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万向东 《云梦学刊》2000,21(1):107-107
读刘林平著的这本《巨人集团兴衰报告》(花城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不仅能被其中的生动描述所吸引,而且更能因其独到的分析而受到启发,使人掩卷沉思:中国民营企业究竟应当怎样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将面临怎样的前景和命运?《巨人集团兴衰报告》全面描述了曾经被《福布斯》列为“中国十大富豪榜”的史玉柱及他创办的珠海巨人集团盛衰成败的故事。史玉柱和他的巨人集团的发迹与失败,其最明显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迅速。迅速增长和扩张──几年之内由几千元迅速聚集起数亿元资产,一时间名噪海内外,尤其是其“巨人脑黄金”产品,几…  相似文献   

2.
徐常兰 《南方论刊》2007,(5):86-87,83
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创作独树一帜,他的童话《巨人的花园》尤其耐人寻味,其中对于巨人、小男孩和童话结尾的处理形象地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深化了童话的内涵和主旨。  相似文献   

3.
赣东北客家由明清以来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迁来的移民定居而形成,分“汀州人”、“广东人”和“赣州人”3支,分布在7个县市区的300余个自然村。赣东北目前通行的客家方言有“汀州话”和“广东话”2支。赣东北客家方言正处于衰颓演变过程并将最终消失,赣东北客家及其文化将融入赣东北主流的本地文化之中。对赣东北客家方言的调查研究具有紧迫性和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志良 《学术界》2003,(4):263-267
胡适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在诸方面均有着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文化巨人。文章认为 ,《胡适大传》一书严格遵循忠于史实的真实性原则 ,以翔实的材料 ,文史结合的笔法 ,从胡适的治学、思想、与中外名人的交往、爱情婚姻及其性格、品德等方面客观公正而又鲜明生动地再现了这位文化巨人的全貌。该书对于我们正确认识胡适 ,对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史和中国现代史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方志敏在赣东北和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与革命实践中形成了深刻的政治伦理思想,其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爱国主义情怀”是方志敏政治伦理思想的主体内涵,“清贫与奉献”是方志敏政治伦理思想的外在表现,“开拓与创造”是方志敏政治伦理思想的实践路径,“为工农谋利益”是方志敏政治伦理思想的价值准则.方志敏政治伦理思想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赣傩的起源与发展流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萍  章军华 《东岳论丛》2006,27(1):127-129
江西境内现今仍保留有演傩的地市主要是抚州、萍乡、上饶、宜春、赣州等区域,就此五地市的傩俗及其相关文化现象的田园调查情况而言,各地市关于演傩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赣傩的传说起源最早在西汉,最晚在清代。就现存资料与赣傩演制观照中国傩的起源与发展流程等来看,赣傩最早的源头只能推算到南宋末年的抚州市南丰县刘镗作的《观傩》诗。从赣傩起源与演变历程可以看出,赣傩的发展轨迹,正是一部完整的中国戏剧起源与异化的发展史。从宋末元初的赣傩祭戏,可以看出中国戏剧从傩向戏过渡的痕迹,以及傩祭戏已经成为宋元戏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明清至近现代的傩的发展,恰巧又注释了傩向戏剧慢慢演化的过程细节,并出现傩痕迹在逐步淡化、戏剧成份正逐步加重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赣方言形成于何时?半个多世纪以来,不少学者进行过有益的探讨与论述,虽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但这使人们对赣方言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据历史文献与考古材料研究表明,赣方言是南方方言的一种多源结构体,其形成不单与汉代以后北民南迁的影响有关,而且还同秦汉之前的族群互动、地域语言文化传统等因素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把调查得来的汉语方言材料和历史文献上的方言材料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汉语史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方言词语考释的重要方法。结合现代汉语方言调查,考释了南宋朱熹《朱子语类》中的7个赣方言词。  相似文献   

9.
周乾溁 《学术研究》2003,(8):148-148
《庄子·天运》论评三皇之智,以为“其知惨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鲜规”何义?我曾有文为解(《“鲜规”榷义》,《学术研究》1989年第4期,署名“黔容”)。以“鲜”读“尠”,“规”取法度之意。“鲜规之兽”释为没有约束的兽,就是野兽。先自以为,野兽性情凶暴所解得体。后经寻思,渐感理由并不充足。一则野兽固多凶暴,但不是所有都凶暴,如野鹿、野兔之属,也是野兽,而在其  相似文献   

10.
湘鄂赣苏区肃反扩大化,从根本上看是由“左”倾错误造成的,贯彻“国际路线”的需要,加上“左”倾中央的错误领导,是造成肃反扩大化的组织因素;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党内主观唯心主义盛行,是造成扩大化的思想因素;法规制度缺失,在办案中大肆采用“逼、供、信”手段,是造成肃反扩大化的体制因素;战争环境险恶、苏区白色恐怖严重,是造成肃反扩大化的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