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多模态隐喻理论对多媒体课堂教学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在总结前人对多模态隐喻分类基础上,提出课堂教学应该从三方面进行多模态隐喻设计:知识概念的多模态隐喻设计、课堂环境的多模态隐喻设计和"寓教于乐"的多模态隐喻设计。  相似文献   

2.
企业标识中多模态隐喻的运用是由图形、文字和色彩等模态的组合来传达概念隐喻的意义,以荷兰语言学家Forceville提出的多模态隐喻理论探讨美国三大电信企业标识中的多模态隐喻的意义建构。标识中三种模态交互作用,使标识动静结合,个性彰显,文化和企业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为企业标识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参考,折射美国文化;另一方面扩展了多模态隐喻理论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苏萍 《兰州学刊》2012,(12):208-210
村上春树的新作《1Q84》一经问世,即引起学者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和热议。除了作品中构思巧妙的故事外,村上将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各种模态的隐喻整合于小说中,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文章运用多模态隐喻的相关理论,通过对《1Q84》的文本分析,对作品中的多模态隐喻进行了分析。表明了在涉及大胆奔放的性爱以及家庭暴力、校园虐待、不伦、离家出走、背叛、同性恋、失踪等各种繁复复杂的离奇情节时,村上在文学技巧的运用上变得更加的细腻和成熟。同时,多模态隐喻分析在理论方面也为解读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多模态隐喻是指源域和目标域全部或部分由不同符号模式来表示的隐喻。以多模态隐喻理论为基础,结合大学校徽的语类特点,可对其进行深入的解读,论述大学校徽多模态隐喻识别与解读中源域的选择及语境对解读所起的作用,并进一步说明大学校徽多模态隐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研究从单纯的修辞学层面提升到概念层面,开拓了隐喻研究的新领域,但当前多数隐喻研究仅限于语言隐喻,其他模态,如手势、表情、图画、音乐等非语言隐喻研究尚不多见。本文以多模态隐喻研究理论为指导,以《易经的奥秘》为例,尝试探讨了电视学术讲坛类节目的多模态隐喻现象及多模态编码的整体意义。  相似文献   

6.
多模态理论是一种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研究方法,它在多个学科都有着广泛的运用.随着近几年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学语篇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各种文学作品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单模态文本,多模态的甚至包含影音的文学作品已经在网络文学中有所体现,作为文学作品的欣赏者--读者,也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像网络游戏高手一样,徜徉在这种全新的文学语篇中.因此,作为文学评论家,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运用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摆脱传统文学批评的束缚,寻求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7.
多模态隐喻与多模态话语分析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多模态的语篇分析。有必要通过理论溯源和对实际语篇进行分析对比,加强这两种多模态语篇分析方法的相互借鉴,促进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关联理论,认为电影是一种非交互式交际,涉及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前者指电影人物之间的交际,后者指电影制作者和观众之间的交际。在前人基础上,构筑了一个电影隐含多模态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对电影《非诚勿扰》中的两个隐含情节进行研究。情节1涉及“多模态花园路径”,隐含在纵向层面对观众起到了制造悬念的叙事效果。情节2涉及多模态隐喻,隐含在横向层面起到了攻击对方积极面子的讽刺效果,而在纵向层面则对观众产生了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9.
运用多模态话语理论增强高级英语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有:发挥多媒体授课的优势,优化教材内容,构建多样性的课堂模态,强调教学效果反馈,拓展多模态课堂教授渠道,立足教学模态选择,摒弃多模态课堂的无序设计。在此过程中要注重对模态"质"和"量"的权衡,找到两者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的多模态转向使多模态话语分析成为话语分析研究的新手段、新热点.MV是含有多元符号且需要多种感官互动的多模态语篇,是用多模态语篇构建意义的典型范例之一.从视觉模态出发,运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以及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综合分析画面要素在意义构建中的作用,探讨多模态话语分析手段在MV语篇意义构建中的作用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全媒体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诞生多种新颖的业态,呈现出更多感官传播的特征,体现出感性、感质和感官品牌的内涵。感官传播在文创行业具有重要价值,能够触发消费者的感性与认同,引发顾客的喜悦与感动,提升商品附加价值。可以五维感官传播为基础,重新构建全媒体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的感官传播新模式:搭建全媒介的品牌接触点;通过品牌接触点形成多模态刺激;多模态刺激背后的隐喻/迷思造就的文化风格;构思故事情节使文化风格实现回忆与共鸣。通过五维感官的多模态设计来提升文创产品的感质程度,通过文化隐喻来深化文创产品的内涵,通过多叙事的故事设计加强文创产品的情感对话,从而创造出更好的文创产品为"中国故事"代言。  相似文献   

