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阳蔡阳人刘縯是汉高祖九世孙。王莽篡位后,废除了汉宗室封爵,并禁止刘姓人做官,刘縯对此非常痛恨。为推翻王莽的统治,恢复刘氏王朝,刘縯“好使养士” (《后汉书。光武帝纪》),“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 (《后汉书·刘縯传》),趁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之际,也组织武装力量,投入到农民起义的洪流中。当时(公元二十二年),绿林军因根据地绿林山中疾疫蔓延,死亡过半,不得不分散活动。其中一支新市兵及其响应者平林兵进迫南阳时,刘縯发动族人和宾客在春陵乡起兵,同时令邓晨起兵于新野,弟刘秀与李通、李轶起兵于宛。几支起义队伍汇合于春  相似文献   

2.
自信万籁俱是缘,还从书海探迷径──记中州研究馆员萧鲁阳先生德万中州鲁阳先生,我与之相识不可谓之久,然识先生书久矣。八三年得读先生点校之《鸡助编》(中华书局版),校勘订补识鉴之精即为之叹服。薄薄一册,然意义之厚重,笔墨之功力,直透书香,沁人脏脾,自此知...  相似文献   

3.
基础理论与“东西联动”刘修明(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先治”这一著名的历史民谚,从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意义上,说明了中国第一大省在中国社会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中国当代的“天下大治”,反映在作为大治基础的农业发展问题上...  相似文献   

4.
作为描写边陲疆域、讴歌盛世精神的疆舆赋,刘豢龙的《伊犁赋》对伊犁的山川形胜、风土人情及文治武功等作了生动而又全面的描画。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全球化形势下,物质资料生产和消费的恶性膨胀导致了各种层级的公共环境危机,这些危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甚至使千千万万无辜而善良的人们陷入绝境.中国古代伦理中所固有的主张不为外物所役累而情愿过平易恬淡生活、崇尚"藏天下于天下"的天下胸怀、坚持与人与自然万物为善的立场以及仁民爱物的情感价值取向,显然可以帮助当代人消解公共环境危机提供宝贵的思想参考.  相似文献   

6.
老子的虚无     
老子的虚无龙乐山今中外,研究老子的各式各样,但直接研究老子虚无的却不多见。然而,虚无在老子的心目中却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庄子曾这样概括老子的道:“唯道集虚”。可以说,老子一生都在追求虚无,即追求“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以下简称...  相似文献   

7.
墨子是河南鲁山人——兼论东鲁与西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于是哪里人氏?历来有争论,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说法;一是鲁国人。《吕氏春秋》中的《当染》和《慎大》两篇,高诱注:“墨子名翟,鲁人。”这里说的“鲁人”,据孙诒让在《墨子传略》中考证,是指鲁国人。二是宋国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云:“墨翟宋之大夫”,墨子在宋国的活动较多,著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见于多种古籍,于是一些人就认为墨子是宋国人。三是鲁阳人。毕沅在《墨子注》中,根据《墨子·公输》篇的记事,认为墨子是鲁阳人,因为鲁阳当时属楚,所以墨子也就是楚国人。可是从一些反映  相似文献   

8.
宋朝一代贤明的宰相兼史学家司马光先生一生不妄语,就是不说假话。他曾经说:“我生平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但值得安慰的是,我没有任何事不可对别人讲。”在他看来,作为一名官员。“诚意以行之,正心以处之,修身以帅之,则天下国家何为而不治哉?”当其学生刘安世问他怎样做到诚,他告诉学生“自不妄语始”,就是从不说假话做起。由此可见,不说妄语说真话,在历史上就被贤人视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根本法宝。  相似文献   

9.
一1 999年 7月 1 8日 ,央视的《今日说法》栏目披露了这样一例索赔个案 :山东省日照市有一伙歹徒在街头行凶 ,1 1 0巡警闻讯出击 ,歹徒逃至一刘姓小院 ,在巡警与歹徒搏斗过程中 ,刘家小院的萝卜地被踩坏 ,户主刘崇汉向公安局提出了索赔要求。节目播出后 ,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几乎所有的观众都一致谴责刘崇汉 ,刘所在的单位还给了他处分 :写检查并待岗。为了躲避媒体的纠缠和众人的目光 ,刘崇汉被迫搬家。有关这起索赔事件的道德评判 ,我们暂且搁置不论 ,而先来讨论刘崇汉索赔的正当性以及这种权利诉求所面临的尴尬。公安机关作为国家…  相似文献   

10.
庄子以"天在内,人在外"的天人关系理解为基础,强调齐生死,一寿夭,万物无足以撄其心,出入人间世且作逍遥游。逍遥游实质上是自然而然,它反对逞其私智而以生事为能,也反对执着于有为之迹而累心,但自然无为并非不事事,逍遥游也不是在浩渺之乡孤芳自赏。道之为用,始于养生治身,而终于治天下,也就是说,由己之身而至国家、天下,无处不逍遥矣。庄子思贯孔、老两家,而其究竟处更近孔子之意在此处最为显明。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提出接班人五项条件真实意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云峰 《晋阳学刊》2007,(1):95-100
1964年6月毛泽东提出的接班人的五项条件,既是虚指,也是实指,就后者而言,他针对的是他的接班人刘少奇。毛泽东实际上是委婉地对刘少奇敲响了警钟。但刘少奇没有领会他这番讲话的真实意图,还是我行我素,因为处于权力巅峰而锋芒毕露,不知收敛。毛泽东认为刘少奇严重违背了接班人的五项条件,终于下决心改变刘少奇的接班人地位。  相似文献   

