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积累下来,并一直保持到今天的一些生活和思维方式,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被习惯上称之为传统文化。每一个民族由于历史发展不同,自然生态环境不同,民族关系不同,因此传统文化也各不相同,或有一定差异。这种不同和差异在一定意义上说,就形成了每个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甚至成为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每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外在的能够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一种是表现在意识当中的凝聚为民族意识,民族的自我认同。传统文化形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基本部分,是该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而特有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
桑植白族文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植白族,七百余年前落籍桑植以后,与当地汉族、土家族、苗族互相学习、和睦相处,却仍然保持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桑植白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是民族主体精神的表现,它始终维系、协调和推动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反映着白族的整体精神面貌和根本性格。一、整体意识白族人民认为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有维护国、族、家整体利益的义务,整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为了整体利益,个人不惜牺牲以赴,个体的价值通过整体利益实现。白族谚语这样承传:“有天才有地,有国才有家”、“志士保国、庸人护家”。《武陵谷姓白族志·先训》中载有这样两条:…  相似文献   

3.
世界民族过程的某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世界民族状况仍然是不稳定的。作为特殊形态的人们共同体,民族存在于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其本身也在剧烈变化着。历史上不乏一些民族消亡、另一些民族产生的先例。例如欧洲的现代民族状况在内容上就不同于公元初或二十世纪初欧洲的民族分布状况;俄罗斯民族目前的许多社会经济特征,语言、文化、风习特征,也迥然有别于十九世纪末的俄罗斯民族。如果再上溯至十八世纪的话,当时根本就不存在构成一个独特民族的俄罗斯人,因为他们尚未从东斯拉夫民族共同体中分离出来。米沙尔人和克里亚申人这样的“部族”之从伏尔加  相似文献   

4.
何群 《民族学刊》2020,11(1):51-59, 132-133
当今世界多民族国家大多面临如何实现国家社会凝聚,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如何一致起来的问题。利用“田野回望”这一认识和研究方法,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无论是作为俄罗斯地理的边缘,还是人文的边缘——图瓦,回望莫斯科,回望俄罗斯,回望中央、核心,在图瓦感受俄罗斯民族国家认同,把脉俄罗斯社会凝聚状况。研究显示,图瓦族传统文化功能依然发挥核心作用,同时大量吸收了俄罗斯文化及现代文化要素;“图瓦族”-“我们是图瓦人”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民族认同意识尚很浓厚,同时俄罗斯国家认同明确,并迫切希望本族、本地区获得高速发展。图瓦个案表明,二十一世纪俄罗斯民族关系的主流表现为民族共生,文化吸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日益一致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张娜 《世界民族》2006,(5):53-58
许多民族在历史上都有这样的情况本民族的一部分人由于种种原因远离故土,来到陌生的异国他乡,置身于全新的异民族环境中,并逐步适应陌生的环境。沙俄时期,大批俄罗斯人作为“农民殖民者”移居中亚,这些俄罗斯农民移民就属于这样一个特殊的地域群体。他们长期生活在与祖籍地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下,与文化传统相去甚远的异民族居民交往。在对这种全新生活环境的适应过程中,他们与异民族居民建立了一种新的族际关系,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族际交流文化。  相似文献   

6.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都有它产生的基础,都有它形成的原因,民族风俗习惯这一社会现象当然也不例外。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产生于中国广博的大地上,根基于中国众多的民族中。它的形成,不拘于一时一地,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它的形成,既有历史渊源,又有现实基础。人类的任何一个时期都在萌发形成新的民俗,在民族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民俗形成的条件和基础。从微观的角度出发,可以这样说,每一种民族风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民族理论界长期以来有一种流行的观点,那就是认为斯大林把现代民族划分为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两种不同的类型。有的同志认为,这一划分是“斯大林根据列宁的‘现代民族’的理论,根据十月革命以后俄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作出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划分,“‘现代民族’这一理论才发展到一个比较完整的高度。”又有的同志认为,斯大  相似文献   

8.
一、苏联社会语言学的起源十月革命后头几十年可以看作是苏联社会语言学的开端。当时必须要解决从过去俄罗斯帝国“继承”下来的民族语言问题。当时居住在苏联的各民族处在不同的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上,其语言的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在当时的130种民族语言中只有20种有文字。俄罗斯、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其他几种语言有悠久的  相似文献   

9.
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种族和民族的文化发展史都是从产生,变化,发展,消亡到再发展变化这样一种过程。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其原有的文化价值和观念不断变化和飞跃之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纵观我们藏民族的文化发展轨迹也不外乎是以上几个内容和规律。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藏族社会制度文化变革问题是当前我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者面临和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从全方位分析、评价和总结藏族传统文化,对于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藏族文化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很有好处。当前,全国上下都积极地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民族》2008,(11):25-26
让每一个民族都有一部自己的历史; 让每一种民族语言都有一本自己的简志; 让每一个民族自治地方都有一本自己的概况……  相似文献   

11.
太平天国北王韦昌辉的民族成分,解放以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韦昌辉是汉族客家人,我们把它概括为“汉说”;另一种意见认为韦昌辉是壮族,我们把它称为“壮说”。这两种意见的争论,不仅关系到韦昌辉个人的民族成分问题,而且涉及到对任何个人民族成分的评定和恢复应遵循什么思想原则。因此,继续展开深入讨论,对于活跃学术空气,提高思想认识,是很有好处的。 (一)“汉说”质疑持“汉说”者,以罗尔纲先生及李毓麟、王湛恩等同志为代表。  相似文献   

