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洪琼 《殷都学刊》2009,30(3):37-43
洹北商城发现于1999年,学界对其性质争论主要集中在"盘庚迁殷"与"河直甲居相"二者之间.本文全面分析了文献材料和考古发掘资料指出,洹北商城为"盘庚迁殷"之所在.而与河直甲居相尚无关联.洹北商城的发现完善了商文化序列,对中商文化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商代考古的深入,盘庚迁殷地点问题又成为学术界讨论的重点。综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盘庚迁殷地点的观点,可大致分为:单纯反对盘庚迁殷小屯殷墟、坚持盘庚迁殷小屯殷墟、盘庚迁都偃师、盘庚迁都郑州、盘庚迁殷洹北商城、盘庚一世两迁六类。学术界之所以对此问题存在如此大的分歧,根本在于对文献中"殷墟"概念界定的分歧、对文献记载中"迁殷"与"治亳"关系理解的分歧以及商代考古学文化体系的不完善。  相似文献   

3.
殷墟为殷都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罗振玉通过精心研究,确认其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并首次指出甲骨文出土地——安阳小屯即殷墟。王国维通过对甲骨卜辞中商代先公先王之考证,确认《史记·殷本纪》所记商王世系之可信,断定《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之说之可靠,并指出盘庚所迁之殷为“洹水南之殷  相似文献   

4.
解读古代历史真相有赖于对当时文献的深入理解。从《盘庚》文本本身出发 ,可知盘庚时代“民”与“众”并非奴隶 ,两者与“王”构成当时自由人的三个等级 ;当时的社会阶层是以血缘为轴铺展开的。盘庚所以迁殷 ,目的在于扼止当时重商轻农的趋势以加强血缘统治  相似文献   

5.
“殷”名号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中用作地名或国名的"衣"字,本为东夷族称的转化字,商代末年周人称商为"衣",实际是指商人为夷人.入周以后,周人仍多称商为"衣",又或称为"殷","衣"、"殷"名异而实同."殷"名号的通行大约始于周康王时.旧说商又称殷起于"盘庚迁殷"是没有根据的,以商都为"殷"亦出于周人的习称.  相似文献   

6.
殷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约2公里的小屯村周围,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是《史记·殷本纪》正义所引《竹书纪年》所记载的“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商朝后期的都城址遗。商朝在这里经历了八代十二王(见表Ⅰ)。  相似文献   

7.
解决西周积年问题,要从西周始年入手。依武王克商年的天象和东周平均三年,定西周始于公元前1050年,西周共积280年。商代积年以文献所记的“六百”年为宜,始年为公元前1650年,盘庚迁殷前约350年或330年,迁殷后约为 250年。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1世纪,夏积年为431左右。要摆正历史年代学的位置,它不能代替历史学,历史学和考古学也不能排除它。  相似文献   

8.
从事买卖的人叫商人。商人成词在中国已有古老的历史。中国的商人源于殷,形成于周初。稍后,商人一词始见于经传。 商人始于殷末,其主体是殷的遗民,盘庚迁亳以前殷称商。契封于商、商是地名,王朝史称殷商。殷商亡国之前,其臣民叫商人,实与买卖无关。武王伐纣,殷商失国。为了彻底征服东殷人的反抗,周把殷的河内要地三分为邶、鄘卫。授权武庚、管叔、蔡叔戍守,史称三监。武王死后,三监伙同东方的徐、奄、蒲等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周公遂第二次东征,鏖战三年,反叛削平,建立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军事重镇成周,将大批殷商的遗民迁徙到洛阳。《多士》:“成周既成,迁殷顽民。”《毕命》:“毖殷顽民,迁于洛邑。”记载了这次大规模的政治迁徙。  相似文献   

9.
清光绪己亥年,即公元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洒、山东福山人王滋荣从古董商范维卿手中看到了甲骨实物──当时被称作中药的"龙骨"。经过他的精心观察和研究,湮没于地下3000年的商代甲骨文才被认定和发现,从此,开创了我国文字和历史研究的新纪元。古本《竹书纪年》载,商代"自盘庆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殷"的地望,据(史记·项羽本纪》言在"垣水南,殷墟上",而《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说得更清楚:"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殷墟70年的考古发掘史也充分证明:商代自盘庚迁都以后,整个后期,包括8代12…  相似文献   

