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蒙金战争使北方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遭受了巨大破坏,但在河南地方官员和士绅的保护与支持下,河南儒学教育依然得到延续和发展。由于地方政府对兴办学校的重视,士绅群体对兴办学校的资金支持,以及儒学名士对学校教育的积极参与使河南境内教育事业在宋代之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尽管元代河南的教育水平与江浙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但总体来看,河南儒学教育的整体水平已有很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元代是儒学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蒙古人初入中原,草昧初开,对儒学的重视,而儒学在当时已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蒙古统治者在契丹人,尤其是畏兀儿儒士的极力敬仰与推荐下,逐步为蒙古统治者所接受,遂出现了以“汉法治汉地”的策略。这一政策的实施,又进一步推动了元代儒学的发展。有元一代,畏兀儿儒学发达,而且已掺杂了道家及禅宗的某些理论,当时还涌现出像廉希宪、合剌普华、安藏等一批著名的儒学名士,他们不仅自己修习儒学,而且积极推动蒙古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采取措施以促进儒学的发展。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畏兀儿官员,政治比较清明,对元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苏力 《兰州学刊》2012,(5):69-72,15
文章主要依据黑城出土文书对元代亦集乃路儒学的文庙祭祀、教学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考证。文章指出,亦集乃路的儒学教育是元代地方教育普及化的一个缩影,体现出地方儒学"庙学合一"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反映出元代南北儒学的发展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4.
杨亮 《船山学刊》2010,(1):149-151
翰林国史院是元代文人精英活动的中心,也是诗文创作、交流的中心。翰林国史院文士对当时文坛风气有导向作用,其活动方式对元代文坛有着支配作用。从清谈问学、唱酬聚会题咏、品题赏鉴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自宋代以来定型的士大夫的活动方式,并没有因为异族政权的建立而发生断裂,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仅持续而且得到了发展。基于此,即可明了元人诗文风貌的形成与趋同的相关背箭。  相似文献   

5.
在二十世纪,中国儒学对中国社会进步有重要的贡献,这就是作为儒学基本特质的儒家伦理道德精神——对家庭、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义务感,为中国近现代的一次最伟大的民族觉醒“五四”运动铺垫了精神基础,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必需的动力和秩序两个条件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因素。二十世纪的中国儒学本身也获得了新的理论进展,这就是对民主与科学的认同,以及在现代观念背景下的儒学形上学的重建和儒学超越性的阐发。  相似文献   

6.
元代继承了宋代以来的儒学教育传统,但是由于文献纷繁复杂,总难给元代的儒学教育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20世纪黑水城出土文书中有一些涉及儒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虽多为残件,却保存了亦集乃路儒学教育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选取了其中的部分文书进行探讨,以期揭示亦集乃路儒学教育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7.
李金山 《兰州学刊》2006,(8):36-37,17
秦汉以后,墨家学派式微,逐渐衰落下去,但墨家的思想传统却融入到新的理论体系中。其中,墨家天道观就得到了董仲舒的借鉴吸收,在其儒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作用,主要表现在其天论思想和政体观对墨家“天志”、“明鬼”学说及天道思维模式的借鉴利用上。厘清墨家天道观对董仲舒儒学体系的理论贡献,对于我们理解把握秦汉以后墨家思想发展演变的脉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智汪 《江淮论坛》2007,(5):144-147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考据学不能给以恰当盼评价,并加以歧视,这妨害了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以儒学为核心,而要复兴古代儒学的宗旨,就必须从整理、研读儒家经典着手。考据学者诠释儒家原典目的是为了掌握儒家的真谛,进而以此为出发点使儒家精神能融入时代,并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各种问题提出解释和解救的方案。这既是考据的自然发展及其生命力所在,也是儒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唐代许多文士有过隐逸的生活,而隐逸生活的动机目的多有不同,所以他们的隐逸方式与具体的隐逸生活内容也就显得多种多样.既有终身隐居的,也不乏亦官亦隐或一段时期隐居的.他们中有的修身养性、苦研道经、采药炼丹,有的游山玩水、躬耕玩赏于田园别业,又有读书习业以待时而出者,也不乏教授生徒、著述传经以为隐逸生活者,可谓多姿多彩,颇值得关注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4,(9):92-97
李梦阳与明代中州诗人有着密切交往,他对中州诗坛的诗风走向有着引导和影响之功。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正面引导中州诗人诗学复古;二是在李梦阳因拘泥体裁法度而陷于模拟之弊的负面刺激下,中州诗人对其思想进行反思,形成以道为本、肯定自然诗风、强调自抒性情的诗学观,努力修正复古运动后期出现的偏差。  相似文献   

