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大乘寺造像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立石。碑高1.87米,宽0.70米,厚0.23米。碑文上方横书"奉为圣文神武皇帝"字样,前署"陇西李士强撰"。此碑为佛教碑刻,其形制及内容均甚特异。碑头雕群山、屋宇、飞天、坐佛、神仙骑兽等,雕镂精细,造型奇特,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现存曲阜汉魏  相似文献   

2.
<正>北齐夫子庙碑,北齐乾明元年(560)刻。碑高1.76米,宽0.95米,厚0.25米。有额,额部为等腰三角形;有穿,穿径12厘米。额刻篆书"夫子之碑"。碑文为隶书,19行,行24字,剥蚀严重。此碑书法严谨,虽存字不多,但仍可窥见其书法特色。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相似文献   

3.
鲁孔子庙碑     
<正>鲁孔子庙碑,曹魏黄初元年(220)刻。碑高2.34米,宽0.93米,厚0.25米。该碑上呈三角形,有穿。篆书题额"鲁孔子庙之碑"六字。碑文为隶书,22行,行20字。碑文记曹魏封孔子二十一世孙议郎孔羡为宗圣侯,使奉祀孔子,修理孔庙等事。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相似文献   

4.
<正>鲁相谒孔子庙残碑,始立年代不详。碑残,高1.04米,宽0.85米,厚0.26米。碑文为隶书,已漫漶不可读。今存右侧八行,行十一字。碑侧有唐贞元七年(791)杜廉等人题记。此碑自宋代即定为汉碑,《金石录》作"汉鲁相谒孔子庙碑"。《隶释》据残存文字内容定为"鲁相谒孔子庙残碑"。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相似文献   

5.
吴朝阳  晋文 《文史哲》2011,(1):164-168
东汉官宦多为单名,但平民阶层的"双名"也相当普遍。《张迁碑》碑阴题名存在着"双名"现象,与东汉民间社会的习俗相一致,足证其为东汉的"乡里刻碑"。碑文写入非张迁直系先祖的张氏名人,符合汉碑常例;对张迁官职的记载也符合汉代官制;至于用典中的错漏之处,恰恰证明其为东汉乡里俗儒所做之"乡里刻碑";明代赵均、都穆等金石名家对此碑也多有著录;可见其为真正的东汉碑绝无可疑。程章灿先生《读〈张迁碑〉志疑》将该碑断为伪碑的新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正>康熙碑亭位于曲阜周公庙达孝门前甬道东侧。碑亭为木质结构,重檐斗拱,绿瓦覆顶。亭内立巨碑一幢,碑身高3.1米,碑头高1.1米,龟趺高1.3米,总高5.5米。此碑为清康熙二十六年(1678)御制,其内容为对周公的赞颂之词。碑亭与亭内的巨碑、龟趺、水盘形成一个严整的艺术整体。  相似文献   

7.
张猛龙碑     
<正>《张猛龙碑》全称《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碑》。北魏正光三年(522年)刻,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碑高2.24米,宽0.9米,厚0.24米。碑文26行,行46字,其内容为颂扬魏鲁郡太守张猛龙兴学事迹。碑阴刻立碑官吏名计十列。其书法精美端丽,劲健雄俊,为著名北魏碑刻之一。  相似文献   

8.
文宣王记碑     
<正>文宣王记碑,宋淳化二年(991)四月立。碑高1.42米,宽0.7米,厚0.15米。碑文为隶书,记给事中徐休复奉宋太宗之命祭拜孔庙之事。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相似文献   

9.
哥舒翰纪功碑,位于临洮县南大街46号院内。据金石历史学家张维著《陇右金石录》记载:哥舒翰碑为唐天宝八年(公元749年)所立,距今已1230余年。碑额、碑身、碑座均为整块巨石制成。碑额高零点九零米,碑身高四点二五米,宽一点八四米。碑座共为五层,高二点四米。碑正面刻文十二行,为唐隶书,字体挺秀苍劲,笔力雄健。据民间传说为唐明皇御笔,可惜因风化残缺,现仅存五十三字。一九四二年,六安高一涵先生作《临洮观哥舒碑》诗云:“此是  相似文献   

10.
<正>敕修文宣王庙碑,宋景德三年(1006)立。碑高2.2米,宽0.85米。碑额篆书"敕修文宣王庙碑"等字样。裴瑀楷书。其碑文内容为宋中书门下给京东转运司,关于增修文宣王庙的文牒。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相似文献   

11.
<正>正统碑亭位于颜庙仰圣门前东侧,明正统六年(1441年)建,清康熙四十九年(1701年)重修。亭方形,歇山式,灰瓦盖顶,双重飞擔,周围彩绘斗拱,亭内藻井彩绘仙鹤图案。亭内立明英宗《御制兖国复圣公新庙之碑》。  相似文献   

