,对俄罗斯的称呼多种多样,演绎了从“罗刹”、“老羌”(“老枪”)到“俄罗斯”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三)根据佛本行诸经镌造出的释迦牟尼成佛前后和诸佛的各种故事形象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从诞生、出家,渐次修行到成佛。即是佛的本行故事。与本生是两种不同的故事。一是前生,一是此生。上段说的是释迦牟尼前生,——本生这段要说的是释迦牟尼此生——本行。佛本行的故事约可分四类: ①未出家前宫内各事迹。如:宫中娱乐,出游四门,四天王捧马足等故事形象。②表现苦行的事迹。如:出家入山,剃发染衣,精进苦行,牧女奉縻,毕波罗树下思惟等等。  相似文献   

7.
罗香林有一篇少为人知的旧文,检讨了<古史辨>的学理基础.对该文进行简略的考察分析,可以看出"古史辨"学人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一些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演变.也可见中国史学界在思考一些史学的基本问题上,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罗香林是20世纪中国一位著述颇丰的史学家,治学的范围相当广泛。中外关系史与华侨史是其长期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涉及中外关系史上佛教、景教、伊斯兰教、真空教等宗教的传播问题;蒲寿庚、孙中山、梁诚、容闳、傅秉常等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香港与中西文化交流和华侨史上的"兰芳大总制"等众多问题。罗香林的史学,承继了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张星火良等大师以及其父罗师扬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形成了求真实、求创新、求博通的鲜明风格,自成一家之言。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罗氏史学中亦不免有值得商榷之处,如罗氏史学中关于对"民族主义"的理解等。  相似文献   

9.
敦煌写本《生经·佛说舅甥经》语词琐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写本《生经·佛说舅甥经》语词琐记方一新《生经》五卷,西晋竺法护译。记述佛及弟子的本生故事,凡五十五篇。其中不少故事生动洗炼,可读性强,含有较多的口语词,是研究六朝佛典语言的宝贵材料。《佛说舅甥经》是此经有代表性的一篇,所叙的是这么一件事:舅和甥共...  相似文献   

10.
罗香林是客家研究的创始人,《客家研究导论》是其客家学说的奠基之作。当今客家研究风靡一时,正是以罗香林的《客家研究导论》为发端的。从探讨"新史学"背景下的学术取向及罗香林的资料寻找和田野调查入手,可以具体剖析当时学术环境对罗香林所产生的影响,从源头上加深对罗氏客家学说建构的认识。可以看出,经由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所开创的客家研究局面,并非罗香林个人的孤立学术作为,而是在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建构的环境中发育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达斡尔族是契丹后裔,经陈述等许多学者的论证,学术界对此已达成共识,达斡尔族同胞也认同此说。近年则不断有人提出异说,其中以朱学渊提出的"大宛、大夏、吐火罗就是达斡尔"的说法最有代表性。这种说法将时空不同的民族、政权拉扯到一起,缺乏可靠的证据,严重失实;反映出的研究方法及观念也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12.
耽罗略考     
:耽罗是朝鲜半岛南部海域之济州岛的古称。本文论述它从朝鲜半岛的一个海外属国到今天韩国的一个“道”的发展历程。同时着重阐明因其具有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在元明两代中韩关系上扮演过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罗台山是清代著名的理学家、佛学家,目前学术界对其佛学思想多有研究,但对其生平事迹及思想影响研究较少.本文在进行田野调查与族谱考察的基础上,侧重以其家史资料、家族口传资料为依据,对罗台山生平交友及奇异经历作出解释,并评述这些经历对其诗文创作、理学与佛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罗香林与广东地方文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志华 《学术研究》2005,(5):110-113
著名史学家罗香林在收集整理广东地方文献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他努力完善广东地方文献公藏的建设,并对广东近代史料、广东客家文献和兴宁地方文献资料等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整理。这些与他作为广东人和作为史学家的双重责任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元代西藏统一到中央王朝的行政管理之下,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发展,藏传佛教的传记文学作品陆续出现。觉囊派的《笃布巴本生传》是可以确定的传主和作者都是生活在元代的成书于元代的作品。书中吸收了印度的佛本生故事的文学形式,又加进了许多重要的西藏的文学故事,着重强调觉囊派祖师笃布巴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的内容,这比格鲁派尊奉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为观世音菩萨化身要早将近一百年。该书是元代西藏的传记文学的精品之一。  相似文献   

16.
罗大春是晚清贵州著名的将领之一,他虽出身贫寒,但因勇猛善战而得到清廷赏识,并升迁至从一品的福建、湖南陆路提督等职.综观其一生,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同治光绪两朝之交,奉命赴台开展的"开山抚番"活动,为开发台湾和抵御外来侵略作出重要贡献.赴台成为其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对其后半生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7.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为太子时,曾有过三位夫人,育有三子.后来,三个儿子均随之出家修道,罗睺罗、优婆摩那成为大阿罗汉,而善星开始时很精进,后因自恃出身释迦族,贡高我慢,放任自己,又亲近外道恶友,以致退失四禅,沦落为恶人,甚至对佛恶心相向,最终堕入地狱受苦,且无法救拔.对于善星的自甘堕落,佛陀最为痛心,尽管他早已预知善星必定将断善根,成为"一阐提".但佛还是苦口婆心地加以劝诫,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做到了仁至义尽.然而,善星始终固执己见,拒绝佛陀的教诲,不思悔改,终于自食其果.这一切无损于佛陀的光辉与伟大,反而恰恰证明了他一再强调的因果律的正确性:自作自受,他人是无能为力的.  相似文献   

18.
公元三世纪中叶,随着印度《佛说盂兰盆经》传入中国,目连救母故事开始在中国民间流传,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目连文化。中国化的目连故事和目连文化至迟于公元七世纪中叶东传日本,从此便在日本广泛流传。中日两国目连故事和目连文化,虽然在诸多方面有相同或相近之处,但由于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民族习俗等不同,因此两国的目连文化存在着内容涵盖、艺术品类、历史走向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王耘 《西域研究》2002,(4):71-75
佛教本生故事的研究往往偏重于情节的讲解与内容的溯证,探讨仍相当粗陋.我们认为,以舍身为主题的佛教本生故事往往深含着启示凡众破除执障、理会空有的宗教内蕴和不生不灭、无物无我的美学意境.本文将集中解读一个典型文本摩诃萨埵本生(舍身饲虎)故事,引以为证.  相似文献   

20.
中俄雅克萨之战,清军俘虏了一些俄军的官兵。康熙皇帝对这些战俘采取了宽大政策。上谕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罗刹虽与我对垒,但我兵攻雅克萨城从未诛戮其人。如城中有患疾之罗刹亦听其就医,使还彼国传布德意。”为传布德意,将被俘的俄国雅克萨督军托尔布津释回。托尔布津“感戴不已,涕零而返。”但去后,贼心不死,重返雅克萨城与清军为敌,二攻雅克萨时,被我击重伤而后死。余俘凡愿意归者,“并其器物,悉与遣返”,并发给衣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