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45年,罗丹刚满5岁,由于过人的聪明,父亲提前把他送到了离家不远的耶(yē)稣(sū)会学校上学,但是罗丹对宗教方面的书一点兴趣也没有,却非常喜欢画画。一天,收拾家务的母亲收捡出一堆废纸来,罗丹却把这一堆废纸一张张弄平后,在上面画上了许多自己喜欢的画。从这以后,罗丹经常模仿包装纸、报纸上的人物、房屋、动物的样子,把它们画下来。一次,在吃饭时,罗丹发现父亲脚边上有一张纸,他便趴(pā)下去,用笔画出了父亲皮鞋的样子。坐在他边上的哥哥发现罗丹趴在地上不吃饭,就叫了起来。“罗丹,你不吃饭趴在地上干什么呢?”父亲一看趴在自己脚边…  相似文献   

2.
《五马图》是现存最为可信的一件李公麟的作品,画家在画中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成功地描绘了马的外形以及表现了马的内在结构特点。李公麟以娴熟的笔法作鞍马人物画,使白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画科,这是他在中国画史上的巨大贡献。因而,元代长于白描的赵孟頫奉他为“白描之祖”。  相似文献   

3.
《新天地》2007,(1)
马国超的父亲是八路军冀鲁豫军区司令兼回民支队司令马本斋。父亲的临终遗言:“把整个生命献给中国!”是他一生的座右铭。尽管身为将门之后,其人生却如普通人一样平凡、曲折和坎坷。  相似文献   

4.
最近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肖红的长篇小说足本《马伯乐》,虽然仍是一个未完稿,但是主人公马伯乐的形象还是完整的,其性格也得到了较充分的展示,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趣,因而完全可以据此做些评论的。 一、洋奴哲学与马伯乐这名字的学问 马伯乐出身于一个信奉天主教的中产阶级家庭“马家的传统就是圣经和外国话”。他的父亲还给他起了个外国名字叫“保罗”,这些说明,马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洋奴性质的。可以说,他满脑子灌满了洋奴哲学。比如他对中国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在下意识中就区别对待的。他到中国饭馆,不论干不干净总是不信任的,椅子“先用手摸一摸”,“筷子举到眼眉  相似文献   

5.
父爱永远     
在我们兄妹六人中,父亲最心疼的是我,从小我就是父亲的“跟屁虫”,几乎天天跟在父亲后面,不论父亲下地干活,还是去串门,我都是他的影子。父亲人很随和,大家都愿意跟他开玩笑,尤其是我跟着他的时候,大家都逗他“你捡来的儿子长得真俊啊!”父亲总是憨憨地笑,并不多搭言,而我呢,当时听大伙夸长得俊,也就特满足,高兴的时候,冲人家使劲地笑,夸张地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于是又有人说:“老付啊,你这老疙瘩是小子吗!咋长得这么好看”。父亲听了总是乐呵呵  相似文献   

6.
父亲     
父亲下岗了。其实,父亲本不会下岗的,全厂百余号人,谁不知道父亲“李能手”的大名呢?然而他确实下岗了,这都怨他那“不开窍”的脑筋。早在减员前,主任就曾透风给他:“年纪大了,有希望干几年吃个退休金。然而现在又在减员增效,很难说呀……”那意思很明显,只要父亲开窍些,给主任些好处,下岗断然不会落到他的头上。我刚一提及这事,父亲大怒:“拍胸口问问良心,咱办事得光明磊落!”生活的重担压弯了父亲的脊梁,但没有压弯父亲的信念;生活的困苦熬白了父亲的双鬓,但父亲那颗跳动的心依然鲜红。为了生活,父亲又忙碌起来。整个下午,父亲都在修理那…  相似文献   

7.
打死死海     
一位导游好吹,介绍什么都要提到他父亲:“女士们先生们,这经贸大厦是我父亲设计的,那汽城是我父亲主持建造的……”来到了死海边,导游提示:“女士们先生们,我们来到了死海,这死海……”“我们知道了”,一游客抢着说,“死海是你父亲打死的”。  相似文献   

8.
一位父亲遇到了一个难题,他的未成年的孩子们要求看一部“少儿不宜”的电影,因为电影的主演是他们最喜爱的演员,而且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说电影拍得很好。电影之所以“少儿不宜”,是因为片中有极少量性和暴力的场面。但父亲一直都不同意,他甚至并不跟他们摆理由讲道理,而是摇摇头说一个字:“不!”那天晚上,父亲问孩子们是否愿意尝一尝他制作的馅饼。他说,这些馅饼采用的是他们最喜欢的馅料,另外还添加了一些新的东西。孩子们问添加的是什么东西。父亲语出惊人地答道:“苍蝇。”不过,他很快安慰孩子说这只是一只很小的苍蝇,其他馅料则是绝对新…  相似文献   

9.
父亲下厨房     
熟悉父亲的人,都知道他是位从北京来到山区,奉献了一辈子、被组织上授予“山区人民的好公仆”的基层领导干部,但谁也不晓得父亲还是位精通煎炒煮炸的掌勺“厨师”。 其实,有关父亲“下厨”的经历以前连我也很少见。他经常是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地工作,根本没有时间顾及我们兄妹的生活和学习,一切“后勤工作”主要靠姥姥和当教师的母亲来完成。然而父亲是一个干啥都要干出个名堂的人。他管林业,当地的林业工作能在全省受表彰;  相似文献   