12.
康熙御碑亭位于孟庙第三进院东侧,建于清代。碑亭双重飞檐,碧瓦覆顶,彩绘斗拱,灰瓦立墙,四面为红色花棂门,建筑富丽华美。亭内放置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皇帝亲书“御制孟子庙碑”一幢。此碑为孟庙现存最大最完整之碑,高3.16米,宽1.42米,碑额浮雕泰山祥云,二龙戏珠,精湛逼真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以往儒学由"内圣"到"外王"的思考做一逆转性思考,而指出从"外王"到"内圣"的一个崭新可能.作者多年来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来诠释中国传统社会,并提出批评.作者指出,原先"从‘内圣'到‘外王'"如何落入以"心性修养"为中心,而遗弃了"社会公义";相反地,从"外王"到"内圣",则不再是"大公无私",而是"公私分明",对于"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始有一恰当的衡定.笔者认为这是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乙瑛碑     
<正>《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名《孔庙置守庙百石卒史碑》。东汉永兴元年(153年)刻,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该碑刻隶书十八行,行四十字。其内容为记鲁相乙瑛请求为孔庙设置百石卒史,以掌管礼器庙祀之事。碑文"骨肉匀适,情文流畅",为汉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与《礼器碑》、《史晨碑》并称"孔庙三碑",为历代书家所重。  相似文献   

15.
三渡水牌坊     
三渡水牌坊,即“李赵钱妻何氏坊”,至今尚存。坐落于湖南邵阳新宁县一渡水镇三渡水村,清道光三年(1823年)建,坊为楼阁式样,全系大块脊石嵌镶而成。高10米,宽7米许。四柱三门,自上至下,重叠三层,从左到右,并列三门,中门高3米,宽2.3米,侧门高2.7米,宽1.6米。四根0.4米见方、7米高的石正柱,挺立在四个巨大的石磉上,支撑着整个碑楼,结构严谨,坐势端庄,碑楼上浮雕石刻,琳琅满目,4柱、3门、3重飞檐鳌鱼翘角。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旨在针对"内圣"与"外王"这组概念,对比于"新儒学"与"后新儒学",做一总的回顾与思考。当代新儒家不同于以往儒家的"内圣"直通"外王"之道,改而强调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特别经过一"良知的自我坎陷"以开出"知性主体",并以此而开出现代化的民主、科学。我则以为应该有一大进展,这是经由"新外王"的学习,进而启其"内圣",有一新内圣之发展可能。这些论题将涉及于"方法论之本质主义"与"方法论之约定主义"的差异;另外,也涉及于"历史的发生次序"、"理论的逻辑次序"、"实践的学习次序"三者的差异。本文首先溯及于1990年代以来所引发的思考,对比地呈现出"后新儒学"与"新儒学"的总体异同。再者,指出第三波的儒学革命主张的是"民主宪政,公义为主"、"多元而一统",此不同于往昔第一波之"宗法封建,人伦为亲"的"大一统",也不同于第二波之"帝皇专制,忠君为上"的"大统一"。在此新局下,当有一崭新之思考也。吾人以为,儒学该从"道德的形而上学"转为"道德的人间学",由"心性修养"转而强调"社会正义",在重视"君子"之前,更得重视"公民"这概念。这已经不是如何从"内圣"开出"新外王"的思考,而是如何在"新外王"的学习过程里调理出"内圣",并由此"新内圣"再调理于"新外王"之中。"内圣"与"外王"是交与为体用的,这种"两端而一致"的船山式思考,正是后新儒学思考的特点之一。梳理传统,面对"血缘性纵贯轴"三纲之限制,解开此中所涵之"道的错置",经由"公民"与"君子"之对比与厘清,朝向"公民社会"之建立。从"内圣─外王"到由"外王─内圣"的结构性转换,是伴随着儒学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而开启的,这是儒学不得不要有的转化与创造。  相似文献   

17.
《文史哲》2010,(5)
关于辽道宗"愿后世生中国"说,学术界有生"北宋"说、生"契丹"说和生"佛诞生地"说三种不同的理解。考察辽道宗所处时代,辽朝、辽道宗与北宋争胜的心态,以及辽道宗本人尊崇佛教的文化取向,将"愿后世生中国"之"中国"作"佛诞生地"理解,不论是从文本语境,宗教逻辑,还是从人物心态诸方面,都无一不合。  相似文献   

18.
颜庙·寝殿     
<正>寝殿是奉祀颜子夫人戴氏的地方,位于颜庙复圣殿后,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0),明正统四年(1439)重建,后经多次重修至现在规模。殿高约10米,长26米,深14米,灰瓦、单檐、歇山式,青绿彩绘斗拱,前廊六根红色木柱擎檐,格棂门窗,楠木檩枋。  相似文献   

19.
<正>仰圣门为曲阜颜庙第三道正门,始建于元延四年(公元1317),时称"神门"。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重建,祐名"仰圣门"。门立于六层石阶上,宽三间,深二间,单檐,歇山式,绿瓦覆顶,彩绘斗拱,六扇朱漆门,上方悬红地金字匾额,上书"仰圣门"。  相似文献   

20.
杨慧 《兰州学刊》2007,(3):19-23
圣婚仪式贯穿在人类文明史的各个阶段,从古代宗教对女神的崇拜到天主教对圣母的崇拜,这种仪式的象征性构成了宗教本身.圣婚中"处女生子"和"童贞受孕"的现象蕴涵着重重深意:从"处女"和"贞洁"的概念界定到"圣子"的出生,从象征赖以产生的肉体经验到象征被高度抽象后的心里体验,"圣婚仪式"体现了一种灵肉结合的爱,它不但完成了从肉体到精神的提升而且不曾失却生命的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