11.
元代官府公文传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树森  默书民 《河北学刊》2004,24(2):176-179
本文考察了元代急递铺设置的目的、过程,揭示了它与宋、金旧制的关系;指出,设铺道路的选择以便于文书传递为依据,它与驿 路并不统一,在不通驿的州县也设有传输公文的急递铺;并依据西方旅行者的记述,认为元代急递铺在传输信息时可能使用了马匹。  相似文献   

12.
元代的宝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豫 《殷都学刊》2002,(4):60-65
本文就元代宝卷与唐宋俗讲、变文及明清宝卷的关系 ,从讲唱形式、语言文字句式方面进行了探讨 ,旨在阐明元代宝卷在整个宝卷文学发展史上所处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的儒生对"制礼"之事情有独钟,"制礼"风潮终两汉而不断.两汉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几次"制礼"高潮,汉代的礼制基本上就奠定于此.在汉代社会的"制礼"过程中,由于汉儒坚持"功成作乐,治定制礼"的原则,导致了儒生与君主以及不同儒生群体之间持续的价值冲突.汉儒的"制礼"实践体现了他们对礼乐"制度化"的追求,折射出了"儒"法"斗争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表现出了儒家思想的理想主义特质.  相似文献   

14.
李莎 《殷都学刊》2007,(3):43-48
该文首次较为全面地搜集了近三十年来元代人口研究方面的国内外主要学术成果,分类展现了学者们在元代的户口统计与管理、户口考证与推断、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的婚姻家庭状况、人口政策、人口思想、人口素质、民族人口、特殊人口问题与人口现象等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5.
蒙元统治者高度重视教育,百余年间采取了一系列兴教政策和措施,创办了诸多各级各类学校,使蒙元教育一改传统的、单一落后的教育方式,以其在教育领域的诸多创新和鲜明特色而独树一帜,不仅谱写了蒙古族教育的异彩华章,也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教育史留下了耐人回味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陈高华 《学术探索》2005,(6):124-129
宫廷乐舞是中国古代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代的宫廷乐舞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元代的宫廷乐舞有雅乐和燕乐之分。雅乐基本上是前代的延续,燕乐则具有多种民族文化成分,反映出时代特色。元朝宫廷乐舞的建立,与忽必烈推行汉法有密切关系,是汉法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部的金莲川草原上,至今屹立着一座雄伟的古城遗址,这就是沉寂了六百余年的草原国际大都会———元上都。古城始建于1256年,初名开平府。1260年,忽必烈在此登基,继蒙古汗位,这里遂成为临时都城。开平汗庭的建立,在蒙元史上是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件。蒙古国前四汗的统治中心都在漠北和林地区,从忽必烈开始,统治中心转移到了漠南汉地。元上都有宫城、皇城和外城三重城垣,外城平面呈方形,周长8 800余米。元上都的四关范围十分广大,每一关厢地带都如上都城址一般大小。依据调查材料,四关内的遗址大致可以分为官署、仓址、驿馆、大型院落、店铺、民居和兵营等几类,是上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元上都周围发掘的元代墓葬,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汉人家族墓地;一类是普通蒙古人的墓葬。羊群庙奎树沟地区发现的元代祭祀遗址和石雕人像,反映了元代蒙古上层贵族对天和祖先崇拜的思想。在羊群庙出土4座汉白玉雕像的祭祀基址,应是元代权臣燕铁木儿三代祖先的宗庙和燕铁木儿本人的生祠所在地。  相似文献   

18.
元代烹调辅佐料的消费与生产,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属于天然烹调辅佐料,主要是以植物为主;一类是属于加工烹调辅佐料,主要是利用食物原料,经过一定的工艺技术加工制作而成。了解元代烹调辅佐料的消费与生产,或者可以从更多方面,领略元代饮食文化的风貌。  相似文献   

19.
王永 《兰州学刊》2011,(11):133-137
欧阳修的古文风格经由南宋与金,嬗递到元代文坛,成为对元代散文影响最大的文风传统。元代初年,活跃于文坛的北方作家群虽很重视对欧阳修文风的学习,但不同于欧文,雄奇文风仍是主导倾向。到了元代中期,在江西作家群的倡导和浙东作家群的呼应下,欧文温醇和雅的风格成为一代文风的底色。到元末,文坛形成欧、苏并尊、唐宋并重的格局,开明代唐宋派之先声。  相似文献   

20.
作为晚明公安派的重要领军人物,袁宏道力倡文学革新论,在诗文创作上成就斐然,声名卓著,影响甚大。并且,他与当时思想界人士有广泛交游,尤与泰州学派学者接触较多,受李贽影响最深。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袁宏道的文学革新论及力倡个性的文学主张是在泰州王学、尤其是李贽影响下形成发展起来的。袁宏道的文学革新论与泰州学派的平民儒学交相辉映,构成晚明思想文化史上靓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