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和主体话语的理性化是法律论证的当然前提。区分法律解释主体、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和法律的话语主体三个概念,有助于把握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问题。法律解释中的主体话语具有交往性、时限性、规则性、程序性、封闭性以及法律文本的决定性等特点。我国法律解释中的话语主体和主体话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实现话语主体的理性化、话语权利的现实化和话语交往的自治化等。  相似文献   

2.
主体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主体的的内涵随着主体意识的发展不断,经历了自然主体,上帝主体,理性主体和主体的消解几个阶段.研究主体的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考察"后文学"时代的叙事主体,应从考察叙事者自身主体性出发,以网络空间赋予叙事者的独特主体经验为基础,考察其在虚拟空间中的时空体验、权力关系、心理状态,及其在真实空间中的身份焦虑、文化冲突、主体形成等因素,进而考察网络空间这一虚拟间质空间对网络叙事者伦理选择的影响,其特点在于规训性的道德规范与美学性的主体间性伦理的并存.  相似文献   

4.
考察"后文学"时代的叙事主体,应从考察叙事者自身主体性出发,以网络空间赋予叙事者的独特主体经验为基础,考察其在虚拟空间中的时空体验、权力关系、心理状态,及其在真实空间中的身份焦虑、文化冲突、主体形成等因素,进而考察网络空间这一虚拟间质空间对网络叙事者伦理选择的影响,其特点在于规训性的道德规范与美学性的主体间性伦理的并存.  相似文献   

5.
复杂范式与发生主体论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复杂范式中,主体以自我反思的方式重新把自己纳入对客体的认识活动中,这就是科学核心中的主体理论。文章通过对天体自发主体、生命自为主体和人类自觉主体等不同主体发展阶段,发生机制和发展动力的考察,揭示了无论在生物进化还是在文化进化中,如何克服沟通障碍和信任障碍始终是非零和动力所面临的两大问题。尤其在人类的生态、经济和政治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复杂的、非线性问题的今天,不断提升人类主体的自觉性已经成为紧迫的时代课题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人机交互技术是计算机与人之间以一定方式互动,实现辅助人达到其目的的技术。人机交互新闻是计算机作为辅助并不断与人进行交流完善各环节的新闻,它不同于人工生产、分发的人为新闻,也不同于计算机自动生产的智能新闻。人机交互新闻中有着复杂的主体关系和人机关系。文章认为,人机交互新闻中的主体包括传播主体、实现主体、收受主体、源主体、影响主体,其核心关系是矛盾的平衡。在人机交互新闻中,人是唯一的主体,机是人的辅助。认识人机交互新闻中的主体及其主体间的关系,对深入理解人机交互新闻,以及人机交互新闻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逻辑上讲,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和刑事诉讼法中的“犯罪主体”应具有一致性。事实上,二者常常错位,即是说刑法中的犯罪主体不一定是刑事诉讼法中的犯罪主体,反之亦然。笔者主要从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刑事诉讼的运行规律、刑事司法实践三个方面来考察犯罪主体的错位。  相似文献   

8.
商事主体是市场关系中的重要主体.调整好市场关系,保障市场经济的安全、有序和高效,应当发挥商法的重要作用,搞好商事法律制度建设.市场经济越加发达,法律的部门划分也就越加明晰,这是客观必然的.认识和理解好市场关系中商主体与民事主体关系,明确商主体的资格法定性、行为交易性、目的营利性、能力统一性的法律特征,且与民法相区别掌握运用,对促进市场法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学术研究、政策话语、基层干部均强调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关于“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的讨论中,鲜有农民的声音。本文尝试将这一问题分解为“谁的乡村振兴”和“谁来振兴乡村”,从“受益主体”和“行动主体”两个维度剖析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分析发现,农民对受益主体的理解是综合其角色认知和现实感知的结果,农民认为他们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并非确定的受益主体,也并非当然的核心行动主体,而更多认为自己是乡村振兴行动中的配角。本文认为,乡村留居人口结构与可行能力、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执行偏差以及农民对其主体角色的解构等共同形塑了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造成在乡村振兴行动层面农民主体性不足的现实。因此,从农民视角出发,充分保障农民的主体利益,培育和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内容或基质在一般的主体性提倡中仅仅是想象中的抽象物,这样的"主体性"在现实世界是不充分的,对普遍主体性的肯定及其对人性之质的回答都具有形而上学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现实"主体"既包括对理想人性的最大实现,更是指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后者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主体。"交互主体"的提倡不能否认不平等的主体间关系,特别是在政治主体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在多重身份的主体存在状态中,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他律"活动变成"自律"的自愿自觉活动,是主体性实现的开始。  相似文献   

