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悲剧价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古典悲剧由于在题材、人物、冲突、结局等方面的差异 ,造成了其悲剧价值的不同。如果说西方古典悲剧价值是一个从怜悯、恐惧到崇高的净化过程 ,那么中国古典悲剧价值则是一个从怜悯、悲愤到崇敬的教化过程。作为悲剧价值产生的前提都是“同情” ,但西方古典悲剧价值主要是审美同情 ,中国古典悲剧价值则主要是道德同情。在西方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理智上的理解、判断与思考 ,而在中国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中起作用的则主要是情感上的体验、识别与自证。如果说西方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是审美情感从低到高、从平和到激越的一个展射过程 ,那么中国古典悲剧价值的获得过程则是一个从平和到激越又回归平和的圆转过程  相似文献   

2.
神话悲剧即神话中悲剧性较强的部分内容,其主要作用在于用教训等方式教育人民,歌颂英雄,增强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中国古典神话悲剧产生近于神话学家们所讲的唯美神话中的“历史”部分,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的美学把悲剧的性质归结为神的力量与人的意愿发生的矛盾冲突,自然界不可克服的困难,人性格本身的内在冲突的结果,即命运说或罪恶说,或两种说法的结合。中国古典神话悲剧也具备这些特点。我们从中国古典神话悲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上,为方便起见,把它分为四类,即理想悲剧、爱情悲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悲剧的圆形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古典悲剧在情节结构上,大多呈现出一种苦乐相错、悲喜交融的曲线之圆。在情节结构上则往往由顺转逆,继而转顺,亦呈现出一种善恶惩报、悲欢离合的圆形,这也是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相区别的最基本的格局和最显著的特征。文章在分析中国古典悲剧圆形结构的成因时,注意到了传统观念及其思维方式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4.
如果把中西古典悲剧加以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的主题有明显的差别。中国古典悲剧基本上以伦理道德为主题,以教化为目的,其基本倾向是维护封建秩序。这也就是古代戏剧家所主张的“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孔尚任),“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高明),以戏剧为“寿世之方”、“弭灾之具”(李渔)。这种悲剧在本质上是道德剧。西方悲剧(本文指古希腊和莎士比亚的0悲剧)与此不同。它们都不以宣扬伦理道德为主旨,主要是写悲剧主人公为实现个人意愿同外界和自身的阻力进行的斗争,揭示造成人生不幸的原因,帮助人们认识现实和自身,其主要倾  相似文献   

5.
中西古典悲剧在结局处理上有截然相反的特点 :中国古典悲剧大多是以“大团圆”来收场 ,意在满足观众正义感的心理需要 ;西方古典悲剧则大多以悲惨结局收尾 ,意使观众体会到强烈的崇高感。中西古典悲剧结局区别的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有其深刻的文化渊源 :中国古典悲剧的正义感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中国文化中无往不复的宇宙运动观和传统的伦理道德观 ,及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西方古典悲剧的崇高感则与古希腊文明史分不开  相似文献   

6.
在扣人心弦、感人肺腑的中国古典悲剧之中,绝大多数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喜因素,这是一剧个普遍而奇特的现象,值得我们重视和深研。本文原本应该以整个中国古典悲剧作为研讨对象,不过,在中国古典剧作中,究竟哪些剧作属于悲剧,学术界至今并没有一个定论,也没有一个理论的支撑(比如关于《牡丹亭》是否属于悲剧,就颇有争议),所以本文仅以大家公认的中国古典悲剧的顶峰与代表——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作为研究的对象,探讨其中包含的喜剧因素,并由此看出中国古典悲剧的特色、长处及创作上、理论上的不纯粹与不成熟。一、古典悲剧中喜剧因…  相似文献   

7.
袁敦卫 《船山学刊》2011,(1):157-160
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的审美趣味曾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以往的研究一般从文化政治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切入解说成因,而我们试图从“身体经验”这一新的视角予以再诠释。并简要论述“身体经验”在古典悲剧中若隐若现的生长形态,进而触摸中国古典悲剧鲜活的身体质感及其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悲剧的三大民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中说:“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起源于希腊。这种文学体裁几乎世界其它各大民族都没有,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或者希伯来人,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他还说,在我国元代五百多部剧作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悲剧。”这种中国没有悲剧的观点,至少是忽视了中国悲剧的民族特征。中国不仅有悲剧,而且还有世界名剧,就是与古希腊悲剧比较,与莎士比亚的的悲剧比较,也是毫不逊色的。中国悲剧的民族特征,首先表现在题材上注重反映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悲剧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悲剧理论的诞生,理应是在有了悲剧这种文学样式之后.宋元时期,中国戏剧产生并兴盛了起来,中国悲剧也随之产生并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只是人们还没有明确地以“悲剧”一词冠之.“悲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王国维等人从西方引进的.但并不能就此说,此前中国的古代就没有悲剧这种艺术形式.乾隆58年(1793年),英国使臣马嘎尔尼出使中国,曾与乾隆一起观看戏剧演出.他在他的《乾隆英使觐见记》中说:“戏场所演各戏,时时更变.有喜剧,有悲剧.虽属接演不停,而情节并不连贯…….”马嘎尔尼用tragedy一词,明确指出中国戏剧中是存在着悲剧的,这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的悲剧是符合当时一个普通西方人的悲剧观念的.中国悲剧发展到清代是承继了前代悲剧的传统的.面对这一文学形式的存在,中国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不可能视而不见,只是他们对悲剧常冠以“怨谱”、“苦戏”、“哀弦”等名称,而且也没能形成蔚为大观的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悲剧理论体系.我们只是在他们的戏剧理论著作、戏曲序跋和戏曲评点中窥见星星点点.  相似文献   

