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成玄英重玄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玄英双遣双非的重玄美学以“空”代“无”,解决了老庄滞“无”在美学思维方式上造成的偏颇,他所构造的重玄妙境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人生境界反映了修道者的终极追求,而圣人的“妙契重玄”更是大道"圆融无碍"之美的具体展现。作为宗教学家,成玄英在他的美育思想中也始终贯彻了重玄之思。重玄美学不仅是对传统道家、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创新,对后来道教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心”、“性”是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立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他提出了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理论;天地境界是其人生境界说中的最高境界,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指出对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审美意境的探寻,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应当如何更好地尽心尽性。  相似文献   

3.
人生境界说作为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加以关注、探索和研究。哲学虽不等于人生境界,但却以其特有的方式对人们生活的意义和人生境界发生影响。人生境界不是自然而然就形成的,需要人们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追求和积极思索才能确立。而人生境界一旦确立,其内在价值在人的社会生活和生命中影响深远。人生境界不仅内化着人的生活,让人的生活更丰富而深刻,提高着人的生存质量,让人在冷静、清醒中超越现状,追求和实现高质量的生活,而且也区别了人的生活,塑造着不同的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先生以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觉解程度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为获得人生最丰富的意义和价值而对宇宙人生的全面了解、追求高层次的人生境界的倡导,突出理性、强调道德行为的自觉原则,强调公利、维护社会利益和民族利益等观点都是值得肯定的;存在的主要偏颇是将“功利境界”与“道德境界”对立起来,在义利之辩上表现出抽象的道义论性质。  相似文献   

5.
该文从对《老子》版本的辨析入手,认为“无为而无不为”是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境界而非单纯的功利思想。这个人生境界的审美性质就在于它超越了条件限制而符合人生最高理想的绝对自由,其审美特点就在于无目的的合乎审美目的。“无为而无不为”表面上看是一个逻辑悖论,但实质上却展示了人生境界经由修养途径达到审美境界的必由之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在庄子“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的人生境界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对今天仍具有启迪和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 ,不逾矩”,比较典型地代表了孔子实现圣人境界的基本途径。“知天命”是对宇宙人生的一种了悟 ,它是通过学、思不懈的努力所达到的天人合一的求真境界 ;“耳顺”是在天人合一境界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情景合一的审美境界 ,它是物我瞬间产生的共鸣 ;“从心所欲 ,不逾矩”是知行合一的行善境界 ,它是孔子全部仁学的浓缩。孔子的圣人境界观 ,提出了如何做圣人的要求 ,同时也是他一生对真、美、善追求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在《新原人》中提出了四种人生境界说,建构了一个逻辑化的人生哲学系统。本文仅就其内容略作分析和评价,以就正于方家。 一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是一种理性主义学说。它确立了意义的主体性原则,把理性自觉的程度作为划分人生境界的唯一参照系统。 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要解决人生意义的问题。所谓意义是与人的主体性即“觉解”密切相关的,对一件或一类事物有了觉解,此事物对于人才有意义,否则便无意义。所谓“解”就是了解,“人作某事,了解某事是怎样一回事,此是了解,此是解”;所谓“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一、德行在人生中的意义和价值;二、“德性我”的分析;三、艺术化的人生等三个方面,对现代新儒家钱穆的人生价值论进行了归纳和介绍。在钱穆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的道德实践即德行,德与行合一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优点;“立德”的途径应是提升人的生活境界,“德性我”的人生是充实并焕发出“光辉”;理想的生活就是“安乐”,是德性与自然的融合。作者认为,钱穆在历史文化意识观照下发煌的“德性主体”,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主体,它显示出了钱穆与其他新儒家的重要区别  相似文献   

