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周利簋铭文笺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临潼新发现的利簋,是有关周武王伐商的一件重要铜器。武王以甲子朝灭商诛纣,见于《尚书·武成篇》及《史记·周本纪》。《武成篇》是孔安国所献的壁中书,是真古文,其可信实与二十八篇的今文《尚书》相等。其书虽亡于建武之际(公元25—57年),但《汉书·律历志》三引其文,其中尚有“甲子,咸刘(杀)商王纣”之说。司马迁作《史记·周本纪》也说:“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这些记载虽属可信,但是它还是几千年来輾转传述的记录,其可信程度究竟如何,尚是问题。现在我们从新出土的利簋看到当时第一手的直接史料,为之再度证明,这样,就可以使我们相信《武成》和《周本纪》所载有关武王征商之事,都应属于信史范畴。利簋之可贵,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2.
商代后期的都城“殷”,也称“北蒙”,从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到这里,到纣,曾长期是殷王朝的国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迁都。”这里,曾经是一个繁盛的都市,人口集中,手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辞源》将“舞象”释为“古武舞名”,所引语例出于《礼记·内则》。在《礼记》等文献中 ,“象”可指乐舞名 ,指两种乐舞 :一为周武王时代创制的乐舞 ,因其舞姿象周文王时击刺之法 ,故名《象》;一为周公时代创制的乐舞 ,以表现周武王伐纣灭商之武功为内容 ,故称《大武》,又因其象武王之事而称《象》。故《辞源》不应将“舞象”收为词目 ,也不应将其释为“古武舞名。”  相似文献   

4.
北京至少有 3 0 0 0年以上的城建历史。古文化遗址证明 ,北京地区至少在商末周初时就已经有了城池。《史记·燕召公世家》记 :“周武王之于纣 ,封召公子北燕。”可见 ,从公元前1 1世纪起 ,北京地区就是中原华夏和北方各少数民族交往、融合之地。《史记》作者司马迁称赞说 :“燕  相似文献   

5.
茶,被称为中国的“国饮”。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华阳国志》中也有关于茶的文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由此可见,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不同的历史阶段,少数民族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实际内涵。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国家形式出现的是居于伊洛(河南省西部)的夏代,《竹书纪年》记当时还有淮夷、凤夷、黄夷、于夷、方夷、畎夷、玄夷和岐踵戎。第二个朝代是商人建立的殷王朝,甲骨文记当时还有人方、土方、鬼方、羌方、戎方等。“方”就是当时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称谓。又据文献,还有昆夷、东夷、狄、荤粥等。周是姬姓国君建立的封建王朝。《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伐纣,庸、蜀、羌、髳、微、彭、濮等处少数民族相继率兵来会。克商以后,周的疆域大有扩展。《左传·昭公九年》  相似文献   

7.
《史纪·周本纪》载:武王伐纣,跟随的有“庸、蜀、羌、髳、微、(纟卢)、彭、濮”八国.《集解》引孔安国曰:“八国皆蛮夷戎狄.羌在西.蜀,叟.髳、微在巴蜀.(纟卢)彭在西北.庸、濮在江汉之南.”马融曰:“武王所率,将来伐纣也.”《正义》:“髳音矛.”引《括地志》云:“房州竹山县及金州,古庸国.益州及巴、利等州,皆古蜀国.陇右岷、洮、丛等州以西,羌也.姚府以南,古髳国之地.戎府之南,古微、(纟卢)、彭三国之地.濮在楚西南.有髳州、微、濮州、(纟卢)府、彭州焉.武王率西南夷诸州伐纣也.”古文献对此“八国”的记载不一致,其历史、方位、迁转究竟如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国文字记载蜀与中原发生关系最早当在殷末。如殷墟卜辞有“至蜀”“蜀射三百”周原甲骨有“伐蜀”的记录。《华阳国志·巴志》云:“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而《尚书·牧誓》确有此记。但古史有关巴蜀事端零若散珠,又多讹误,故不能详其考。因此,运用考古材料来研究古蜀历史文化,则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巴渝辞——竹枝词 “巴”有着悠久的历史。殷墟甲骨文就有五片说到“巴方”。“巴”和中原华夏族很早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左传·哀公七年》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一壮举,《华阳国志·巴志》说“巴、蜀往焉”。这是完全可能的。巴人素以能歌善舞著称。《华阳国志》又说:“周武王代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代纣,前歌后舞’也。”——巴人的艺术才能曾经在战  相似文献   

10.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第一章记载了商王帝辛(纣)不恭上帝和周武王祭祀上帝天神等史料。联系帝辛和周文武王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及相关历史文献,可证明祭祀权在商周时期对维护政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祭祀权亦成为武王克商得以成功的一个关键的政治资本。  相似文献   

