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毛泽东从5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70年代末以后由邓小平集其大战,党的十四大最终确立的。这一理论在建设社会主义有自己特色的“道路”、“阶段”、“根本任务”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无不渗透着两代伟人之间继承、发展,一脉相承的内在有机联系。掌握它,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期战略任务之要求。  相似文献   

2.
从“中体西用”到“中西合用”─—晚清统治阶级学习西方思想的变迁黄士芳近代中国是一个嬗变激烈的过渡性社会。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打开了紧锁多年的封建主义大门,中国始从迷顿状态中走出中世纪,继而踏上蹒跚的近代化道路。综观晚清的最后几十年的统...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与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本世纪初起,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激撞、融汇就一直紧密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留学生文学则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本世纪我国兴起过三次集中而具有文化意味的留学生热潮:一是“五四”时期;二是台湾地区60~70年代;三是内地始于80年代至今方兴未艾的“留学潮”。不同的生活方式、迥异的文化背景、羁旅异国的酸甜苦辣,无不使飘洋过海、远离故土亲人的敏感青年百感交集,“留学生文学”也由此诞生。它反映了处于中西文化碰撞下具有跨文化经验的留学生的各种复杂心态,从某种意义上说,留学生文学可说是近百年来中西…  相似文献   

4.
牛殿庆 《学术交流》2002,(2):129-132
崛起于80年代的“朦胧诗”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朦胧诗”使用感觉和意象表达思想,对新中国以来的诗歌有重大突破。“朦胧诗”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是学习古代朦胧诗和现代象征的产物。从心理意义上看,它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主要来自诗人们富有个性的哲学思考,思考人的存在的强大灵魂,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5.
“新状态”命名:一种“涂抹”的批评观戴阿宝1.“新状态”命名的诱惑与困惑在时下流行的以“新”和“后”命名事物的热潮中,“新状态”又成为中国文坛的一个新宠儿。我们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对文学的演进进行了频繁的命名演练,从“伤痕文学”一直到“新写实”小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论战”新评罗珍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上,发生了一场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关于这场论战,史学界多数论者将其看作是“从1920年起,无政府主义者为了争夺青年、争夺宣传阵地,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  相似文献   

7.
我们的时代已经经过了若干个“另类”,从60年代黄帅的“交白卷上大学”,70年代潘晓的“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80年代高加林的“奋斗难以改变的人生”,王朔的“别把我当人”,到今日的“刁民”王海。时代变幻,人生难料,一切都仿佛过去,又仿佛才开始。面对如此之多的困惑,新生一代的年轻人们又高擎起了“Cool”的旗帜。“酷”是一个舶来的词汇。cool几乎算得上国际流行的口头禅。它一停舶上岸,便具有了中国特色的内涵。除了保持它原始的冷艳与个性、疏离现实、不通人情世故的倾向性外,许许多多舞台明星以及他们数以万计的追随…  相似文献   

8.
从中国人的美国观这一视角来看,自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末期,美国及美国人在中国的形象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在这短短的大约15年间,美国由中国人上下敬仰、有口皆碑的‘“友邦”渐而变之为万夫所指、妇孺耻言的“死敌”。特别是在1946至1947年之交不到一年的工夫,由“顶好’到“滚出去”──以此为标志,美国在中国的“友邦”形象彻底化为乌有。美国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当有人呼吁“用一切力量把美帝国主义踢出去”的时候,此后数十年中美关系的历史也就大致“定格”了。要想真正化解中美之间的疙疙瘩瘩,尚须时间的慢慢消化,亦有赖于方方面面持续、艰苦的努力。因为伤痕太深了。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天下”一词本具广狭二义,分别对应着今日意义的“世界”和“中国”。过去的流行说法是,近代中国有一个将“天下”缩变为“国家”的进程。如果侧重昔人思考的对象,恐怕更多是一个从“天下”转变为“世界”的进程。康有为创造性地把公羊“三世”说由历时性变为共时性,使“天下”平顺地向“世界”过渡。但中国却被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外在化,中国士人渴望加入“世界”,努力为中国在世界确立一个更好的位置,这是一个充满了彷徨的探索进程。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的中国,没有人不认识刘晓厌。她的红火程度,现在最大牌的明星不可及也不可想象。姜文曾说她是“不倒翁”,“如同站在海洋中的冰块上,虽然履着薄冰,却总能从这块冰跳到那块冰,一直屹立不倒。”进监狱后,她的人生从快车道骤然暂停。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叶,是第一个阶段;从五四运动到二十年代、三十年代,是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中西文化比较的萌生阶段,从“言技”、“言政”、到“言教”;第二个阶段是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拓展阶段,二十年代主要以对时代精神的把握为核心,三十年代主要以对民族精神的把握为核心,但由于二者都是对东西文化总体的比较,所以纵的时代坐标上的比较和横的民族坐标上的比较又总是相互渗透着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是交织于东西方文化双重网络系统里抗争这样的背景下接受着历史的选择,并步履维艰地前进在坎坷的道路上的。她在多重变奏的主旋律中历经了“从表现人生到政治认同”、“民族民间文学复归”、“幼稚与狂热交织”的流变过程。文章以“今天”为视角来观照现代中国文学思潮的发展轨迹,在对文学史料进行重新整理、构建与阐释之后,从文学观念、价值取向、审美特征等方面对“五四”时期和三四十年代文学思潮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对 90年代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回顾。文章首先分析了后现代主义在西方的由来 ,认为它在西方是有根的 ,即西方社会发展已越过现代化的极限 ,产生了哲学意义上的虚无感 ,终而走向解构 ;而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只是在现象上相似于西方 ,实质上却是无根的 ,这是由中国的现代化进程需要建构中心所决定的。因此 ,所谓“后现代主义”话题终于在 90年代中后期演变为“人文精神”话题  相似文献   

