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灵慧 《民族学刊》2021,12(10):39-45, 120
清末民初,来华西方学者整理并翻译了大量中国民间文学,包括谚语俗语、歌谣民曲、民间故事等不同类型。在介绍中国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之时,西方学者通过序言、注释、图像,以及穿插其中的阐述,呈现出对民间文学生活属性、审美价值、中西差异的认识,而其中承载的民俗文化,具有收录方式多样、涉及主题广博、地域特征凸显等特征。藉由对民间文学和民俗文化的考察,相关译介呈现出西人眼中的中国语言、文学与文化状态。同时,西方学者尝试探察中华民族国民性格、分析中西民俗异同,显现出模糊的民俗学学科意识。但与此同时,因缺乏明确的术语界定和系统的分类方法,概念不清、分类不明、内容杂陈等问题也较为突出,表明其民间文学观念和民俗意识尚处于初始的萌芽状态。总之,清末民初来华西方学者搜集、整理和翻译的中国民间文学著述,既是追溯国内外民俗学学科滥觞的重要史料,亦是其民间文学观念和民俗意识的直接映射。  相似文献   

2.
对回族民间文学学科的界定历来都是许多学者讨论的重点,但从近20年来出版的回族文学、回族民间文学和回族文化学等著作来看,许多学科的学者对回族民间文学学科界定大都单纯地从本学科视角出发,得出的结论也就略显得不够全面.因此,回族民间文学不是单纯的某一学科的概念,它应是一个从民间文学学科本体出发的复合型概念,即含有民族的属性特征、民间文学的本体论特征、文学的审美属性特征和生活属性特征.因此,回族民间文学界定既要突出民族的属性特征,也要强调文学的民间状态和回族民众这一群体的集体口头创作和传承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刘颖 《民族论坛》2006,(2):48-50
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征并不是民间文学的本质特征,与作家文学比较起来,它需借助艺术的或非艺术的附件共同构成;它需要结合特定的民俗背景,在一定的民俗氛围、环境中才能发生;它具有一定的神秘功能和特殊的性质,远非文学或审美的属性所能涵盖。它是具有文艺特质的民俗,是民俗化了的文艺,它是文学、艺术、知识等的合体,而非纯文学。  相似文献   

4.
陈益源,男,1963年生,台湾省彰化县人,文学博士,台湾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兼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台北县县政顾问、嘉义县文化艺术发展咨询委员,现兼任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彰化县文化局文学咨询委员,以及<彰化县民间文学集>、<云林县民间文学集>总编辑等职.长期投入台湾各县市民间文学的采录与研究工作,并在中国大陆、越南等地从事田野调查,且多次参与海峡两岸大型文化交流活动的规划与执行.在台湾、香港、大陆、越南出版有<剪灯新话与传奇漫录之比较研究>(中、越文本)、<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台湾民间文学采录>、<元明中篇传奇小说研究>、<从娇红记到红楼梦>、<古代小说述论>、<小说与艳情>、<古典小说与情色文学>、<民间文化图像--台湾民间文学论集>、<王翠翘故事研究>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备受好评.获颁台湾"中国文艺协会"文艺奖章、越南河西省"越中文化交流奖"等多项殊荣.  相似文献   

5.
藏族民间文学中的民俗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文学虽是以文学的形式而存在、流传,而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民俗事项,则是我们研究民俗学的可靠资料。民间文学的传承方式、在人民大众中的应用,本身也是一种民俗活动。藏族民间文学中的韵文部分,其中蕴含大量的民俗因素及其传承方式,对了解与研究藏族文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6年年会论文中,有关西北民族文学研究的部分可以用古代文学研究、现当代作家文学研究及民族民间文学研究三类专题进行分类述评。其中所涉之文无不以西北之地域、民族、乡土、民俗等地理环境与文化背景作为研究与探讨之出发或旨归,体现出文学与文化间的紧密联系以及西北民族文学的深刻植根性。此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亦应成为西北民族文学探讨的重要理论支点,对于民族文学的理解更不能离开这一基本语境。  相似文献   

7.
藏族民间文学源远流长 ,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更有重要的文化、科研价值 ,本文就民间文学的韵文部分为例 ,阐述了蕴含其中的不胜枚举的民俗因素 ,从而对藏学的其它领域研究有重要的补充与实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神话学界,"向后看"视角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对于神话在当代流行文化、数字技术以及文化产业的影响下出现的各种挪用和重构的研究十分薄弱,因此,神话学亟待实现从"向后看"到"朝向当下"的学术转向。本文对"朝向当下"的神话学的建构路径、视角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阐述,指出新取向的神话学将全面考察并描述神话在当代社会不同领域中经历的各种挪用和重构现象,揭示神话生产和转化的内在机制,呈现当代神话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心声,揭示神话转化与当代社会语境的互动关系,最终达到建构当代神话学学科体系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采用神话学、民俗学/民间文学以及跨学科的视角,运用民族志式田野作业、网络民族志、文本分析、语境研究以及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近年来民俗志书写理论和实践上的一些新探索作了初步梳理,指出了"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对于创新民俗志书写模式、增强民俗志书写主位视角和对话功能的意义以及"感受之学"在探寻民俗志独特学科品格上做出的探索和努力.  相似文献   

