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宛小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6)
朱光潜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产儿。他相信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始终贯穿于他美学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早期,他对"美是心物同一"命题的证论是建立在心理科学基础上的;中期,他的美学和语言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后期,受马克思历史观的影响,朱光潜认为美学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朱光潜以科学精神为指导创立的融合中西、贯通古今的美学体系成为现代中国美学一条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
肖鹰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文章把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纳入他成长发展的历史线索中做了系统的解读,努力探索朱光潜美学对中西美学思想的接受史,并由此展开朱光潜美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一般论述朱光潜美学发展历程的著作,都将之分为建国前和建国后两个大阶段。文章提出了关于朱光潜的"前美学时期"(1897—1925)、"美学时期"(1926—1935)、"美学实践时期"(1936—1948)和"美学批判时期"(1949—1986)四阶段分期法。这个分期法既考虑到20世纪前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对朱光潜美学的影响,更注重朱光潜美学历程的内在阶段性变异的揭示。 相似文献
3.
宛小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3):29-33
本文打破了学界一般把朱光潜对克罗齐和尼采美学的整合看作是一种简单地“凑合” ,而认为在克罗齐理性美学和尼采非理性美学之间有若干“中介”环节 ,叔本华美学便是这种“中介”。朱光潜通过对叔本华的审美直观的经验化诠释 ,得出“形象的直觉” ,这既和尼采的“从形象中得到解救” ,又和克罗齐“美即直觉”贯通起来。同时指出 ,朱光潜心目中的叔本华和尼采在人生观上是有本质差别的 ,叔本华是悲观的 ,尼采则是化凄苦为快乐。后者才是朱光潜的早期艺术人生观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宛小平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1):39-43
朱光潜美学前期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说,其方法是以先验哲学为依托,侧重经验分析方法,将理性和非理性方法统一起来对现今或偏于理性主义(李泽厚)、或偏于非理性主义(潘知常)错误方法都有警示作用。朱光潜后期美学在研习马克思实践美学基础上,提出了美在主客体(不是“观”)的统一,同时他理解的“体”不是“实体”,而是将“体”消溶于历史之中,甚至把美学和美学史视为同一的,这和现在实践或新实践的美学观点都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5.
朱志荣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2(5):11-15
朱光潜前期的美学研究主要综合调和了弗洛伊德、克罗齐、尼采、布洛和立普斯等人的思想方法,在取舍折中中体现了科学精神和实证精神,反映了他的批判力和创造力。朱光潜以移花接木之法,使西方学术与中国传统学术相互参证,在比较和消化中创新。他的超脱思想正体现了审美的精神,且与现实互补统一。他还特别注意从感性生活经验和艺术实践中去探讨审美问题,使理论体系与感性体验融为一体,并使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生观相联系,从中实现西方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人文价值的融合。 相似文献
6.
崔文凯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143-146
《诗论》是一部系统地运用西方美学原理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并融合中西方美学观点的力作。《诗论》以西方的诗论对中国的诗歌和诗论进行分析和阐述 ,使中国传统的、感悟性的艺术具有现代科学的理性色彩 ;以中国的诗歌和诗论印证或纠正西方诗论的某些著名论断 ,使之更为科学或全面。《诗论》构筑了“和”的美学体系 ,该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儒道互补”、“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根基中 ,并具有一定的世界性 相似文献
7.
胡健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84-89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朱光潜与蔡仪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这意味着西方美学中国化或在中国体系化了.从全球化视角来看,朱光潜的美学体系体现了强调主客一体的重视审美活动的西方现代美学精神,蔡仪的美学体系体现的是强调主客相分的重视美的本质的西方古典美学精神;共和国建国后的美学大讨论以及实践美学,基本上都受蔡仪美学体系之后的苏俄文化的影响,新时期后有人提出“回到朱光潜”,这实际上是要求中国美学“回到现代”. 相似文献
8.
刘全福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2):70-75
朱光潜的名字在中国美学翻译史上恐怕是要重重写上一笔的。其他方面姑且不论,单就《美学》及《新科学》两部巨制的迻译,已足以奠定他在我国美学翻译领域不可替代的开拓地位了。遗憾的是,尽管翻译成就斐然,他的努力却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鉴于此,本文依据史实,拟对作为翻译家的朱光潜进行详细的探讨,并就其在我国美学翻译及翻译研究领域所做出的贡献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定位。 相似文献
9.