14.
在借鉴与创新中成长发展──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学的思考马晖客观地说,三十年代中国左翼文学是开放型的。它特别注意向“异邦求新声”,广泛地吸收外国的文艺思想,同外国的作家、文学团体发生联系,但与“五四”新文学多视角引进西方各种文艺思潮不同,左翼文...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1月28日,小泉首相的咨询机构“对外关系工作组”提出了题为《21世纪日本外交基本战略》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所探讨的内容主要是如何应对中国。从强化日美同盟的建议,到加强其他双边与多边关系的设想,无一不是围绕中国问题排兵布阵。贯穿战略报告的基调,乃是一种全方位的“中国威胁论”。该报告承袭了日本决策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推动的“政治大国化”、“普通国家化”进程的理念。逐步摆脱战后体制、走向政治大国,乃是该报告追求的基本目标。该报告总体上反映着现阶段日本各界对其21世纪外交战略的犹豫彷徨状况,尚未能从“战略贫困”的迷惘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中国”与21世纪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文化”是一个歧义甚多的概念,本文所谓“文化”特指狭义文化,即思想文化。“文化中国”是近年来学界使用较多的一个概念。方克立先生曾介绍说:“80年代初,马来西亚一群华侨青年创办《青年中国》杂志,曾经出过一期‘文化中国’专号。这是较早地使用这一概念,但...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这是因为中国大胆地进行了各种实践。改革开放过程中 ,中国打破了思想上的禁忌 ,重视“实事求是”的精神 ,大大发挥了中国的潜在能力。但是 ,中国当前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作为外国学者 ,我从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观点出发 ,阐述一下个人的想法。一、恢复私营企业的历史意义   (一 )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私营企业  最近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私营企业快速发展。中央政府在宪法里已正式承认了私营企业的地位。五十年代私营企业被消灭 ,并且 ,私营经济的积极因素也被抛弃了。结果 ,用行政手…  相似文献   

18.
余华创作真正转型及其成败得失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淑红 《社科纵横》2009,24(4):111-112,129
余华小说从19世纪80年代的“呼喊”到90年代的“应答”的变化,从主体根源的角度看,并不具有真正的“转型”意义,因为它们都是源于作家主体生命内在强劲驱动力的创作,都避免或掩盖了因思想力不足带来的问题。而近期的《兄弟》才是挑战作家精神思想底蕴,具有真正的转型意义的创作。《兄弟》因为“正面强攻”的错位、以亲情救赎堕落的思想的幼稚等消解了其新探索的意义,这一转型的不成功,暴露出作家精神资源不够厚实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论江户时代日本教育中的近代因素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江户时代日本教育中的近代因素及其研究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杨孔炽一、从现代化研究的角度看江户时代教育研究之必要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发生的“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历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日本社会开始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从此,日本社会的许多方...  相似文献   

20.
禅宗在中国内地一家独秀,几乎成为汉地全部佛教的代表,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禅宗依然盛行天下,而菩提达摩又被奉为禅宗的初祖,所以,有关达摩问题的研究始终意义不减。刘学智先生的《菩提达摩来华年代考》①(一下简称“刘文”)对菩提达摩来华年代继续进行探究,把一个古老的话题再次推向当今学术的前沿,值得引起人们关注。一、继续探讨达摩入华年代问题的意义从研究的对象来讲,刘文探讨的是菩提达摩来华的年代问题。而关于达摩入华年代问题却属于一个学人尽知、僧界均晓、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老话题。所以,单从选题来看,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