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闻一多关于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理论不能简单地归纳为现代唯美主义的纯形式追求。从其《律诗底研究》到《诗的格律》之间,深蕴着贯通二者的美学思维轨迹──中国新诗不能全盘西化,而应具有和谐的格式和韵律这一东方古典美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提出的包括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在内的新诗“三美”理论,是十分重要的新诗美学理论创见。本文从新诗绘画美的美学内涵与“诗中有画”诗学传统的辩证联系,新诗绘画美的两个主要美学要素———廓线与色彩的艺术体现等几个方面,论析了闻一多在新诗绘画美的理论倡导和艺术实践中的探索与贡献。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提出要对中国新诗进行民族化建构。所谓“民族化”,意指对古典文学传统进行现代的转化。闻一多根据中国律诗和西方格律诗的内在契合,进行格律重建,创建了新格律诗理论。本文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三个方面论述了闻一多对新诗格律的民族化建构。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的新诗“时代精神论”和“新诗无边界论”的“诗质”论直指新诗本性,使新诗与旧诗相区别。是至今仍极有价值的论说。闻一多的“三美”论有相当强的“复古”意味,“音乐美”违背了白话内在的韵律特点,“绘画关”重走新诗初创期弱化诗质文白夹杂的老路,“建筑美”背离了新诗自由的天性。闻一多“三美”的“诗形”论是不成熟的理论建构,且与他的“诗质”论相冲突,这种欠缺和冲突,也恰恰反映了闻一多对新诗文体的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5.
学海鳞爪     
一.“戴着脚镣跳舞”并非闻一多首倡留意中国现代文学的人,几乎都知道所谓“戴着脚镣跳舞”一说.五四文学革命后,一些新诗作者过于倾心于“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以致产生不少味同嚼蜡随意走笔之作,从内容到形式均明显丧失了诗歌应有的审美特质.为此,著名诗人闻一多撰文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新诗“不当废除格律”的主张,并详尽阐述了他所认为新诗格律应该有的“三美”要求.即必须讲究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戴着脚镣跳舞”就是闻一多在阐述他的新诗理论时所提到的一个形象比喻.  相似文献   

6.
论闻一多诗歌的音乐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诗是“音乐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艺术。闻一多在创作实践中对新诗的抒情美、形式美作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探索和开拓。一九二六年他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就是对新诗形式美的理论概括;而音乐美则是诗歌形式的本质特征,诗歌的其他形式要素统摄于音乐美。 “一切艺术都趋向于音乐”。在语言艺术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离开了音乐美,就没有好诗。“古人诗即是乐”。诗在其源头上,与乐同为一体,是以歌唱的形式流传。直到今日,诗歌仍然是一种可诵性的语言艺术,往往更重视作用于听觉感受。音乐性,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质。黑格尔说:“音乐和诗有最密切的联系,因为它们都是用同一种感情材料,即声音。”郭沫若说:“人类的语言发明之后,一种兼含着明确意识的音乐出现,它便是诗歌。”他们从不同角度一致肯定了诗与音乐的直接的内在联  相似文献   

7.
“绘画美”是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三个原则之一。文章通过对“绘画美”和“格律”两个概念的剖析,从两个方面对这一原则提出质疑:一是质疑“词藻”作为“绘画美”特征的合理性;二是质疑“绘画美”作为新诗格律的可能性。在质疑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绘画美”原则从概念的定义上是不科学的,从范畴的归属上是不属于新诗格律的范畴的。  相似文献   

8.
诗是一种美的艺术。闻一多是一个“爱美的诗人”(《红荷之魂》)。他始终坚持对诗美的执着追求,提出并实行了一系列美学原则;“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是其中之一。而“三美”之中,最富有创新意义的还是“绘画美”。诗与画,是姊妹艺术。它们的关系,是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我国美学史上,曾有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等精辟见解;不少优秀诗人也以此为潜心向往的艺术境界。诗歌发展到了现代,它与绘画的关系更加密切了。郭  相似文献   

9.
五四以来的中国新诗以自由诗为主流,但格律化的创作时起时伏,也从未真正中断,在20世纪20年代和50年代还分别形成了两个关于新诗格律化的讨论高潮. 20年代新月派倡导的格律化运动是新诗格律化的第一次尝试.当时不加限制的口语化创作充斥诗坛,闻一多发表<诗的格律>一文强调新诗格律化的必要,提出以格式、音尺、平仄、韵脚来作为诗歌格律的基本衡量尺度.除听觉方面的格律外,他还特别强调视觉方面的格律,即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突出音乐美以外的建筑美,试图为新诗发展确立严密的规范.[1]  相似文献   

10.
1926年5月,闻一多在北京《晨报副刊.诗镌》第七号发表了“断言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的时期”,并且“应该承认这在新诗的历史里是一个轩然大波”的诗学论文《诗的格律》。《诗的格律》的第一部分讨论“格律”的定义即“节奏”及“诗为什么不当废除格律”,第二部分解析诗  相似文献   