11.
周文王为灭商铺平了道路,继位的周武王遵循父业,积极做灭商的准备。他筑镐京,东观兵,强军备,观殷情,欲一举而灭之。周武王伐纣前的诸问题由于文献记载不一,所以古今学者的认识和说法不尽一致,作者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分析,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2.
“不显亦不宾灭”是《史记·周本纪》中的关键文句,对理解西周武王时期的活动至关重要,但文本正写尚有争议,已有解释也不够完善.与《逸周书》及《随巢子》对校,此句应正写为“不顾亦不宾灭”,其含义为武王认为商既没有充分照顾先代遗留的旧势力,又没有及时伐灭他们,所以一直到周初都还留有隐患.依此解,《周本纪》后文“志我共恶贬从殷王受”与“存亡国宜”两处长期存在争议的文句也可以相应读通.由此可知,周武王立国之初即深知旧族问题是政治隐患,除了安抚之外,也考虑过威服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正> 魏文侯(?—前387年)是我国战国初期率先倡导变法的著名国君。其先祖为庶人,因伐纣有功被周武王封于毕地,因以毕为姓。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又因伐霍、秋、魏有功而受封于魏地,遂改为魏姓;魏献子时,列为卿。周烈王二年(前424年),始封为诸侯,即魏文侯。魏文侯在位三十八年,为魏国的发展和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他的一系列政治活动,我们可以窥见其独特的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本纪"叙述帝王政迹,以时间上的延展叙述改朝换代的历史。《秦本纪》有世家叙述结构的倾向,与《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等处于同一叙述层面。如以《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的结构方式叙述的话,司马迁应该把《秦本纪》、《秦始皇本纪》合为一篇才符合体例。将《秦本纪》列入"本纪"与司马迁关注社会变革的过程息息相关,与探讨秦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帝国和走向强盛的历史原因相关。将秦史拆分《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两篇,表明司马迁关心秦史的程度超过夏商周三代。司马迁一反撰写三代"本纪"的原则,同时写《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是通过秦王朝短命的历史重点探讨兴盛与衰败的道理,是为了更好地突出社会进程中发生的剧变。  相似文献   

15.
《北史》卷八《北齐本纪·后主高纬纪》“武平五年五月”条有云:“是月开府仪同三司尉破胡、长孙洪略等与陈将吴明彻战于吕梁南,大败,破胡走以免,洪略战殁,遂陷秦泾二州。”其中言吴明彻败尉破胡的地点在“吕梁南”,有误。  相似文献   

16.
说“外”     
《说文解字》:“外,运也,卜尚平旦,令夕卜於事外矣。”甲骨文无从夕从卜之外。卜辞殷先主有■、■,与《孟子·万章》、《史记·殷本纪》等典籍中的外壬、外丙相合,学者们遂定为外壬、外丙的合文,以卜为外。但是、也有的学者认为■、■之■作外似  相似文献   

17.
《则天皇后纪》在《新唐书》本纪中第四卷,在《旧唐书》本纪中第六卷。女主临朝而立本纪,此例始于《史记》之《吕后本纪》,新、旧《唐书》均因之。惟《旧唐书》因武后已立本纪,《后妃传》中不再列入。《新唐书》以其称制后政事编作本纪,而所谓“猥亵琐事”仍立于《后妃传》内,与《旧唐书》之体有异,盖《旧书》法子长,《新书》凖孟坚也。〈班固於《高后纪》中但纪临朝八年大政,高后行事别见《外戚传》,《新书》本此〉《十七史商榷》以为,《新书》既作《武后纪》,又入之《后妃传》,“一人之身,既列本纪又为列传,进退无据,彼此两歧,反不如《旧书》专归纪者,犹差稳惬,殆因纪中不便显著其恶故邪?宋修唐史,有何嫌忌而当讳邪!”然赵翼在《陔余丛考·论新唐书改订之善》条中认为:“本  相似文献   

18.
欧阳修自撰《新五代史》,写了五十多篇序和论,还有二百多条小注,其中有不少也是论的性质。后来,他奉勅与修《新唐书》的本纪、志、表三部分,又写了序、赞二十余篇。这些序、论、赞所涉及的问题虽然很多,如《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赞》论唐之兴盛,卷十《昭宗本纪赞》论亡国不必皆愚庸暴虐之君;《新五代史》卷二《梁太祖本纪论》论不伪梁,卷四《唐庄宗本纪论》论沙陀世系,卷十《汉高祖本纪论》论即位改元,卷十三《梁家人传序》论女祸,卷二十四《郭崇韬传论》论枢密使之沿革,卷二十  相似文献   

19.
“面缚”一词,各种辞书释义大体相同。《中华大字典》释为“反背而缚之”,《辞海》释为“两手反绑”,《辞源》释为“两手反绑于身背而面向前,示投降。”这种定释,显然来自古文籍中关于该词的名家注疏: 《左传·僖公六年》:冬,蔡穆侯将许僖公以见楚子于武成。许男面缚,衔璧,大夫哀经,士舆櫬。楚子问诸逢伯,对曰:“昔武王克殷,微子启如是。”(杜预注面缚:“缚手于后,唯见其面。以璧为贽,手缚,故衔之。”) 《史记·宋世家》: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司马贞索隐谓:“面缚者,缚手于背而面向前也,刘氏云:‘面即背也’,义亦稍迂。”)  相似文献   

20.
对于中国古代濮族,学术界长期并存两说:一说认为,濮非单独一族系或民族,只是越族的别称;另说认为,濮非越,是一个单独的族系。笔者从后说。 过去诸家论及濮族分布,多以略指为限,殊嫌不足,笔者不避繁冗,尽力胪陈有关濮族的各种记载,全面考察其分布状况,以作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濮本字“仆”,最早见于甲骨文。濮作为族称见于载籍,如《尚书·牧誓》记,商末,周武王兴兵伐纣,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八族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