10.
大概是由于自行车是从外国传来的缘故,我家乡的人们便把这种不吃草料却能当马骑的车子,称为“洋马”。我童年时的乡村,有“洋马”的人不多,务农兼做点生意的父亲便有一辆。逢集赶会时,父亲让我坐在车梁上,他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边礼貌地喊着“请借个光,借个光……”一边蹬车前行。瞧着路旁孩子们投来的羡慕的目光,我高兴极了!当我上高小时,便在村里的打  相似文献   

11.
一位美术老师让他的学生画一幅画。他们可以画任何他们想画的。不久,一个小男孩就交了他的图画。老师看了看,但是纸上什么都没有。“你画了什么?”老师问。“奶牛在吃草。”小男孩回答。“但是草在哪里呢?”老师又问。“奶牛把它吃光了。”小男孩答道。“奶牛在哪里?”“当它吃  相似文献   

12.
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虽然父亲的薪水不低,但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都依赖于父亲,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虽不至于挨饿,但也常常捉襟见肘。他至今都记得在他16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了句“杰斯,生日快乐”,所谓的生日礼物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钢笔。而在他生日来临的前一段日子,他有意无意地向父亲透露出想买条牛仔裤的愿望。  相似文献   

13.
狮子de性格     
南湘源是我的小学同学。他父亲是湖南岳阳人,据说是“没落贵族”出身。听村里的老人讲,他父亲由于犯了什么“事”(失手打死了一个人),为了逃避官司,就以“做生意”的名义坐“渡船”到了湖北。他流浪到我们村,和村长的女儿结了婚,就永远住在我们村了。南湘源出生时,他父亲仍然对湖南的老家恋恋不忘,所以给儿子取名叫“湘源”。南湘源和他父亲一样,喜欢说“我们湖南人”  相似文献   

14.
每每谈到童年,父亲总是滔滔不绝地述说起他的小人书世界,仿若小人书是他少时的全部。 开始接触小人书时,父亲已经读到小学二年级,但他对小人书的那种挚爱程度已经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了。父亲说,他现在对于文字的兴趣,似乎都来自于小人书对于他的启蒙。  相似文献   

15.
我们一家人对父亲的恐惧已经成了一种自然反应,甚至连母亲也怕他。小时候,我和妹妹以为每个家庭都是这样的——家家户户都有个酗酒的父亲,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发酒疯,无论怎么做都不合他的心意。我家的房子有两扇木门,有一天,我们发现可以用粉笔在上面画画,画了之后还可以擦掉。多好玩啊!我们马上在上面画了好多漂亮的画,觉得自己原来如此多才多艺。图画相当漂亮,我们为自己的作品感到骄傲,心想妈妈一定会喜欢的。可是期待的赞美并没有如期而至。妈妈看不到我们作品的美妙之处,却首先想到她得颇费工夫才能将门清洁干净。她怒不可遏,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16.
杰斯出生在圣彼得堡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大学教授。虽然父亲的薪水不低,但一家老老少少十几口人都依赖于父亲,所以,他的家庭并不富裕,虽不至于挨饿,但也常常捉襟见肘:他至今都记得在他16岁生日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了句“杰斯,生日快乐”。所谓的生日礼物也只是一支很普通的钢笔。而在他生日来临的前一段日子,他有意无意地向父亲透露出想买条牛仔裤的愿望,并在各方面都尽力表现很好。  相似文献   

17.
想象的作用     
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 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 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 5=7,这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 5=10000也是可能的。”说到这里,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国画叫学生们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  相似文献   

18.
父亲生活在艰苦的年代,一生不喝奶不吃蛋,更不用说什么药物补品了;可是,记得在他活到80多岁时,身体却还酷像电视广告里吃了高钙片的“李大爷”:腿脚灵便,走路有劲,嘴里还哼小曲。啥原因?同《山西老年》交了几年朋友后,“养生之道”使我渐渐领悟出其中的原因——父亲一生心宽似海。父亲的名字叫段申酉,可是村里大小人都叫他“老宽”;父亲去世10年了,可“老宽”的故事至今还在村里广泛流传。我祖父是大同一家商行的股东,去世后给父亲留下不少银钱。父亲也因此曾一时成为村里机灵人们围猎的目标。有个人怂恿他合伙做生意,他把家里的钱尽数入了…  相似文献   

19.
阿谁 《北京纪事》2009,(10):95-96
画作背后的家国情怀 幼时的王志鸿是个冰雪聪明、多才多艺的孩子,但她最爱的还是站在桌旁仰着下巴颏看父亲作画。父亲画工笔画时,“勾、填、晕染下多彩多姿的画面”,给她插上了奇幻旅行的翅膀。父亲画写意画时,“工笔、没骨的功力又使那一点、一画、一皴、一擦,仿佛是跳跃的音符”,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谈他的小说创作经验时,曾经介绍过一种以着力刻划人物的局部特征来塑造形象的方法.他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我常在学学这一种方法,可惜学不好.”从此以后,人们便看到许多介绍、分析、评论这种“画眼睛”的方法的文章,迄今未止.可是,究竟何谓“画眼晴”?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与追求的创作目标是什么?鲁迅这段话的精神实质又是什么?看法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