10.
苗族贾理发端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它集苗族古代文学、史学、哲学、法学、语言学、民俗学、自然科学、巫学等于一身,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苗族共同体社会交往行为的大宪章,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拟从贾理的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语言切入,从民间文学视角探究贾理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1.
民俗学被引进中国之初,包括以后一段时间,对于民俗的界定一直没有脱离民间文学、民间古俗甚至传统历史学的影响。以钟敬文先生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民俗学界对民俗的界定大大扩充了其内涵的外延。近年来又有人提出了泛民俗的观点,是对传统民俗界定的挑战。但是不管怎样,只有将民俗内涵的界定与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潮流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凸现出这门学科的重要性,才会促进学科理论的完善,也才能在众多学科中争得一席之地,而不被相关学科淹没与吞噬。  相似文献   

12.
母语文学广义上讲是用第一习得语讲述、记录和创作的语言。这里面第一习得语也包括汉语。但从狭义上理解,就是汉语除外的少数民族语。我们通常讲的母语文学就是指用少数民族语讲述、记录和创作的文学。还有一个母语文学划分问题,实际上,母语文学分为母语民间文学和母语作家文学。我们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绝大部分是用少数民族语讲述和记录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民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益成为民俗学研究的新领域。不过,这一领域的核心概念和研究成果散见于相关学科,缺乏集中且稳定的共识。以“民俗”的概念为出发点,我们能够通过批评性文献综述的方法来界定数字民俗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路径,并在民俗学和传播学的跨学科视角下提出数字民俗研究的四个核心议题,即民俗的数字文本与知识生产、口头传统的数字再生、在线社区的再部落化、新民俗与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实践,从而探索未来跨学科理论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民俗学领域,民俗文本一直被视为能够被预先辨识和确定的、客观化的一种普遍性的或者主题性类型的表征。然而,从"表演"是一种交流实践的模式这一视角来看,文本性不仅仅是一段再三重复的口头文学的预先包装,而且是一次话语的实现,一个将一段口头表达展演或再生产为文本的实际过程,即"文本化"的过程。语境化是在某一表演与现象世界的其他显著特征之间建立起联结关系的过程。语境化中最常运用的一种普遍模式是传统化。文本化和语境化都是一个完整而统一的过程的一部分,都是一种话语的实现。本文以一个墨西哥集市上的推销辞为个案,生动地展示了推销员将其推销辞巧妙地文本化和语境化的多种艺术手段和维度。以表演为中心的动态性视角为理解民俗是生存的必需品,是完成社会生活中经验升华的资源,提供了富有高度建设性的优越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哈萨克族民间文学文本的分析,就其中禁忌民俗对于民族认同和社会整合的作用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6.
从符号学看文学叙述的模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符号学认为"功能"是叙事的基本单位,"叙述"是功能的耦合.文本叙述在结构上遵循一定的规律性.该文借用叙事符号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从叙述的功能、句法与意指;文学叙述与日常交际叙述的比较;叙述的语言层剖析几个方面初步论述文学叙事的模糊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 当我们从总体上接触到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时就会发现:其中许多作品的主题、形象甚至情节都存在着惊人的相似雷同。本文试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及其比较研究的视角去追溯它的成因,也许能触及民间文学发展规律的某些方面。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比,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总是伴随着民族的历史演进,成为古代社会的信史。正如拉法格引用特·拉。维尔马该的话所指出的:“这是人民的各种信仰、家庭与民族历史的储存处”。这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视野下的彝族文学研究》是一部在彝族文学研究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专著,该书将彝族文学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运用比较文学的理论和方法,首次系统地对彝族文学中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进行了拓展和深入研究,并以古今中外的文学作为彝族文学的参照,通过对照性研究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点。该书的特点视角独特,材料丰富,研究系统深入,对彝族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比较文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是呈现多元民族生活图景、彰显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艺术载体,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其以实体地域空间为核心的传承路径被不断消解与重构,面临新的发展瓶颈。动漫艺术与民间文学内在特质的契合,为其通过新媒介实现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可行路径。以时代视角开掘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动漫化的人文价值,以民俗传统底蕴丰厚动漫化的艺术空间,以民族文化认同建构动漫化的精神谱系,不仅可助推经典民间文学作品在大众视野的再回归,还可通过动漫媒介将民间文学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以“民族文化IP”为核心驱动力的产业新形态,促进其与生态发展、乡村康养、民俗文旅等地方经济的有机联动,实现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跨界融合,赋能新时代民族文旅产业的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以来,中国民俗学界就民间文学的传统研究范式进行了深度反思,尤其是围绕文本与语境之间的关联,就田野作业的主体间性形成了集中讨论。有鉴于此,本文借助世代从事《格萨尔王传》搜集、整理和抄写的"玉树抄本世家"及其三代人的传统实践,探讨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出版工作中面临的田野伦理问题,以期为当前民俗学界提出的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一种取法民间的实践路径。笔者认为,民俗学或民间文学研究的学术伦理建设须以尊重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和实践者为第一要务,在此基础上开辟学者与民众之间平等交流的对话通道,倾听传承人的声音,关注民众的生活实践,并以"为民谋福利"为终极目的,使民众能够分享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成果,进而确保由传承人和学者共同创造的文化产品的权益共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