伍永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5):28-33
"美感经验"把朱光潜的美学与人生哲学贯通起来。朱光潜的美学探讨"美感经验"的心理机制及其"前因后果",属于科学;通过"美感经验"实现人生的解脱与超越,即所谓"人生艺术化",这是朱光潜的人生哲学。弄清朱光潜的美学科学与人生哲学的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评价朱光潜的思想,为当下的美学和哲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11.
杨天平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3(1):33-37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学",主要涵指"科学"与"学科"这两个相互区别和联系而又演变多义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含义既有贯通相类之处,又有週异不同之点:有时可以互指或代指,有时则各有所指或异指;有时单指其一义,有时又复指其二义;有时合指或混指其多义,有时则宽指或概指其综合义,等等。因此,需要明辨之、厘清之、慎用之。 相似文献
12.
宛小平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04-107
朱光潜评论桐城派是从中西美学的比较中来批判和继承的,这就和一般只从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转换的视角探索更具有学理的深度,这种世界眼光使得朱光潜从西方近代美学(美的科学)来重新审视桐城派的许多有价值理论,在科学分析和说明的基础上赋予了桐城派以新的科学形态,在古今的继承和批判中透显其历史辩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借鉴已有相关评价方案的合理成分,结合数据的匹配能力进行指标的筛选,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从而建立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科进行实证研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4.
刘伟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8(6):5-11
哲学社会科学或称人文社会科学,一方面是"科学",另一方面又与自然科学有所不同.哲学社会科学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价值指向与其科学分析和逻辑解释能力之间如何统一?传统与现代的内在联系上如何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如何统一?思想内涵与表述形式如何一致?都需要深入探讨.特别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是需要在实践中艰苦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世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169-178
新中国成立以后,朱光潜的美学研究发生了四个转向,即翻译西方美学资料、研究哲学美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文论、中西方文化与文明及其比较研究。这样,朱光潜以其丰富的资料翻译和研究成果奠定了中国的西方美学研究的学科基础,推动了以美的本质、美学基本原理为重要成果的哲学美学的研究,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资料建设和研究水平,在美学界开启并促进了对中西方文化、文明及其比较的研究,推进了中西方美学、文艺、文化、学术的交流。朱光潜以美学家、理论家的身份介入当代文艺、哲学、文化问题的讨论,推动了中国当代文艺、文化实践的发展,并以开阔的视野和规范的研究引领、提升了中国当代人文学术的发展。他的研究转向是时代变迁与个人选择、主观与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包含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全面、客观地还原这四个转向,并以此为基础深入研究、评估其转变效果,有助于科学地理解、评价他的研究,也能够由此反映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王续琨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学科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单元,学科发展战略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纪之交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应由20世纪80年代以学科引进为主转向在引进的同时积极创建新学科的发展格局。在21世纪前半期,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战略可以确定为:合理有效地配置研究力量,学科引进和学科独创同时并重,两相兼顾,协同互补,全面振兴人文社会科学,为使中国成为人文社会科学新兴学科的重要策源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18.
薛富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25-31
朱光潜后期美学同时具有认识论美学与实践美学特征,典型地体现了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从认识论美学向实践美学过渡的历史轨迹,是这一演变的中介形态,它具有哲学美学、认识论美学、实践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等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之共性,同时又在美学学科意识和审美主体论两个方面显示出强烈的学术个性。由于时代的制约,朱光潜先生未能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美学理论体系,但是,这一理论在认识论美学与实践美学两个方面均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19.
[摘要]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进行界定,通过对学科创新力的层次划分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结构层次静态模型;在对创新的一般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学科创新力的形成机制动态模型;在综合上述模型的基础上,结合评价的可操作性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三维结构评价模型。然后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三维结构评价模型为依据,提出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的多层次评价方案,即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创新力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核心指标评价体系和单指标评价体系,根据不同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采用不同评价体系,从而形成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当代美学的"美学大讨论",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确立了中国美学史上的独立学科,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形成了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四大流派",并为实践美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主导流派做了铺垫;它为中国当代美学打通"中、西、马"的中国特色定下了基调,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形态。在"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先生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美学思想是"主客观统一论",而且是与时俱进的、坚持马列第一义的、中西融合的"主客观统一论"。当然,"美学大讨论"及其朱光潜先生,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诸如学术政治化、"大批判"文风、教条主义倾向,这都是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应该反思的教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