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雨>的创作意图是源于他对"命运"这一课题的探究.青年时代的曹禺始终被"到底是什么在制造着人间一幕幕悲剧"的思索折磨着.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雷雨>中人物的言行共同表明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忧思正是人类对自身利益的过度执着引发了自身的悲剧,而这悲剧必将像大雷雨一样彻底洗涤人间的罪恶.  相似文献   

2.
“脱冕”的悲剧英雄——《卡斯特桥市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斯特桥市长》以《俄狄浦斯王》神话为悲剧模式,塑造了亨查德这一维多利亚时期的悲剧英雄形象。笔者结合尼采悲剧论重新解读小说主人公亨查德的悲剧命运,并从作品叙事结构出发,运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挖掘酒神原型如何具体在这部作品中通过亨查德这一悲剧形象得以重塑,意在从深层叙事结构中呈现以酒神为原型的模式具体在哈代悲剧作品中的运用及创新。  相似文献   

3.
<还乡>与<卡斯特桥市长>在人物格局、人物关系模式以及人物性格类型等方面都表现出相同之处.作家思想上的发展与变化则主要表现为:悲剧观的变化--两部小说分别代表了哈代的命运悲剧和性格悲剧;对威塞克斯农村社会命运的认识与态度之不同--<还乡>主要表现农村生活恢复生机的力量,表现农村生活内在的生命力比现代生活的生命力强大.而<卡斯特桥市长>则是威塞克斯农村社会的一首挽歌;<卡斯特桥市长>还加深了对人生和社会的哲学思考,并在这种思考中流露出更多的悲观思想.  相似文献   

4.
对比是文学描写 ,尤其是人物描写中常用的重要艺术手法。《史记》人物描写中的对比手法极其丰富 ,摘取他人性格中的一点与传主进行对照 ,同一场面中不同人物之间进行对照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传记排在一起 ,从整体上形成对照 ,认识到人物的优劣  相似文献   

5.
“重庆性格”和“风流蝴蝶梦”是《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一书的两个关键词。小说通过白沙码头这一奇特的存在,写了某种特殊氛围下的重庆人的生存和重庆人的性格,表现出一种不甘平庸的挑战性反叛和抗争,但在一定程度上又跌落在士大夫风流蝴蝶梦的俗套上。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8,(2):154-160
论文运用叙事语义学方法对《醒世姻缘传》的文本意义进行分析和阐释。论文从欲望、义务、知识和意图等方面考察女主人公薛素姐的行动,通过分析冲突和事件的起因和后果对人物行动和情节结构的意义进行了阐释。素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采取行动,打破了各种社会规范,引起了她与周围人物的冲突,结果在无意之中拆毁了自己的生存保障系统,最终导致了命运的反讽。《醒世姻缘传》通过素姐故事探讨了个人命运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密切依存关系,表达了一种清醒地看待现实的理性人生观。  相似文献   

7.
在冲突和迷茫中凋零——浅析苔丝的悲剧命运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苔丝的悲剧是特定历史环境下人同社会冲突的产物,同时受到男权思维和不公正的法律制度的影响,又是她自己的性格悲剧,这和作者的悲观主义宿命论也是分不开的。但这些因素都源于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融命运、社会、性格于一体的悲剧观既是哈代对悲剧的体验与思考,又是他对悲剧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恋爱中的女人》虽然吸引了无数评论家的关注,但鲜有人士从神话原型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佳作。劳伦斯在这部作品中不仅借用了希腊神话中命运三女神的典故,而且将其与北欧神话糅合在一起,以其作为神话原型,来唤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从而完成他的主要创作意图并藉此推广他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小说中的母亲、妓女、古德伦三个人物集中体现了劳伦斯对命运三女神这一神话原型的精湛运用。  相似文献   

9.
满族作家老舍的长篇小说<正红旗下>,以他自身的经历反映了清代末年满族的社会生活.我们从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到老舍先生对生他养他的民族所倾注的全部热情.对八旗制度的思考,对外来文化的看法以及对新一代旗人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舍先生对自己民族命运的深刻反省,并且体现出<正红旗下>这部小说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小说人物对话中的方言使用,指出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中的方言是一种语域,作者在小说中安排对话除了要构建人物关系,推动情节发展外,还要引导读者进入到文本构建的情形中,在宏观层面上与读者进行"交谈"。  相似文献   