9.
张载哲学中的“有”,在于肯定现实世界,最终落于对人类生活、人生价值的执著;“有”作为有我境界的基础。有我境界是“有”的人生的最终展开。这一入世、经世的意识、凝重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时现代人文的重建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老聃把圣人当作他人格境界和人生境界的“道”之象征;子思、孟子把圣人请回人间,使平民圣人化成为可能;今本(通行本)《老子》则赋予它“权术”的色彩。道、儒、法思想如此交融激荡,汇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的Ereignis之思作为诗意的哲思深刻地批判了西方传统思维的方式,但从入思方式上仍然是西方式的,可是同样感受到了"天—人"的人生境界,在思之结果上显现了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相似性,因此,在根本上体现了东西方思维的巨大差异与中西传统文化的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的“人生的艺术化”理论是审美人生观的典型理论,解救人生面临的困境,改善和美化社会道德伦理,构建独立品格的学术体系是人生艺术化理论的三维支点。他试图通过这一理论的倡导,构建和谐的生活世界、社会范式和学术境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曾面临许多人生抉择:“为官”还是“归田”?“独善”还是“兼善”?“独居”还是群居”?“有君”还是“无君”?“有神”还是“无神”?这些人生抉择的过程、冲突与结果,展示了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与境界。  相似文献   

14.
论象山先生的人生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探讨象山先生的人生精神,并寻求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象山先生以“天爵”与“人爵”来群分人生价值的大小;以是否“堂堂做个人”来区分人生理想的有无;以能否徽“大人”来判别人生境界的高低。这一较独特的人生精神,发而为象山先生个性鲜明的人生践履。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象山先生倡导的这种人生精神仍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境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范畴。文学强调“境界”,我国现代大学者冯有兰先生更倡导“人生境界”之说。冯先生通过对“人生四境界”的划分,给予传统的圣贤思想以新而具体化阐释,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观念作了逐次超越或渐次提升,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提供思想启迪。为我们理解传统中国的人格理想开拓了一个新维度; 而现代以来人生意义的诸般讨论及困惑,也使得我们关注冯先生的“人生境界”说似乎是一种必要了。  相似文献   

16.
《人间词话》“境界”问题是王国维受中国传统士大夫积极入世精神和西方悲观厌世哲学相碰撞的产物,是王国维艺术观的集中表现.“境界”有“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之分,而后者其实是“艺术的本质”或“本体”的同义语。王国维提出“境界”问题的实质是试图用摆脱实际利害关系的艺术(纯艺术)来暂时逃避人生欲望的追逼和人生的无限痛苦,是试图用艺术世界(艺术境界)来实现人生本体真实(人生境界)的手段和形态,所以所谓“艺术境界”应当是“人生境界”的客观化或物态化。  相似文献   

17.
儒学追求的人生境界不仅仅止于道德境域,而是超越了道德境域的一种更为宏阔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有一种完美的生活体验,从而达到了一种超然自得、与天地万物上下相融的精神状态.正是“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以及对人生存状态与宇宙生成模式的整体性解释、对人内心体验的高度注重、赋予一些哲学认知范畴多重性的含义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才使得儒学超道德境界的出现有了重要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游”是庄子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总体意义上表现为:人欲从不理想的世况之居中疏离出来、解脱出来,游是达到个体的自由境界的一种生命生存方式。庄子在切身的世境遭遇中,亦是以“游”处世,以载道之“游”实现人生的逍遥。因此,不论以怎样方式实现“游”的境界,都应“乘物以游心”,实现人的达生至乐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9.
把王国维的“境界”说当作“唯美主义”的文艺理论是一种误会。“真”与“善”也是王国维“境界”说的重要维度,这是因为,王国维的“境界”说实质上是一种人生“意义”的理论,它所言述的是先验世界中的真、善、美“一体”之域。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和古汉语知识 ,结合王维生平思想 ,对王维两首诗的诗义进行了辨析。《使至塞上》可看作王维人生转折点的一个留影。《山居秋暝》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赞美 ,“竹喧”二句只是以一种灵动的笔法描绘“空”的境界 ,并无其它思想上的深意。王维后期山水诗中的“人”不承担抒情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