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民族文化是伦理的基础,不同的民族文化有不同的伦理。要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就必须超越西方文化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放德而行,循道而趋、顺乎自然的哲学精神;我们还必须以中国文化的中道精神取代西方文化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超越西方理性主义的、知识论范式的生态伦理,把生态伦理学建立在中国哲学境界论的基础上。要把理论的生态伦理变为广大民众的实践的生态伦理,需要对民俗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唐凯麟,伦理学家,1938年8月生于湖南长沙。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伦理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百所重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湖南师大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伦理学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伦理学研究》杂志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南省伦理学会会长、孔子学会会长,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10余所高校的客座教授。唐凯麟主要从事伦理学基…  相似文献   

3.
伦理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分支,关照着人们的价值世界和道德生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话语体系是当代伦理学建设的重要环节。话语体系与伦理学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话语体系为伦理学提供基本语境、交往基础和权力支撑。我国现有伦理学话语没有融入民族话语体系之中,显现出解释力的薄弱,缺乏国际对话权。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伦理学话语体系,必须要基于民族继承塑造伦理话语体系的中国气质,基于学术整合坚定伦理学话语体系的中国立场,基于全球视野搭建伦理话语体系的中国平台。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技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九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共同承办的“第十三届全国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8月23日至24日在江西省九江学院隆重召开,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9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伦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四大阶段 ,即新中国伦理学的初创时期、经受严重挫折的时期、恢复时期和发展繁荣时期。就其学科性质而言 ,新中国伦理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规范伦理学 ,或者说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规范伦理学。论及新中国伦理学的历史地位 ,可以说它是现代中国伦理学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是五千年中华伦理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继承和发展 ,也是现代世界伦理文化的重要一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迎接新世纪挑战的今天,中西伦理文化的交汇、碰撞乃至冲突、融合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因此,正视我们所面临的世界伦理文化环境,在加强民族自身伦理精神研究的同时加强对近现代西方伦理文化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万俊人同志的《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下卷,1992年)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地介绍、论述自19世纪中叶以来现代西方伦理学各种思潮和流派的发展脉络、主要观点及其基本特征的学术专著,是一部熔历史与理论于一炉、集述评与论证于一体的史论结合、史思并重的伦理学新作。在这部逾百万字五编二十余章的著作中,有对西方古典伦理学理论传统的追  相似文献   

7.
伦理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价值引导与道德规范功能。建设中国伦理学无疑是我国当代伦理学者们应担负的历史使命。之所以要提出建设中国伦理学,是因为现有的伦理学表现出时代的滞后性,没有体现中国特色,缺乏中国态度。中国伦理学必须植根于中国道德土壤,立足于当代中国实践,着眼于中国重大问题。构建中国伦理学,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传统伦理和西方伦理为参照,以学术、学科、话语三体系为抓手。  相似文献   

8.
今年 10月 2 2— 2 6日 ,中国伦理学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了第十次全国理学讨论会暨全国伦理学成立二十周年大会。会议就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体系的建立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一、民族道德传统、西方应用伦理研究与新时期道德建设的关系有学者认为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对当代中国文化性质定位的论断 ,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又根植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是理解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指针。一方面 ,当代中国道德建设应立足于民族化的道德根基 ,从而…  相似文献   

9.
学人风采     
蓝勇,男,1962年1月生于四川泸州市,现为西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西南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地方史研究所所长、历史地理学学位点负责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生指导教师、重庆市专门史学术带头人。 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历史地理》编委、《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编委、中国民族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理事、重庆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地理学会理事、重庆市旅游规划咨询专家委员…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1月24日-26日,以《人本伦理学》为线索的理论伦理学研讨会在武汉召开。会议由湖北省伦理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和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共同举办,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文化凝炼是中华各民族伦理文化的观念整合与道德彰显,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伦理发展的文化基础,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发展方向应以传统道德文化优秀品质的现代弘扬为引领,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伦理发展平台上彰显民族优秀文化的伦理底蕴及其道德文化软实力,从而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各民族伦理文化观念共融、和谐与发展.文章就如何推进并逐步实现民族传统伦理的文化凝炼与现代伦理发展体系构建的文化彰显作了初步论证与探讨.  相似文献   