10.
自西周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殷”是盘庚迁都至帝辛亡国时的国号、王朝名称。殷墟卜辞发现后,罗振玉首创新说:“文丁、帝乙之世虽居河北,国号尚称商。”此说先后得到了王国维、陈梦家、郭沫若等甲骨学专家的认可、补充和发展,在学界颇有影响。现在,距罗振玉提出此说已80年了。依据周原甲骨及文献史料看,因盘庚徙都后国号仍可用商为国号而说“殷代无所谓盘庚以前称商,盘庚以后称殷的事实,旧式史籍中的殷、商之分是毫无根据”的观点并不与史实相符,不足信从。  相似文献   

11.
衣永红 《学术探索》2014,(10):19-22
自由是近代政治哲学的核心话语,它是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之后的第一诉求.近代自由主义纷纷以“自然状态”为逻辑起点,开启了追寻自由之路.由于“自然状态”的意蕴不同,自由之路的开启模式也不尽相同.然而,自由主义普遍认为,建立合理的政治共同体是通往自由的必经枢纽,而缔结契约,则是共同体得以成立的合法性根基之所在.因此,从霍布斯到康德,形成了一条以契约精神铺就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古代学者讨论司法公正,有其独特的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强调司法既严格依法、不背离原则,又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求儒臣治臣在司法过程中以经义解释法律,扩展法律的适用范围,真正实现法律正义。礼法结合、经义决狱和权时执法便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在任何社会中 ,一套占统治地位的合法话语都是对特定的阶级、性别和种族价值与利益的反映。具体在父权制社会中 ,语言本身就是对女性精神的压迫 ,在父权色彩的语言环境予以女性的是一种创伤性体验。抚平这种创伤就是女作家们挥之不去的梦想之一。  相似文献   

15.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我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法宝。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源泉。两者关系密不可分。一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创新各有其侧重点,着力点,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本质上又是相通的,是一脉相承的。深刻把握两者的关系,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案件审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纠纷案件一方面呈逐年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在审判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如缺少法律依据、定性困难、主体资格难以确认等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相应立法、明确案件性质并确定当事人主体资格,对于解决此类纠纷、稳定农村社会经济秩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在乡土路上,费孝通以认知中国进而通过社会科学来指导中国社会进步之目的,找寻一条中国通往未来"现代性"的路径,也即是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之路.百年费孝通,不仅是费孝通个人的文化符号,而且更是中国学者精神传承的瑰宝.  相似文献   

18.
王东 《理论界》2014,(10):88-91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基于对法律和司法实践认同基础上产生的对司法的信任和司法对公众的权威力。微博直播庭审作为微博传播与司法机关庭审工作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具有司法公开、司法参与、社会监督和法治教育的功能,也正是这些功能奠定了微博直播庭审的司法公信力建设特性,建构了司法公信力的多维度。具体而言,心理认同维度,促进树立法律信仰;制度实践维度,有效落实司法公开;价值目标维度,有力推进司法公正;司法主体维度,有助提高法官素质;文化环境维度,深入传播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19.
论解决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民事司法与行政程序之界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的解决程序中,如何划分行政程序(行政处理)与民事程序(民事处理)的界限,在当前知识产权案件的审判中仍是争议较大和困扰颇多的重要问题。如何处理权利冲突解决过程中民事程序与行政程序的关系,仍然存在悬而未决或者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使得进一步界定两种程序的关系成为必要。对于有关的知识产权权利冲突究竟应纳入行政程序还是民事司法程序,抑或两种程序是否能够并行不悖,关键取决于如何界定权利冲突的法律属性。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家庭承包制理论和政策的演进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琳琅 《学术论坛》2004,1(4):60-64
文章就我国农业家庭承包制理论和政策的演变作了较为详细的梳理,从中揭示了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变迁轨迹。文章最后指出,面对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中国共产党又及时提出了突破二元结构体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改革的新思路,这必将使农业家庭承包制在农村得到进一步的稳定和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