12.
仡佬民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个民族创造了诸多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而三子棋便是众多仡佬文化中的一种表现形式,目前尚没有太多的人对这一方面进行研究。为了补救仡佬民族文化发掘过程中所没有被及时或加以介绍的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文章将从仡佬三子棋的棋法及其运棋规则对蕴含在仡佬三子棋中的仡佬民族的文化内涵进行解析,从理性和感性的思维方式对仡佬民族思维的建构做进一步的探讨。仡佬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他所创造的特色文化对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来说是继承也是发展。作为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小兄弟,他具有自己的个性。也是因为有了这样独特的个性才创造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对三子棋的解构分析的过程就是对仡佬民族外文化尽情的展示。  相似文献   

13.
回族在中国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人类的群体。尽管在历史上曾被研究者们一次又一次地讨论,但是它仍是一个民族。实事求是地说,生活在中国西北部的回回人,是一个内聚力很强的文化人类的群体,与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被称作回回民族。当然,在大范围内也有不同的看法,如生活在今广东沿海一带的、生活习俗已经汉化了的“回族”,以及今海南岛仍然操独特语言的“回族”,是否电属于回族的范围?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从民族学方面去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美洲各国的民族是在所有三种基本人种即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的人们生理和文化混合过程中形成的。但是,无论这个过程本身的结果,还是现代种族关系的性质,在美洲各国都是不同的。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在美国,一个人只要有“一滴黑种人的血”,就被认为是黑人;而在拉丁美洲,一个人只要有“一滴白种人的血”,就被认为是白人。为什么有这样说法的问题很难回答。我们仅试图对造成这一情况的若干因素作些阐述。16世纪上半叶,征服者和他们的士兵、西班牙官吏们及许多殖民地开拓者,作为未婚男  相似文献   

15.
论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民族意识的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民族主义的基本前提是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 ,这是民族主义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已经达成的最重要的共识。但是许久以来 ,绝大多数学者只是把它作为一个不证自明的公理性预设 ,认定每一个民族成员对于本民族的同胞和本民族的文化都有一种天然的认同感 ;民族意识觉醒于殖民主义时代 ,其结果表现为民族主义。而很少有人对此进行理论考察。事实上 ,要想厘清民族主义的来龙去脉 ,特别是要想认清民族主义的基本属性 ,就不能回避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问题 ,因为它们决定了民族主义的基本特性。本文所要探讨的正是这一重要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6.
《密西西比河的倾诉》作为阿库乌雾关涉人类学的一本诗集,其表现主题除了延续以往诗作中对自我民族的关注以外,视野还向印第安族群大大拓宽了。印第安人与彝族都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危机等多方面的相似点。他以一个访学者的身份,在目睹北美文化冲突的过程中,感知着印第安人的处境,试图挖掘印第安这一族群遥远的历史,发掘其不断延续的精神特质,为其衰微的现状哀婉。与此同时,他在获得这样一种跨文化的视野之后,对自我族群身份的认识也愈发深切,力图响应自身民族文化面临的遭遇,并努力寻求二者在各自的生存境遇中获得延续的办法,为之找到一个精神归宿。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符拉基米尔佐夫论证了在游牧畜牧业民族中存在着封建制生产方式。他四十多年前研究得出的论点,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今天已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历史学领域内牢固地确立起来。但是,也应该指出,对“游牧”封建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并未终结。本文的论题就涉及到这样一个有争论的问题。符拉基米尔佐夫是最早注意研究关于十一——十二世纪蒙古社会中称为兀纳罕·孛斡勒制度史料的。这位研究者从具有这一名称的社会集团发现了牧奴依附于富有的显贵家庭和氏  相似文献   

18.
每个国家都重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许多国家都建有这样或那样的民族或民俗博物馆。在日本大坂地区一片风景优美的园林丛中就有一个陇大的博物馆群,其中有一座很著名的“国立民族学博物馆”。该馆以其独特的展览方式和丰富的收藏品受到海内外广人参观者的赞赏。  相似文献   

19.
我国铜鼓有两种,一种是中原商代铜鼓,一种是南方兄弟民族铜鼓。二者名虽一,质地相同,但造型、纹饰与用法不同,起源也不一样。本文由于篇幅的关系,有关商代铜鼓的起源问题,只作简单说明,主要是阐明南方兄弟民族铜鼓(以下简称“南方铜鼓”) 的起源问题。有关南方铜鼓的起源问题,一如铜鼓的作用和铜鼓的族属问题一样,向为铜鼓学人所注意,并发表了不少意见。这些意见主要  相似文献   

20.
右派分子费孝通在他的“兄弟民族在贵州”一书中,大量散布了反党,反人民的反动论点。在这本书的第三十页上,费孝通这样写着:苗族“因为普遍劳动,有土地的人,不出租自已也可以耕种,所以常有因照顾无地亲友而出租土地的情况。黄平县东坡乡吴姓地主,十三个佃户中就有六个亲戚。”在这段话里,他告诉人们,苗族地主都是“劳动”的,他们出租土地是出于一种“好意”,是为了“照顾”亲友,本来他们“不出租自已也可以耕种”的。看,这是多么“善良”的地主啊,如果农民还要求什么改革,真是“昧良心”!很显然,费孝通是企图以赞扬苗族人民爱劳动的美德作幌子来模糊阶级斗争;是站在维护地主资产阶极利益的立场上来拼命掩盖地主阶级的剥削行为。怀着同样的目的,费孝通还歪曲事实的说:“苗族内部的租佃关系和汉苗之间的租佃关系在剥削程度上也有区剧。”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让我们来看看1951年6月11日新黔日报上的一个典型事实:贵州丹寨县排呆村苗族贫农杨廷忠说,在一个饥荒年成,他向地主杨老赖(苗族)借来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