12.
东汉光武帝平定“彭宠之叛”史实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中兴之业"始于经营河北.而对渔阳郡的争夺,构成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两汉之际,控制渔阳局面的彭宠,先归附更始政权,后来又投依"镇慰河北"的刘秀.彭宠所派出的渔阳精兵,与上谷太守耿况的军队,实为刘秀经营河北的核心军事力量.但是,东汉建武二年(公元26年)二月,彭宠却起兵造反,挥兵进攻幽州牧朱浮于蓟.这与同年正月发生的真定王刘杨谋反之事,先后相继,对刘秀经营河北大业形成了极大冲击.刘秀在处置彭宠之叛时,表现得十分宽容,甚至几近柔软寡断.分析从缓处理的原因,可能是刘秀为了笼络河北豪强势力而刻意作出的姿态.因为彭宠之叛,并非出自彭宠的初衷,而是出自刘秀亲信朱浮的刻意逼迫.当时人对朱浮的"生事"之攀,多持非议.素以信守道德自我标榜的刘秀,在处理彭宠之叛时,势必顾及舆论评价.当然,为了笼络河北豪强势力,刘秀也有刻意作态的必要.刘秀的"中兴之业"由此显现出"道德战略"与"兵事战略"并重的特色.这是汉光武帝与汉高祖经略天下的大异其趣之处.  相似文献   

13.
傅亮手掌重权,威胁到刘义隆之权威,妨害到王华、王昙首等新兴势力派之利益,故其死虽与废杀少帝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有关,但亦有一定的冤枉成分。其作为刘宋之重要权臣,平生之所交多为政治人物,有帝王、同僚及释氏等,其中帝王、宗王有刘裕、刘义符、刘义真、刘义隆四位,同僚有徐羡之、谢晦、檀道济、刘穆之、沈林子、蔡廓、何承天、谢灵运、颜延之九位,释氏有道渊、慧琳两位。  相似文献   

14.
建国前后,刘少奇曾就实现小农经济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他在这一问题的认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而正是原有构想本身存在的不太严密和不尽合理的方面,在受到来自现实的冲击和挑战之后,使他最终放弃最初的设想,并转而支持毛泽东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与谶纬术数的关系,是理解与评价刘基的一个重要因素。迄来论者,或为之撇清,或妄加傅会,而所引证的材料,多为不可信不可用的传闻之词。本文通过考察一批新发现的可信可用材料,认为刘基以儒家正道为体,对于谶纬术数,抱持一种可信之、可习之、可用之,然亦可弃之的活泛态度。这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与评价刘基,对于牵涉谶纬术数的其他文学史上人物的理解与评价,也颇资启迪。  相似文献   

16.
<刘永福历史草>关于刘永福从越南归国记载存在一些问题.刘永福上"六事禀"的时间明显有误,非屡催之后,而是张之洞派委员初传停战旨意时;刘永福早在初知停战时就有回国的想法,而非屡催之后;"六事禀"主要反映了刘永福对归国后地位的担心,他之所以迟迟不归,主要是等待清方的答复.  相似文献   

17.
地理意识与诗歌创作以及诗学思想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刘禹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仅具有浓厚的地理意识,而且明显地渗透到他的诗文作品中,对他的诗学思想特点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对地理历史沿革、地域民风以及地方歌谣的充分重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及其诗学思想特点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董运庭 《云梦学刊》2005,26(3):29-34,37
楚辞的长期流传,首先是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进入汉代通过三条线索得以汇编结集。今本《楚辞》是一部体例极为特殊的文学选集,它在实质上乃是“屈原一家之书”,所收作品也似有经、传之分。《汉志》不录《楚辞》,并不能否定刘向的编纂之功,刘向编《楚辞》是他在废弃期间的“个人行为”,而他后来奉诏典校经书则是“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9.
淮南王刘安不喜声色、游猎、犬马,一心向往学术,撰著异常丰富,目前能见到的汉代典籍著录刘安等人的著述文目共计有21种。刘安传世的《淮南子》、发明的豆腐,分别为人类贡献了一份精神财富、一份物质财富。文章从刘安与汉代淮南作家群;刘安与淮南地区的成语典故;《淮南子》与花鼓灯艺术等方面,论述了刘安对淮南文化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进一步具体考察刘秀退功臣的方式,认为刘秀很早就注意对功臣加以控制,并在军事上加强集权,倡导偃武息兵,在经济上和荣誉上给功臣优厚待遇,通过与功臣的长期相处,最终以主要功臣了解刘秀的意图,表现出远离权势的意愿,而刘秀了解功臣想法,顺势剥夺掉功臣官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