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活四年,我们408室住着兄弟四个:阿一,阿三,阿四加上我。我们可以说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好得就差歃血盟誓,磕头拜把子了。我们称阿三为“博士”,因为他擅长琢磨所谓的科学养生之道,可谓读古通今,没有他不想看的书。不过因为他那些“渊博’的知识,我们哥几个可是没少受苦。  相似文献   

2.
李娟 《人才瞭望》2014,(6):91-92
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有名的电影导演踏遍千山万水,想找一个具有青春气质的女演员,可他很失望,怎么天下的女孩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不但一颦一笑相似,就连语音气质都无二致。 终于有一次在一座城里,他遇到了一个鼻子微翘、长有两颗虎牙,也没刻意化妆的女孩,很是干净简洁。于是他兴奋地对这位女孩说:请等一段时间,两个月之内找你试镜。女孩自然高兴,能在名导的电影里饰演主角,真是前世的造化了。  相似文献   

3.
我从事了3年的行政管理工作,最难忘的是在一家企业做行政主管时发生的一次"社保事件"。当时,在一家企业的钢构车间,农民工毛阿三被铲车撞倒,右  相似文献   

4.
张锦芸 《人才开发》2011,(12):33-35
他活在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山区,却竭尽全力为山区播种文明的种子。房价不停地上涨,因为这是一个"城市"的年代,有能力的人都往大城市靠拢。在城里拥有房子是成功人士的标志。年轻一代不再苛求自己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每个人都愿意做城市的"青年才俊",  相似文献   

5.
难解的绳结     
用“变化”的眼光去把握一切,才会成就创新。传说在公元前233年的冬天,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进军亚细亚。当他来到亚细亚的弗尼吉亚城时,听说城里有个著名的预言:几百年前,弗尼吉亚的戈迪亚斯王在他的牛车上系了一个复杂的绳结,并宣告谁能解开它,  相似文献   

6.
改革事业需要人才,这已是重复国了亿万次的大实话。 改革家要善于发现、使用、爱护人才,这也是听腻了的老生常淡。 然而,“天下人才都是我的人才”这却是一个新鲜的、现代的人才观。 提出这个命题的不是人才学家,而是广东的一位农民企业家钟华生。他凭着围海围出的一片荒湖,硬是办成了一个在国内算得上一、二的旅游度假中心,并以此为媒介,把城里人、城里的信息、资金、技术和公共关系引到他所在的农村,进而迅速改变了那儿的产业结构.闯出了一条变革中国农村的新路。可是,他那几千人的发展总公司里,绝大部分的人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至今只有两位大学本科毕业生。怎么成事的呢?他的回答很新鲜:“在我们这儿领工资的,  相似文献   

7.
在杨家村一幢农家小楼门前,"养老示范户"的标牌特别醒目.这户人家的主人叫童道云,在城里做保姆,是村里第一个把城里老人接来自家养老的,城里的一位老人已经跟随她生活了 4年.在南京,这种"城市老人寄养农家"的养老模式很受欢迎.南京市杨家村俨然成了"养老村",这里自然风光秀丽,城里无法照顾老人的家庭纷纷将老人送到乡下农民家庭养老.(据2017年5月4日《就业时报》)  相似文献   

8.
刘永加 《人才瞭望》2015,(1):105-106
宋元祐四年(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学士身份赴任杭州知府。刚一到任,就碰到了百年不遇的瘟疫大流行。杭州城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求医问药的穷苦百姓。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可是却束手无策。就在这个档口,杭州城里有个开药铺的药商金百万,却大发瘟疫财,他囤积居奇,抬高药价,穷人买不起时,他就高息赊药。苏轼听说后,气愤不已,暗下决心要惩治这个囤药的坏蛋。苏轼愁眉苦脸,非常生气地对妻子说:"我身为百姓的父母  相似文献   

9.
卞文志 《人才瞭望》2011,(10):53-53
不久前的一天,大哥来我家做客,酒过三巡后又乐滋滋地念起了"社保经"。大哥是10年前从老家农村来城里务工的。10年来,他做过建筑工、清洁工,也做过小生意,收入虽不太多,但靠省吃俭用仍供一对儿女念完了大学。  相似文献   

10.
爱上一盏灯     
不夜城里,一个女人爱上了一盏灯。在这个没有日夜之分的地方,一盏灯没有存在的意义,恰如在一个缺失爱的家庭,一个女人没有存在的意义。但是,当一个缺失存在感的女人拥有了一盏同样没有存在意义的灯,一些莫名的火花便开始碰撞与进发出来。  相似文献   