11.
科技公共传播的传播主体及其参与动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技公共传播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一种科技传播类型。随着科学技术的专业化发展以及科技与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科技公共传播出现了参与主体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发展成为科学家、公众、媒体、政府、工业部门等多个主体积极参与的一个社会领域。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导致科技公共传播参与动机的多样化,促进了传播关系的复杂化。文章对科技公共传播的参与主体及其参与动机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阻滞因素与实现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多元化即公共危机治理主体由单一政府向政府、民间组织、企业、媒体、公民等多元化主体转变的动态化过程。公共危机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有赖于公共危机治理各主体通力协作,共同致力于预防、处理、消弭公共危机。实现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多元化,必须强化各主体参与和协作治理危机的意识,提升各主体参与和协作治理危机的能力,健全公共危机治理主体多元化的外部机制。  相似文献   

13.
袁广林 《南都学坛》2006,26(4):115-118
传统观念认为,治安管理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的重要手段,是国家政治权威在维护社会秩序工作中的体现,政府警察机构是承担这一职能的主体。然而,我国近年来和西方国家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治安管理实践表明,治安管理主体呈现多元化,其他社会治安组织与政府警察机构合作、互动,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究其原因,不仅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且政府失灵理论、治理理论也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国食品安全公众监督机制的检讨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品安全法上的“公众”由不同职业、社会意识水平人群构成,我国现行立法在设定法律主体地位时缺乏对其进行类型化甄别,形成公众监督制度存在主体角色道德化、功能边缘化、权利行使附从化的不足.出于改善公众与监管者在法益上结盟的考虑,应当重新审视我国食品安全形势对公众的制度期待,推动公众监督权的实在化,完善公众与监管者、公众与经营者间食品安全法律关系的建构模式.  相似文献   

15.
责任伦理是公共健康伦理的实质和核心范畴。角色责任意识、整体责任思维和道德自律精神作为责任伦理的基本要素和本质特征,也是公共健康伦理的题中之义和重要属性。公共健康道德责任的主体包括公共健康专业人员和政府、媒体、企业及公民个人等公共健康活动内外所有相关者,前者承担公共健康职业责任,后者与公共健康专业人员一起承担共同责任。公共健康道德责任的内容包括追溯性和前瞻性两种性质的责任,前者是以追究公共健康主体行为过失为主的过失责任,后者是针对公共健康活动风险、以未来行为为导向的预防性责任。公共健康道德责任的限度呈现出从“有限责任”向“无限责任”延展的趋势,前者是主体在公共健康活动中的角色责任,后者则是对整个社会和人类健康负责的普遍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6.
全能主义时代的民意搜集机制,其内在假设在于,具有较低公民精神的"群众",其意愿需要一批符合相应成员资格标准并且保持较高服务伦理的搜集主体,通过搜集渠道加以"体察"。进入后全能主义时代,随着现实生态环境的变化,各搜集要素都发生较大历史变迁:搜集主体的道德热忱逐步消逝,其搜集动力出现了内外部双重不足趋势,民意主体的公民精神和参与意识却不断增强,搜集渠道虽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但部分发生了功能失灵。这使得原有搜集机制受到严重挑战,一系列改革应对措施逐步出台。在主体要素层面进行"整党"、"扩源"和"保先",巩固与重塑搜集主体的成员资格和能力素质;在客体要素层面逐步"转变"认识取向,"承认"民众参与表达权,并"吸纳"民意诉求;在中介要素层面则在"恢复"和"夯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和"创新"。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旅游景区大多由单一主体投资,不可避免地出现部分产品供给不足、部分产品供给过剩的现象.本文根据公共经济学理论,区分了不同产品的消费特点和性质,划分了投资产品的类型,并结合投资主体的偏好和能力,提出了不同性质的产品应对应不同的投资主体,以实现有效的融资,完善景区产品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在《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转型的动因探索:通过社会行动的法与非政治公共领域的关系解读》一文的基础上所做的更进一步的研究,仍以非政治公共领域的主体行动为支点,在非政治公共领域的制度与法律之间搭建桥梁,并通过主体行动实践在这几者要素之间的博弈分析,揭示非政治公共领域主体是如何通过行动实践促使社会结构变迁和转型的,从而进一步探索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转型之潜在动因,并试图对社会行动理论做更深入的诠释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有行政主体概念存在诸多缺陷,在公共行政改革的冲击下,更加明显。在行政主体概念的外延已经发生嬗变的情况下,应该把现有行政主体分为行政主体与公共行政体。公共行政体只是指在公共行政组织体系中能够代表行政主体依法独立行使公共行政职权,并对其公共行政行为以担当行政争议当事方的方式,承担形式法律责任的组织。  相似文献   

20.
公益诉讼主体是构建公益诉讼制度的基本环节之一,依据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诉讼由于主体条件的限制常被法院拒之门外,即便博得公众喝彩也多以失败告终。2012年《民事诉讼法》顺应了实践的发展需求,增设了公益诉讼制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为明确检察院作为公益诉讼的主体提供了政策契机。对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进行理论探讨,完善检察机关调查取证权、是否适用调解与和解权利等问题有助于更科学地构建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