11.
中国"命"即命运观念发生发展的基本线索大致如下:首先,其起源于原始社会,从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这是有实物资料可以证明的中国"命"观念的发生时期.继而,这样一种观念延续至三代,并且此时我们已经可以找到极其丰富的资料.最初始的"命"观念资料来自占卜活动,它在发展中有骨卜、龟卜和筮占的不同形式.相比之下,语词所直接表达的"命"观念要在殷商以后开始出现.无论是占卜所体现的"命"观念,还是语词表达的"命"观念,都可以区分出两条线索:国家命运的线索和个人命运的线索.一般而言,正式文献记载如<尚书>、<诗经>中的<颂>、<雅>部分、<左传>和<国语>的主要部分反映了"命"观念的逐渐下移过程,即总体上是从商周时期的"国家命运",到春秋初年的"诸侯命运",再到春秋后期的"普通人命运".但我们切不可为官方的记录系统所"迷惑".事实上,更为"私密"的占卜手册<易经>就向我们显示或证明了这种状况.此外,诸如<左传>、<国语>中的一些记载也向我们呈现了不少有关"个人命运"观念的消息.中国人命运观中可预知观念和道德观念在殷周时期已经完全定型,西周末年出现了可预知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否定形式,必然与偶然观念则在春秋时期也已经初具雏形.而我们在春秋晚期所看到的"命"观念实际上已经与儒家和道家的"命"观念完全相同了.  相似文献   

12.
马新 《齐鲁学刊》2005,(1):12-14
中国传统文化究竟何去何从,是像古埃及、古希腊文化那样沦为文化遗产,还是继续保持生生不息的 活力而独立地发展与存续?还是另有一种命运及选择?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要把中国传统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化 发展的大趋势中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会成为未来人类精神共同体的主要来源。当然,世界其它文明与文化中的人 文精神也会融入这一共同体,由此共同生发属于未来社会的新的人文文化,构筑起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说“命”     
名词“命”和动词“命”各自有着不同的义项,它们词义的引申和演变走的也是不同的道路。”命”族词的构词理据包括语义理据、逻辑理据、熟语化和生动化。传统文化中“命”在不同历史时期各家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文化中的“命”的核心就是“天命”、“命运”、“生命”这些义项。  相似文献   

14.
深厚的人民性是江泽民思想理论体系中最为显著、最为重要的一个特色。江泽民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集中表现在尊重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等重大问题上,抓住了人民性这一最主要的特色,就能够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理论体系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15.
数千年来,小说何以与历史一直缠绕纠结?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中西小说在诞生之初就与历史先天命定地具有某种亲缘关系,起初境遇不佳的小说和小说家通过对文化地位显赫的史学和史学家的攀附,而得以借史自重,争得一席之位。二、历史和小说具有惊人的相似乃至某种程度的相通,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三、小说和历史的长久缠绕,源于人类的恋古怀旧情结,以及作者和读者由此衍生的托史言志的寄寓之意。因而,现在人们一方面在永不停歇地追求现代文明的发展和享受,另一方面却情不自禁对古典主义时代的价值原则、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充满了深切的眷恋。  相似文献   

16.
证人不出庭作证是我国司法的一大顽疾 ,大多数人对此开出的“药方”为强制证人出庭作证。但如反思一下 ,强制证人出庭缺乏基本的理由支持 ,不符合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同时也不符合证人证言发生的内在机理。中国的司法现状与传统对强制证人作证来说也是很大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命的哲学追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治平 《东南学术》2006,(1):135-144
中国古人似乎很早就把命与天作了有机连结.天是命的源泉,是命的最终决定力量,命是天的意志在人身上的体现与落实.孔、孟强调知命与立命,试图通过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偶然世界里建构起主体精神和人性尊严.董仲舒提出,君命顺,则臣民百姓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民百姓必遭"逆命".<白虎通>认为,"命有三科",即"寿命"、"随命"与"遭命".三命之中,寿命或正命是最理想的人生结局,死得其所,属于最上乘的命相.随命则属于中命,其结果可上、可下,可长、可短,完全取决于德性主体的人为因素.遭命的结局最差,也是三命之中最难以把捉的东西.对命的思考不应该忽略对自由问题的研究.命运与自由是人类生存在世的两个不可分离的层面.  相似文献   

18.
徐庆文 《东岳论丛》2000,21(5):108-111
儒学的历史命运昭示了儒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即儒学为人们提出了理想的生存模式和它的开放性品格。但儒学在逻辑演进中却呈现出目的理性显著而缺乏工具理性支持的缺撼 ;儒学家们把内圣外王互斥互盲的两种境界和两种视野 ,理解为逻辑递进关系 ,这些造成了儒学演进中的一次次生存困惑和危机。着眼于儒学的振兴 ,必须坚信儒学的恒常价值和普遍意义 ;正确处理儒学的目的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 ;弘扬儒学的开放性品格 ,丰富儒学的内容 ,使儒学自觉地融入世界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9.
反面人物悲剧性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面人物可以成为悲剧人物 ,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一方面 ,是反面人物本身的“善”和“抗争精神”等正面价值因素的凸显 ,为观众同情和惋惜感起了桥梁、铺垫和蓄势作用 ;另一方面 ,是观众对自身的“恶”给予了“正当化”评价 ,从而对反面人物之“恶”给予了同情性理解和接受 ,进而对其遭遇厄运深感同情、怜悯和惋惜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邹永图 《学术研究》2000,26(3):44-48
“全球化”是社会发展自然历史过程的一种现象。“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资本主义提倡的全球化实质是世界的资本主义化,而社会主义提倡的全球化最终是人类的解放和实现世界的共产主义。我们正在面临“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当提高自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