11.
论诗歌的艺术美刘晔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刚刚兴盛起来的新诗彻底摒弃诗的格律,主张无任何格律束缚的自由体。针对新诗创作上的这一极端自由主义的倾向,新月社的代表诗人闻一多在《诗镌》上发表了《诗要格律》一文,提出重建新诗格律,要求诗人“戴着脚镣跳舞”。闻一多所...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新诗格律的“三美”一九二六年五月十三日,闻一多在《晨报副刊诗镌》(第七号)发表了《诗的格律》一文.如果按照朱自清的说法,视新月派为格律诗派的话,那《诗的格律》就算得上是新月派的艺术宣言.因此,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近半个世纪了,这篇论文的观点不断地被引用,不断地被阐述,但往往被误解.似乎人们就不懂得闻一多说了些什么,尤其不知道他想说什么.而且随着这几年闻一多研究者的增多,对于“三美”的误解也在加深,而且愈益系统化.我指的不是关于“三美”的评价,而是指对于“三美”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先生在《诗的格律》中提出的“三美主张”是他在中国新诗创作上的创新之一。本文试从闻一多诗歌传统物象的纯色之美、自然与现实的色彩对比之美和理想生活中的色彩斑斓之美三方面探讨闻一多先生一生追求的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生命色彩的美。色彩虽有不同,但闻一多先生“美的精神”永恒。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对新诗的突出贡献是,不仅倡导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原则,同时还创作了优美的格律诗,显示了大胆探索的精神。这一点,为历来的评论者所重视。本文的中心是从诗歌感情具象化的方式这一具体角度讨论闻一多怎样提高他的诗作艺术水平的。在讨论这一中心问题之前,先要解决闻一多诗歌究竟是理胜于情,还是情胜于理?是以理启迪读者,还是以情动人?  相似文献   

15.
论闻一多“格式”论的贡献和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月派格律理论的核心是“格式”论 ,其中闻一多的“格式”论是代表。其主要贡献是 :肯定并强调字句整齐的格律体新诗形式 ;阐明字句整齐这种格式的构成原则 ;提出创造新诗格式的一般原则是“相体裁衣” ;指出新诗格式具有“建筑美”的特点。其主要局限是 :忽视了字句对称的格式 ;强调格式中字数的整齐而不是顿数的整齐  相似文献   

16.
诗画相通,古今中外均有学者论及。闻一多先生在《致闻家驷》中明确地说:“我学美术是为了帮助文学起见的。”果然,他既成为深有造诣的画家,又是个卓有成就的爱国诗人。他不但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倡导绘画美,同时,在自觉地将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引进诗歌领域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历来不少评论家对他诗中绘画美的特点作了不少论述,但多偏重于色彩方面,而对其诗的“廓线”和“布局”淡及甚少。闻一多在不少文章中多次借用“廓线”“布局”这些绘画艺术上常用的概念来谈诗的问题,这就明显地看出他对诗歌词藻描绘形象的要求不单指色彩要素,廓线和布局同样包括其中,它们是有机的整体。  相似文献   

17.
一九三五年八月,朱自清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所写的《导言》中指出,闻一多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的理论和艺术的”。的确,闻一多不但是杰出的爱国诗人,而且是著名的新诗理论家。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闻一多和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刘梦苇、于赓虞等人一起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创办了《诗镌》。他们面对新诗中衰的现状,决心研究新诗的新格律和新音节。虽然在此之前,刘半农、陆志苇、钱玄同、周无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六一年夏天,台湾诗人纪弦(本名路逾,曾在三十年代与戴望舒、徐迟等一起筹办《新诗》杂志),在他所主编的《现代诗》杂志第三十五期上,发表了题为《从自由诗的现代化到现代诗的古典化》的论文,积极主张“新诗的再革命”。纪弦认为,“新诗的再革命”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诗运动。其革命之对象是“传统的格律主义,低级的音乐主义,韵文至上主义,以及‘韵文即诗’之诗观,”第二阶段是现代诗运动。纪弦  相似文献   

19.
一、新诗形式的营造及贡献———从《死水》和《再别康桥》看闻一多、徐志摩对新诗形式尤其是新“格律诗”的贡献要了解《死水》和《再别康桥》的意义,我们需首先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历史上“新格律诗”的产生及其背景。从多种意义上来看,如有人所说,诗歌都是一种“在自由和限制之间寻找平衡的艺术”;从早期白话诗运动兴起时胡适所提倡的“诗体大解放”(从内容到语言形式都与“旧传统”决裂,“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胡适《谈新诗》),到郭沫若的火山爆发式的自由反叛诗歌,中国现代新诗在其…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闻一多是一个标志着新诗由初创期转入成熟期的重要诗人。他以爱国情思为凝聚点,以追求诗美为驱动力,在新诗领域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如深化爱国主义主题,建立新诗的民族风格,变革新诗的艺术形式,开拓新诗的表现手法,创立中国的新诗美学等等,归结到一点,就是:革新诗歌的价值观。闻一多充分肯定新诗的审美价值,努力将新诗“纳入艺术之轨”,对于拔正新诗的“迷途”,探索新诗的“前途”,使之得以健康发展,无疑发生了至今仍然令人瞩目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