12.
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与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省哲学学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文化哲学与民族文化建设"研讨会,于2000年9月23日至27日在云南省昆明市召开.北京、上海、广东、云南、湖南、辽宁、安徽及其他省市的专家、学者50多人出席研讨会.会上,代表们结合"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提出并探讨了文化哲学与民族文化建设中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3.
徐曼 《学术论坛》2007,30(12):162-166
刘师培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伦理学家,他借鉴西方伦理学说,整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伦理学基本问题及个人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等一系列范畴,形成了以西方伦理学观念和方法整理评断中国传统伦理学说、吸收西方伦理学原理来完善中国伦理学、以传统的体用方法和现代的知先行后来代替社会有机体论等学术特点,为中国近代伦理学的建构作了宝贵的尝试.  相似文献   

14.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7,7(1):F0002-F0002
关剑平博士,满族,1962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1985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古文献专业,并留校任教。1995年,赴日本国立命馆大学留学;1999年在东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言文化研究所和国立民族学博物馆学习;2000年3月获文学博士学位,任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民族文化研究部外来研究员,开始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关注生活文化;2002年开始在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任浙江树人大学人文学院茶文化专业副研究员,兼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浙江绍兴中国酱文化博物馆研…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生态伦理研究的三个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生态伦理研究的当务之急是要抓住三个关键:一是重视生态伦理实践能力的培育,不能只是在理论层面追随西方生态伦理学而导致中国生态伦理研究丧失应用伦理的特征。二是要着力推出蕴涵生态伦理思想的奠基性作品,形成现代中国的生态文化,使公众具有文化自觉。三是明晰中国生态伦理的价值定位,廓清各种错误的西方生态伦理思潮,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16.
特约作者     
刘海明,1967年生,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博士,现任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传媒伦理与法规研究中心主任、广播电视学专业负责人、融媒体实验中心执行主任,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院学术顾问、楚天网络评论研究院专家顾问。  相似文献   

17.
徐雪野  侯方威 《理论界》2023,(11):50-56
张锡勤关于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的研究,对如何以“理论拥抱生活”回应伦理学研究的范式之问,如何以史论统一确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立场,以及如何以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结合呈现伦理道德变迁的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这对于中国伦理思想研究范式的转化、研究内容的丰富以及深入理解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精神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同时,张锡勤关于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的研究,对于在新时代条件下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认识民族伦理文化等问题,亦具有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由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伦理道德的民族,伦理文化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东方人素来重实践感悟而轻理性思辩,使得伦理学与其他学科一样,虽然拥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却至今还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学科。自20世纪初以来,随着学术的西风东渐,许多  相似文献   

19.
百年伦理学研究回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伦理学是中国伦理文化的创世纪 ,拥有五千年悠久伦理文明的中国 ,直到20世纪才真正拥有了学科化和系统化的伦理科学。20世纪中国伦理学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从1900年至新文化运动为形成阶段 ,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第二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底为第三阶段 ,此后为第四阶段。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学科体系 ,(2)道德的本质和类型 ,(3)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 ,(4)中国伦理向何处去及其道德建设等问题。总结20世纪中国伦理学百年发展的历程 ,给予我们许多历史的启示 ,其中最深刻的启示有三 :一是开放的时代需要也离不开伦理学 ,二是应当正确对待古今中外的伦理文化遗产 ,三是伦理学必需面向社会道德生活的实际 ,为现实的道德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0.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生命伦理学同时也面对着后现代的道德境遇:传统道德基础的崩坍、道德权威的消解与生命伦理的学理匮乏使得中国生命伦理学亟需重新构建。尽管恩格尔哈特曾断言:一般的俗世的生命伦理学无法发现一种标准的、充满内容的俗世道德,但是他仍主张寻求一个包容道德多元论的道德结构。本文的生命伦理精神即作为这样一种道德结构的尝试,旨在为中国语境下的生命伦理学构建提供可能性根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生命胚基的道家经典《道德经》因其对生命之"道"的终极关照与对生命自由的无极追求而成为中国生命伦理精神的始源之一,与生命伦理有着一致的内在旨归,即何以安身立命。本文基于生命伦理学构建的目的沿循生命之源、社会生命之治与个体生命之养的生命理路探析《道德经》中饱含的生命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