11.
人的差异     
一个城郊的居民区住着三户人家,他们的平房紧紧相邻着,三个男人都从农村招工进了一家炼铁厂。 厂里工作辛苦,工资又不高。下班了,三个人都有自己的活。一个到城里去踩三轮车,一个在街边摆了一个修车摊,还有一个在家里看书,写点文字。蹬三轮车的人钱赚得最多,高过工资。修车的也不错,能对付柴米油盐的开支。看书写字的那位虽没有收入,但也活得从容。 有一天,三个人说起自己的愿望。蹬三轮车的人说,我以后天天有车蹬就很满足了。修车的说,我希望有一天能在城里开一间修车铺。喜欢看书写字的那个想了很久才说,我以后要离开炼铁厂…  相似文献   

12.
5月12日。今天,是我人生中最灾难的一天。上午,我在城里参加猕猴桃种植工作会议,市上扶持猕猴桃产业和种植户的精神,让我看到了我们村今年致富的希望。地震发生时,我刚刚开完会走出会议室,正要去一个亲戚家串门,突然我看到大楼剧烈地震动摇晃,到处都是惊慌恐惧往外跑的人。我马上想到了家里的丈夫、  相似文献   

13.
海子高中毕业后就来省城打工,转眼已近3年,苦没少吃,收获却寥寥。当初离家时,海子拍胸脯立过誓的,要在城里轰轰烈烈地干出一番事业,要做大老板,要让辛苦了一辈子的老爹老妈过上好日子。可3年里他除了不停地换工作似乎没做别的,最长的一次也只坚持了半的上。  相似文献   

14.
专注的魔力     
《人才瞭望》2016,(4):67
有个故事说,从前印度有位国王想试验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便派人到牢房里抓来一个被判了死刑的囚犯,这个囚犯原是一位大臣.国王说:“现在你就要被处死了,不过我可以给你一线生机,如果你手里捧着一碗油,顶在头上,在城里的大街小巷绕一圈,能不洒落一滴的话,我就赦免你的死罪.”  相似文献   

15.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是一个酒鬼,他经常在酒吧里喝得酩酊大醉,然后摇摆着回家。有的时候,他就醉倒在大街上。他的每一个英镑都换成了威士忌,以致于他没有醉的时候也是一幅眼睛红红没精打采的样子。  相似文献   

16.
在我遇到金发碧眼的甘特先生之前,从未设想过,中国,会使一个外国人如此魂牵梦萦。 1989年金秋的一天,我在北京友谊宾馆一间典雅的客房里采访了甘特。这时他的大学语言服务社(ULS)——一个专门向中国派遣英语教师的民间、非盈利教育组织已成立了5年。 7年前,也是一个秋天,50岁的甘特作为美国英语学会教师团的一名成员来到中国,任教于四川教育学院。那一年短暂的时光是那么让他难忘,以至回到美国后,他常常一个人细细回想,一切都使他发自内心地感动,那是一个同他所熟悉的美国大不相同的“世界”,他热爱的世界。1983年回美国之前,他在心里已决定回去后要做两件事: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在不能向外界吐露真相的时刻,有一个不为人们注意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一次是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学部委员,没有和他从事的研究挂起钩来;还有一次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同样没有和他的事业结合起来,人们仍然无法知道他是代表哪个方面的。 想不到,当他的名字和中国的原子弹、氢弹结合在一起出现在报纸上的时候,他已经告别了默默奉献的一生。 邓稼先,一个响彻云天的名字,回荡在历史的长空。 1958年10月的一天,领导找他谈话:“叫你参加一个秘密工程,制造一个大炮仗好吗?” “造火箭?”邓稼先兴奋地问道。 “不是。”领导摇摇头。 “搞原子弹!”邓稼先闪电般地脱口而出。 “嘘!”领导用一个手指作封嘴的动作。默认,这就是真的。邓稼先爽快地接受了领导的邀请。他在国外留学搞的是原子物理,取得了博士学位。邓稼先是奔着新中国回来的。新中国要打破核讹诈求得生存,也要搞原子弹。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是一支笔,只有蘸着奋斗的汗水,才能谱写出人生的壮歌。“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我们来到了河南省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访问了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霍成,他便是当今在河南医疗卫生战线涌现出的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高级人才。 他,从医30多个春秋,历任数个医院领导职务,而他所管理过的每一个医院和这每一个医院的每一个变化、每走向一个辉煌的台阶、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诞生,都无不浸透了他的心血和汗水。 他,一个享誉省内外的外科专家、一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舅舅、舅妈到县城打工,迄今已20年了,凭着不多的收入,他们在县城买了一套小房子。尽管两人适应了城里的生活,却不能与城里人一样享有社保。当时他们已经是近50岁的人了,超过了参保年龄。后  相似文献   

20.
阿诺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gger)这个名字,在群星灿烂的世界影坛可谓是响当当的了。23年前,年仅20岁的澳大利亚人阿诺德只提着一只旅行袋只身来到美国,他的梦想是凭借着一副天赋的身板独闯天下,尝到当一个世界冠军、一个动作派明星和一个成功的事业家的滋味。而今,他三梦成真,成了令人瞩目的人物。给他带来巨大荣耀的,与其说是他那身健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