10.
一、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及其成因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悲剧创作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如《窦娥冤》的伸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娇红记》的鸳鸯翔云,《清忠谱》的锄奸慰灵,《长生殿》的“蟾宫相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戏曲的浪漫喜剧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悲剧多为浪漫喜剧,而作为浪漫喜剧的中国古典戏曲多重视伦理正义的伸张,在表现情节过程之中以抒情为主,结局的团圆形式之中体现出幻想性、想象性,同时也不失滑稽幽默。这些美学品性使中国古典喜剧多为浪漫喜剧。  相似文献   

12.
西方悲剧是一种严肃的、崇高的艺术形式,而中国古典悲剧的品位却是世俗的、民间的、生活化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诞生的土壤不同;发展的环境不同;儒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方悲剧是一种严肃的、崇高的艺术形式,而中国古典悲剧的品位却是世俗的、民间的、生活化的.其主要原因在于诞生的土壤不同;发展的环境不同;儒家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鲁迅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他对悲剧美和喜剧关的见解。在对悲剧的论述中,他对悲剧的实质做了精辟的概括。同时,以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中的团圆结局提出了尖锐批评,并从国民精神弱点的角度深挖其根源。长期以来,鲁迅的这些论述成为研究中国文学结局处理的重要理论依据。但是由于一些同志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2015,(6)
在古今中西之争愈演愈烈的现代中国,恢复国学的可行途径之一即是将儒学的传统理念参与中国现代国家的构建。在政治架构中,中国古典共和理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家族法传统和双主体法权。以这两种传统为代表的共和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石。中国古典共和观的传承价值在于:家长制指导下的精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民主制度的修正;政治在社会的范畴中以一种教化的形式作用于人民并让共同体成员自愿服从;家族主义和精英主义传统、善的政治观、国家社会个人的连续性,这些中国古典共和思想的本质理论都能够继续为现代的制度设计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6.
论中国古典悲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古代有悲剧吗? 悲剧属于美学的范畴,它是通过描写正面主人公的巨大不幸与痛苦来作出美学评价的一种戏剧样式。我国古代是一个悲剧的时代,人压迫人的剥削制度是万恶之源。长夜漫漫、黑暗如漆的封建社会,到处是产生悲剧的土壤,不知有多少真善美的事物被扼杀掉。面对这悲剧性的现实,古代一些进步的戏剧家写出了一些可歌可泣的悲剧作品。王国维曾指出,象《窦娥冤》与《赵氏孤儿》,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悲剧有一区别于西方古典悲剧的显著特征:悲剧而带有喜剧性因素。这种喜剧性因素,除表现为游离于剧情之外的插科打诨、丑行穿插外,尚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喜剧性情节;第二,“大团圆”的结局。后者是诸多喜剧性因素中最主要的一种,它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虽被镇压,但最终脱离苦难,与家人团圆;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虽被迫害致死,但他(她)们的阴魂却得以复仇;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死后化为自然界的某一物、或成仙,以偿生前的夙愿;或表现为悲剧主人公虽屡遭迫害,但经过一番曲折斗争,最终剪除奸佞,获得胜利。传统悲剧中的这些喜剧性因素使观众在伤心哀痛之后能得到新的安慰,剧本所揭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昭昭之理使他们因悲伤而一度倾斜的心理又重新恢复了平衡,他们轻松地走出剧场,感到满足。  相似文献   

18.
悲剧艺术研究是一个混乱无序的领域。其突出表现,即是“泛悲剧论”与悲剧的“二元论”。悲剧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它是人类自由意志与规律和命运的搏击拼争,表现主体对现实苦难的困惑与问询,任何逃避的意向都与悲剧无缘,汉语中的“悲”更与其搭不上界。中国古代的戏剧中罕有悲剧,但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中,却存在着恒久不息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西悲剧价值存在很大差异,西方悲剧价值在于由恐惧与怜悯而引起的净化心灵的崇高审美,中国的悲剧价值则在于由于合乎情理、伦理而得到的道德感化——一种高台教化的“善”的审美。两者的差异是由不同的文化渊源、艺术观念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悲喜剧"喜-悲-喜"的结构与古代宗教祭祀仪式"吉-凶-吉"的结构为同构关系,而古典悲剧"喜-悲"结构则与宗教祭祀仪式"吉-凶"结构相对应.古典悲剧以"死亡"作结,悲喜剧以"再生"作结,二者结局判然有别,不应混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