12.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观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方式。在认知视角下,文学作品中隐喻意象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家的生活背景、文化认知和精神诉求。福克纳和莫言是中美文学界的重要代表人物,福克纳对莫言的写作手法尤其是隐喻手法有着深刻的影响。比较两位作家代表作品篇名中的隐喻,可以发现,福克纳与莫言在运用作品篇名隐喻抨击社会现实、寄托乡恋乡愁方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位作家以隐喻为纽带,穿越时空,跨越国界,向世人揭示"面具"背后的深意,令世人领略文学意境的震撼。  相似文献   

13.
多模态隐喻研究的重点之一是隐喻相似性表征方式研究,而此类研究需结合语类进行,道路交通标志是图像时代不可忽视的重要符号。从隐喻映射入手可发现,交通标志隐喻表征可分为五类,模态实现和配置颇具理据性,并有独特的语类特点。  相似文献   

14.
目前,隐喻研究的对象已从单模态走向多模态,学科领域从单学科走向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特别是借助语料库(Corpus)、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脑功能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眼动(Eye Tracking)等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的科学研究方法或神经成像的实验手段,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突破性地研究隐喻成为可能。隐喻的多维视角研究推动了认知隐喻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并将我们对于隐喻核心问题的研究不断地推向纵深。  相似文献   

15.
胡青青 《云梦学刊》2012,33(5):145-148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外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已受到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肯定。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研究基础,重建多元的认知理念,运用多媒体技术来实现教学中多种资源的内部整合和相互转换的多模态英语教学新模式可以尝试解决目前"3+1"合作办学模式下英语教学所遇到的典型问题,深化教学改革,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培养全面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相似文献   

16.
动态语篇的多模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语篇是一种集音、画、时、空、动、变于一体的语篇形式,是一个用光、影、声、色合成的叙事形式,是将文学语言转换成动态影像语言的艺术形式.从语言学的角度运用多模态分析法对动态语篇进行解读,分析动态语篇的特点,可以更好地探讨多模态在动态语篇中的协同作用.就多模态分析的案例语篇《大红灯笼高高挂》开展有关动态语篇理论性研究,不仅为大众提供动态语篇解读的新视角,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为多模态语篇研究拓宽了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政治演讲中手势语是除了言语模态以外的重要模态形式。手势模态以其独特的意义建构方式反映人类认知的一般规律,是意识形态在感官模态层的体现。以美国总统奥巴马首届就职演说中的手势语为个案,通过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政治演说中隐喻性手势多模态意义建构的类型、特点和功能。研究政治演讲中手势模态的认知机制对拓展概念隐喻理论以及概念隐喻的语篇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的历史地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来源于人本主义地理学对人如何感知并塑造环境及空间的"地方的意义"的日渐关注。其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借助同期历史文献与文学作品关于特定区域地理环境不同叙述的比较,复原特定区域的地域文化特征;其次,探索文学作品创作者的环境感知与文化表达的规律性特征;最后,揭示隐涵在文学作品中的创作者对特定地域环境的文化认知与思想观念,即文学作品的"地方的意义"。这既有利于挖掘、关注文学作品隐喻的史料价值与"地方的意义",又对开阔历史地理学者的研究视野、扩大地理环境感知行为的主体范围等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鉴于十八大报告提出实现中国梦及建设和谐中国的新目标,运用在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基础上发展的视觉语法分析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别从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和言语符号方面分析Family公益广告,探讨该多模态广告语篇整体意义的构建并揭示其社会启迪。  相似文献   

20.
从溯因推理看文学隐喻的意义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表达式反映了语言使用中人类认知系统的思维机制。借助溯因推理的逻辑推理过程来认识文学隐喻有一种哲学意义,同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隐喻化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认知特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